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 智能多功能全天候百叶节能窗的被动式通风原理

    王朝红;王明琦;张宏;王万江;

    为了能有效减少夏季热辐射,并保证冬季的保温需求,寻求开发一个基于被动式通风原理的智能多功能全天候百叶节能窗。从4个角度出发:智能多功能节能窗的设计、多功能智能窗的运行原理、节能窗的运行气流效果、验证节能窗的合理性。设计出节能窗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电器控制效果和构造及机械结构。设计出电器对机械结构的控制效果,满足整个窗户的运行。预想出节能窗利用太阳光热能在实时操作系统下的通风系统。通过理论计算和CFD软件模拟实验来验证节能窗的合理性。通过研发设计被动式通风原理的智能多功能全天候百叶节能窗,运用太阳能来实现窗户被动式节能,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降低能耗使用,优化室内温度和室内新风换气,实现零能耗建筑的窗户运用。

    2022年07期 v.50;No.37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 重庆农村住宅体形设计与通风策略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许子娴;张海滨;

    为研究农村住宅体形设计与通风策略对建筑节能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利用DeST-h模拟软件计算不同体形系数和通风工况下的重庆农村住宅能耗和逐时温度值,通过对比分析建筑逐时冷负荷和室内热环境,进一步提出优化通风策略,强化自然通风降温效果,为完善我国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通风策略优化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采用规整、开敞的矩形农居平面形式是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优选设计方案,结合实际开窗通风的人居需求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要求,间歇通风可作为首选的通风模式。为考虑建筑节能和设备经济性,农村住宅改造或节能设计时可充分考虑逐时开窗通风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室内热舒适且达到节能效果。

    2022年07期 v.50;No.377 10-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建筑后评估中的室内环境评价方法综述研究

    罗智星;王玥;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基于建筑后评估中的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也不断发展。室内环境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室内物理环境监测和使用者满意度问卷两部分,而在不同国家的建筑后评估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评价设置上,均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因此,基于现有研究对目前国内外颁布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中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此外还对经常使用的室内环境评价调查工具、数据库以及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通过对国内外室内环境质量的调查内容进行对比,总结出我国室内环境评价方法的不足,得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本土化”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是我国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2年07期 v.50;No.377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基于空调使用大数据的夏季居民热不舒适温度地区差异研究

    闫树睿;刘念雄;石峰;

    空调的开启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热不舒适感受。采用基于空调使用行为的热感觉投票方法,对我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3个气候区的居民夏季热不舒适上限温度进行统计,并对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一方法避免了基于问卷的热感觉投票中被试者真实行为和问卷结果不匹配的问题。结果表明,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的空调开启平均温度分别为30.1℃、29.7℃、29.4℃。夏热冬冷地区居民热不舒适耐受温度较高,寒冷地区次之,夏热冬暖地区较低。此外,就物理环境因素而言,室外温度、空气湿度对夏热冬冷地区热不舒适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室外风速对寒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区。

    2022年07期 v.50;No.37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建筑空间形态调控下的建筑能耗及舒适度优化研究

    吕保;贺龙;

    建筑空间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不仅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而且影响着建筑的能耗与舒适度。以小型办公建筑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将建筑的空间形态分解为建筑空间布局、空间进深、空间高度3个代表因子,以我国严寒地区3个子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数据为模拟背景,利用动态模拟软件EnergyPlus对不同空间布局、不同空间高度、不同空间进深的组合方案的能耗与基于ASHRAE Standard 55-2004的全年不舒适时间进行模拟,结合析因实验设计探讨不同建筑空间形态下建筑能耗与不舒适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研究地区虽同属严寒地区,但空间形态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优化目的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2022年07期 v.50;No.37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基于建筑太阳能热电转化系统的节能建筑设计研究——以2019年台达杯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

    王子禛;朱逸文;舒平;

    以201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云山·风居”为引子,论述了建筑中太阳能光电热转化系统的设计与综合运用。该系统以太阳能、浅层地能、电能为基础,基于被动节能技术,从场地综合物理条件出发,在场地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场地景观设计3个层面进行场景应用,利用冷巷效应、烟囱效应、生态净水、地下空气循环、蓄电等手段改善了方案中工作和生活空间的热环境;并融入行为节能理念,从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两层面论述行为模式的多方位节能体系,引导个人能源消费行为向低碳化发展,回应了当下建筑领域中碳中和的趋势,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

