暖通空调

  • 体育场馆改建方舱医院冬季空调采暖系统转换方案研究

    李天成;聂亚洲;梁辰吉昱;王翠灵;石文星;王宝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我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将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迅速改建为大规模收治轻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方舱医院”的技术方案,为新冠疫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分析了疫情较常发生的冬季大型体育场馆原有空调采暖方案的缺点,并根据病房区的安全性、热舒适保障性和系统节能性要求,提出了体育场馆改建方舱医院的空调系统更新方案。结合案例,从冷热源设备容量、空调箱送风量和换热能力探讨了新方案的可行性,从气流组织和舒适性两方面对比分析了新方案相对于原方案的优势,并论证了方案实际可用性。该工作对今后“平疫转换”体育场馆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06期 v.50;No.37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毛细管辐射供冷墙体表面及内部结露特性研究

    杨平港;隋学敏;张展鹏;

    为研究毛细管辐射供冷墙体的表面及内部结露问题,建立了毛细管辐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典型供水温度下毛细管辐射供冷墙体的温湿分布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了辐射供冷墙体与普通墙体的温湿度差异,以及不同气候区辐射供冷墙体的温湿分布及结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夏季典型设计日下,辐射供冷墙体的最低温度相比普通墙体下降了8℃左右,最高湿度比普通墙体高出20%,结露风险增大。结露风险区域集中于毛细管网嵌入区域。18℃供水温度下,西安地区及广州地区毛细管辐射供冷墙体内部及表面均未产生结露现象。墙体室外侧部分,广州地区的该区域露点温度更高,结露风险相对更大。墙体室内侧区域温湿度主要受供冷毛细管网主导,两种气候下的温湿度基本一致。

    2022年06期 v.50;No.376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数据中心复合冷源制冷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廖云丹;李茜林;曹世杰;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任务是及时排除机房热量,避免设备过热宕机,造成经济损失或安全问题。提高稳定性和高效性是数据中心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和控制的重点任务。利用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系统进行联合制冷是实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主要途径之一,但自然冷源的不稳定性以及冷源之间运行控制的困难,制约着复合冷源制冷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从数据中心的冷负荷特征出发探讨自然冷源应用的可行性,并结合自然冷源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现状,对复合冷源制冷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指出,模式切换是复合冷源制冷系统运行的主要控制环节之一,应从负荷侧需求的变化情况及冷源侧的实际制冷能力匹配出发,动态评估运行模式的可靠性及切换的必要性,同时优化不同模式下的运行参数,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022年06期 v.50;No.37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分阶段变流量调节策略在农村中深层地热供暖系统中的应用

    秦越;李武争;周旭;周辉;刘瑞军;卢星辰;巨旭辉;汪浩;

    我国北方农村供暖方式较为原始,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地应用可再生能源对农村供暖具有重要意义。中深层地热供暖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供暖方式,其系统耗电量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案例较少。为此依托河北雄县某农村地热站集中供暖工程,通过对供暖季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因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单位建筑面积耗能量较高为0.53 GJ/(m~2·a);该项目通过管理人员的经验来调节系统运行模式,分析运行数据发现用户侧水泵流量超出设计值的时间段并非十分严寒,说明用户侧水泵以人工经验调节有所不当,导致系统耗电量较大;通过分阶段变流量热量调节策略对系统运行模式进行优化后,单位供暖面积水泵耗电量指标由6.5 kW·h/m~2降低到4.9 kW·h/m~2,可节约25%的运行耗电量;在农村地区实行地热供暖将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改善农村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06期 v.50;No.376 24-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基于CFD模拟下的VRF室外机摆放研究

    孙寒冰;

    近年来,VRF空调系统在各种类型的项目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比传统水冷空调,VRF空调室外机的散热效果容易受室外机位置所影响,实际设计中,建筑专业仅考虑到空调平台的摆放尺寸,又受限于建筑立面的美观性,忽略了空调外机平台的散热条件,最终导致空调室外机散热困难,严重的会造成空调系统停止运行。为研究该问题,选择了3种在实际项目中最容易发生散热不佳的室外机机位,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STAR-CD对室外机平台在夏季工况下的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根据CFD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并总结了3种常见室外机机位平台的摆放原则,为后续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意见。

    2022年06期 v.50;No.37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夏热冬冷地区辐射空调系统夏季节能运行实验研究

    严天宇;陈剑波;

    以夏热冬冷地区某户式辐射空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时间段墙体内部传热量大小和方向的不同,提出了夏季白天和夜间设定不同室内温度运行策略,通过调整室内设定温度,使得房间负荷与墙体蓄放热性能相配合,达到辐射空调系统节能和节约运行费用的目的。通过夏季夜间不同设定温度下,辐射末端表面温度、外墙内表面温度、热流密度及系统能耗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夜间室内设定温度为24℃,当温度设定为22℃时,夏季全天耗电量可节约2.21%左右,用电费用节约3.75%左右。研究结果十分有利于平衡社会白天和夜间的用电量,提高电网的输送效率和发电厂的总体发电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2022年06期 v.50;No.376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智慧运维

  • 基于能耗数据挖掘的冷机调控策略识别

    沙华晶;许鹏;冯帆;潘峰;杨雨瑶;

    空调控制策略是影响其运行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既有建筑的空调系统优化,要改进控制策略必须先识别现有策略,然而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对运行策略的记录很模糊,阻碍了优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冷机控制策略识别框架,该框架包含数据预处理、识别算法、规则提取以及规则应用4个模块。重点讨论了其中的识别算法和规则提取两部分内容,对高维度时序数据首先采用符号聚合近似算法进行聚类离散,其次利用分类决策树和加权关联规则算法,可从冷机和水泵的能耗数据中识别出冷机本身的启停及多台冷机序列控制逻辑和冷机水泵的联控逻辑。通过两栋公共建筑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冷机调控策略识别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出了运行模式周期平均长度、运行模式周期标准差和冷机制冷量与干球温度相关系数3个指标,可用来快速判别冷机控制模式。

    2022年06期 v.50;No.376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BIM技术在大型办公建筑运维阶段的应用实例分析

    窦强;曾臻;林美顺;杨勇;沈启;秦菲;

    从全寿命期看,建筑运维阶段时间长、能耗大、运行维护支出多、环境品质管理难度大,提高建筑运维的管理质量及能效水平,对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已有大量成熟应用,提高了建设施工整体效率,降低了建造难度。但由于建筑运维阶段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求与设计施工阶段有诸多不同,BIM技术在运维阶段发挥的应用目标、主要技术以及具体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结合某办公建筑BIM运维系统的实际应用,分析了BIM运维系统的结构框架,结合实际业务场景探讨了BIM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6期 v.50;No.376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行业资讯

  • 企业技术创新,赋能建筑产业

    陶袁庆;

    <正>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的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加强双碳目标下建筑节能重大作用的宣传,深入推进高水平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发展,加快促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建筑节能》杂志社协办的《建筑节能大咖谈》专题活动,带着建筑节能领域行业同仁,走进行业名优绿建企业,探访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中积极应对,赋能建筑产业,服务国家“3060”双碳愿景。

    2022年06期 v.50;No.376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第二届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大会顺利召开

    <正>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大会暨宣传周系列活动”于2022年6月14日-17日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大会是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的“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有效响应,大会以“绿色节能低碳,建筑砥砺前行”为主题,探讨了“双碳”背景下城乡建设领域建筑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技术方向及解决方案,多位行业主管领导、院士、专家学者齐聚线上,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国内20余省市设置了分会场,多地住建主管部门及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建筑门窗、建筑用能设备、供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减碳企业远程参会。本次大会得到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杂志社、《建筑节能》杂志社、《暖通空调》杂志社、友绿网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大会主要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会议全程累计吸引参会者逾10万人。

    2022年06期 v.50;No.376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绿色建筑

  • 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优化设计研究

    林正豪;宋晔皓;

    为实现轻质装配式建筑的近零能耗化目标,针对其围护板缝部位的气密性痛点问题,通过CFD软件对板缝部位的空气渗透量开展多系列对比模拟,计算并转化为可评价建筑整体气密性能的“最低板缝密闭率”指标,从而链接近零能耗建筑体系的性能要求。模拟对比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偏心企口构造等板缝构造优化设计策略,以及控制围护板块模数或建筑体型系数等围护本体建构策略,可有效提升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密性能,但两者效果均不及提升围护板块的基础拼接紧密度显著。研究发现,通过依序整合围护紧密拼接、板缝构造优化与本体建构约束三大气密策略,可最大化提升轻质装配式建筑整体气密性收益,从而为我国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6期 v.50;No.376 52-5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 主被动式结合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2020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一获奖方案为例

    宋彦星;贺龙;任赫龙;

    “主动式”与“被动式”并非背道而驰的概念,其均为建筑适应气候的手段,同时也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2020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赛区一参赛获奖作品为例,探讨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和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方式,试图探索一种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舒适性的绿色路径。运用实地调研法和软件模拟法,从通风、采光、太阳能技术等设计角度为方案中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宜人的室内外环境。使新建的公共活动中心在建筑文化、空间、生态节能等方面具有地域特色,提高了使用人群在乡村中的生活品质,且对当地的环境及文化资源形成最低限度的影响。

    2022年06期 v.50;No.376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过渡季节自由运行工况下超低能耗建筑的热环境实测研究

    贠清华;张幸涛;崔国游;朱佳音;陈先志;陈能翔;

    自由运行状态是指建筑无冷热源设备运行以及无机械通风,此运行方式下建筑热环境主要影响因素为室外气温,获知自由运行状态下超低能耗建筑的热响应特性对于超低能耗技术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原地区一栋典型的超低能耗建筑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了超低能耗建筑所蕴含的各项被动式技术;通过连续实测的方式定量研究过渡季节自由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热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波动范围为3.8~29.2℃时,室内温度为16.9~23.4℃,相对湿度为33.6%~52.1%;同时,中庭设计可有效加强自然通风效果,场馆内风速在0.3~0.8 m/s之间的区域占比较大,风速从中心向四周呈逐渐增大趋势。所得结论可为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2022年06期 v.50;No.376 67-7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被动式绿色理念与适宜建构的结合与运用——军博展览大楼改扩建工程实践

    杨春利;

    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建筑设计需要坚持绿色节能理念并转变用能模式。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是解决建筑行业“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探索被动式节能技术中建筑的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利用与控制,以及被动式节能技术及适宜建构的结合运用是一个研究方向。回顾军博展览大楼改扩建工程设计过程中被动式绿色节能理念的运用,通过对重点空间“中央兵器大厅及环廊”的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效果、保留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构造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节能效果的可量化指标;探索文博类公共建筑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保温等被动式节能技术与适宜建构手法的结合运用;希望本次工程实践的总结能为促进文博建筑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022年06期 v.50;No.37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超高层建筑中的烟囱效应与主动风压联合实践研究

    王大卫;陈彬;孙摇;

    超高层建筑作为我国建筑业的耗能大户,一直占用众多的社会资源,且据多年来的数据统计,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占据了建筑全过程中的极大比重,因此如何减少超高层建筑在运行阶段的能源消耗量,是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超高层建筑为切入点,以实际项目为例,利用烟囱效应和机械加压等多种设计手法,将主动式与被动式手法相结合,以被动式、机械通风的不同设置位置形成4种空调工况。并通过CFD模拟的方式,得到多个工况的温度流场图及温度云图,比较各种设计工况对室内风环境、热环境的影响,为项目的正式建设提供空调形式的最优方案,优化建筑内部物理环境,以此降低超高层建筑在运行阶段的能耗量。

    2022年06期 v.50;No.376 79-8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 高湿环境对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影响研究

    林雪;张宇峰;张仲军;金玲;刘倩妮;

    为探寻高湿环境对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的影响,有效评价不同热湿环境下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的热、湿反应,在人工气候室开展人体热舒适实验,涵盖从中性温度到高温(27℃、31℃、36℃)3种温度下的高湿(70%、80%、90%)工况,累计210人次,实验过程中获取受试者的热反应(热感觉、热舒适等)、湿反应(湿感觉、湿可接受度)、生理反应(皮肤温度,出汗蒸发率等)。实验结果显示相对湿度对人体热湿反应的影响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中性温度下,不同相对湿度之间人体热湿感觉无显著差异;在偏热温度下,高湿显著增加了人体热湿感觉以及闷热感,显著降低了人体热舒适程度以及热湿可接受度。生理反应方面,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除血压以外的皮肤温度、出汗蒸发率、心率均有显著影响。还建立了高湿环境下各热湿反应、生理反应与标准有效温度SE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表明基于热等效的SET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高湿环境下,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反应以及生理参数随热湿环境变化的规律。并依据生理反应与SET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面临蓄热风险的安全温湿度上限值;同时也根据热湿可接受百分比与SET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等级环境下兼顾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的温湿度上限值。研究结果可为营造夏热冬暖地区舒适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提供一定参考。

    2022年06期 v.50;No.376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保温隔热

  • 近零能耗建筑外墙保温全寿命期技术经济分析

    刘伟;于震;李立;李怀;吴剑林;

    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一般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随着外墙保温厚度的增加,建筑节能收益递减,研究近零能耗建筑采用不同外墙保温材料时在不同气候区全寿命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近零能耗建筑5种常见的保温材料。外墙传热计算方程考虑太阳辐射和天空背景辐射,使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一维非稳态导热离散模型,将时间和空间离散,计算全年8760 h各时刻墙体内部离散各点的温度,从而累计计算全年单位墙体面积传热量。经济性计算考虑实际的施工费用、运行费用、逐年折现率,计算在各气候区下,保温材料在不同厚度下的外墙全寿命期的费用,得出各保温材料在各气候区的最佳经济厚度。

    2022年06期 v.50;No.376 93-10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 外墙保温用耐碱玻纤网格布耐碱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彭亦博;

    外墙保温系统用网格布耐碱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性能指标。依据标准,网格布进行耐碱性能检测时所用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试剂。配置溶液试剂的氢氧化钠化学品为危化管控品,并且氢氧化钠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复配碱性盐试剂来代替标准规定的氢氧化钠溶液试剂。依据标准的检测方法,对比复合碱性盐试剂和氢氧化钠试剂对网格布的耐碱性能检测结果,选取不同密度的耐碱玻纤网格布样品,根据标准要求,对比其对网格布的耐碱性能检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碱性盐试剂同样可以检测网格布的耐碱性能。对多种不同种类的复配碱性盐试剂也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最适合的复合碱性盐试剂配比,达到可代替性及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效果。

    2022年06期 v.50;No.376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中深层套管换热器取热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刘晓燕;张环宇;贾永英;姜卉;杨洋;崔光甫;方志文;

    随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用热量需求的增大,人们开始探索更加有效的提取地热的方法。虽然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相比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环保、能效高且节省空间,但为了使得地源侧达到全年的热量平衡,需要冬取夏灌,管群较为庞大,尤其是冬季用热负荷较大的寒冷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中深层地源热泵深度较深,单井换热效率高,能有效解决上述冷热不平衡的问题,因此中深层地源热泵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对近年来中深层套管换热器中有关循环工质、钻孔构造尺寸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现阶段中深层套管换热器换热因素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中深层套管换热器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2年06期 v.50;No.37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寒冷地区既有建筑生活热水节能改造探讨

    王岩;李晓峰;毕姗霞;师前进;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既有建筑的低碳化改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生活热水的能耗在总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生活热水的低碳化改造尤其重要。现以寒冷地区北京某大学学生宿舍生活热水系统改造为例,通过对采用热源的方案分析,发现受既有建筑已有条件的限制,很难采用常规的热源。同时这些年随着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其在北方寒冷地区使用日益广泛,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由于使用灵活、低碳环保,在既有建筑改造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最后通过设计计算对此系统的节能及环保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此系统每年可节约碳排放量89.6%,在北方寒冷地区既有建筑改造中,尤其是大学校园生活热水系统改造中有着很好的适用性。

    2022年06期 v.50;No.376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节能改造

  • “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建筑节能改造意愿探究

    朱赛鸿;连天成;姚胜;刘诗雨;

    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及高效而绿色的建筑节能技术作为保障。在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人们的改造意愿十分关键。针对京津冀地区4个典型村落同时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调研,以问卷填写以及交流访谈的方式调研了383户农宅,回收问卷1380份。问卷立足于被测家庭人员特征、建筑基本特征、建筑节能技术特征的客观现实,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的节能意识与技术认知水平。调研分析表明,该地区村民节能环保意识较弱,更注重技术的经济性,但村民在详细了解建筑节能技术经济指标后,愿意支付9000元以上节能改造费用的村民人数提升了55%。提出的京津冀农宅节能技术改造意愿提升策略,对今后建筑节能政策制订以及具体实施有借鉴意义。

    2022年06期 v.50;No.37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基于DeST的天津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经济效益研究

    朱赛鸿;余兴也;

    结合文献研究及对天津涉农区县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农村住宅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外围护结构构造等,分析该地区农村住宅能耗高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具有节能改造意义的当地农村住宅典型形式。构建出典型农村住宅模型并在DeST平台中进行模拟,得到农村住宅模型全年累计热负荷指标。以《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要求——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后节能率要达到50%以上作为改造方案设计的目标,选择净现值、净现值率以及净现值率增量作为节能改造方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通过综合比较,得到不同投资下的最优改造方案,以期为天津农村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提供经济可行的方案和理论参考。

    2022年06期 v.50;No.376 121-12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基于成都气候的种植屋面节能效果模拟研究

    张纾瑀;乔振勇;李子栋;巫朝敏;龙天河;李永财;卢军;谢玲;

    以成都市某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以佛甲草为绿化植物的种植屋面模型,利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模拟,研究了不同植株高度(h)、土壤厚度(z)、叶面积指数(LAI)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得到了种植屋面参数优化配置组合。结果表明:成都全年能耗指标最低为89.59 kW·h/(m~2·a),节能率为21.95%,且优化配置(z=0.1 m, h=0.1 m, LAI=5.0)下屋顶绿化内外表面温度、室内空气温度最大分别降低10.51℃、20.99℃、3.63℃。通过对z、h和LAI参数的模拟分析,发现供暖能耗与h及LAI成正比、z成反比,供冷能耗与h及LAI成反比、z成正比。在成都地区采用种植屋面的绿化形式不仅降低了内外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而且减少了建筑能耗,提高了室内热环境质量,达到了建筑节能的效果。

    2022年06期 v.50;No.376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基于AHP-熵权法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评价

    李辉山;高旭慧;张碧云;

    通过分析国内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这一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建筑与结构、能源利用、室内环境、外围护结构、设备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个方面,构建了具备3个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体系建立基于AHP-熵权法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指标量化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兰州市城关区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定量计算出该项目节能改造效果评价得分为84.71分,说明该项目节能改造效果总体较好,所构建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以期为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后的整体效果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2022年06期 v.50;No.376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绿色施工

  • 绿色环保循环处理泥浆施工工法研究

    杨琴;田亚洲;吴建福;杨欣;

    为解决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泥浆,将废弃建筑泥浆变废为宝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改善现有处理泥浆方法中效率低、费用高等弊端。以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三江至南门大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施工现场设计系统化,设计出了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泥浆处理系统,处理废弃泥浆中的泥、水和砂等杂物,通过过滤、静置和沉淀等方式进分离和回收,达到粗骨料回收再利用的效果,减少废弃泥浆的外排运输,显著提高了现场施工水平,减少了传统处理方法造成的环境污染,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施工技术简单、操作难度低、能源消耗少的优势。

    2022年06期 v.50;No.376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