    2022年07期 v.50;No.377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节能优化研究

    王文韬;赵吉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节能技术的应用变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大趋势。采用BIM技术,使用绿色分析软件Ecotect Analysis,以某既有建筑为依托,结合地区气象数据资料分析建筑设计阶段的最佳朝向和最佳被动式优化策略,同时,针对建筑结构布局和围护结构材料的特点,对建筑光环境、太阳辐射、风环境、室内热环境以及围护结构得失热情况进行模拟并分析,提出符合地域气候状况和建筑特点与需求的优化措施。从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角度拟定优化方案,对建筑的能耗进行模拟,计算方案的节能效率,分析不同材料的围护结构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影响,对建筑进行了节能优化设计,为建筑节能及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2022年07期 v.50;No.377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行业资讯

  •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

    <正>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引起行业高度热议。“方案”主要目标在于,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城市整体性、系统性、

    2022年07期 v.50;No.377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发布

    <正>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双碳”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2022年07期 v.50;No.37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院士专家云端聚首共话建筑“双碳战略”——2022(第十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召开

    时流;

    <正>以“拓展绿色建筑,落实‘双碳战略’”为主题的“2022(第十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于7月12日上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在沈阳、北京、深圳同步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大会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和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2022年07期 v.50;No.37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 多措并举

    <正>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在规模化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方面,提出形成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和监管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到2025年,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2022年07期 v.50;No.377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保温隔热

  • 基于“三重气候”解析的围护结构节能率计算模型

    刘衍;胡家磊;杨柳;陈景衡;姚慧;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建筑节能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需量化其影响程度。以确立围护结构在建筑节能中的贡献为目标,基于室内外及人体舒适气候建立了“三重气候”的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计算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研究了室外气候条件、围护结构保温和蓄热性能等对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指标在不同室外气候条件下有明显差异且与采暖度日数(HDD18)呈正相关关系;通过设置外保温(90 mm)可使标准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提高15%左右;提升墙体蓄热性能可以提高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且夏季墙体蓄热性能对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提升较冬季更为显著。为严寒和寒冷地区气候条件下居住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2年07期 v.50;No.377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STP真空绝热板板缝对于墙体传热系数的影响

    韩雪琪;闫增峰;柳成辉;

    随着我国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建筑节能率不断地提高,对于外墙传热系数的要求使得建筑的保温层厚度不断提升,随之带来的建筑安全隐患使得高层建筑的外墙保温成为一大难题。STP真空绝热板是一种新型的无机保温材料,其材料具有极低导热系数的同时还具有板体超薄等优点,可以完美地适应高层建筑的热工需求。针对STP真空绝热板在施工过程中板缝的存在所造成的热桥问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板缝对墙体传热系数的影响,发现随着板缝宽度的增大,其对于墙体传热系数的影响值几乎是呈线性增加的。当板缝宽度达到规范所规定的最大限制20 mm时,其对于墙体传热系数的影响可高达40%。在此基础上,对板缝影响下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了修正系数的计算,为日后研究人员的建筑热工计算提供参考。

    2022年07期 v.50;No.377 59-6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新型装配式保温装饰结构一体化墙体系统热工性能研究

    王常霖;沈晓;成洪波;王培东;

    根据建筑外围护系统逐步向保温装饰结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现状,针对一种新型装配式保温装饰墙体系统,在研发过程中提出了3种龙骨与面层的连接构造形式,制作了8组试件对其热工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类型连接构造对其墙体系统整体热工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定了龙骨与面层的隔热连接形式。经试验表明,该形式符合当前国家关于墙体系统的节能标准和要求,有效地降低了一体化墙体板块边部设置钢龙骨时所导致的热桥耗能,研发形成了一种结构合理、施工便捷、保温节能且具有可定制装饰功能的一体化墙体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墙材产品库,助力行业发展。

    2022年07期 v.50;No.37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暖通空调

  • 我国民用机场航站楼用能规律及特征分析

    马明辉;高晓辉;邓杰文;魏庆芃;朱思平;魏文罡;张辉;彭晨玮;

    机场航站楼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室内环境营造与节能减排工作逐渐成为航站楼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任务和挑战。通过调研我国不同气候区且年吞吐量规模在2000万人次以上的部分机场航站楼综合能耗和电力消耗数据,对所调研的机场航站楼在2017-2019年的用能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场航站楼的固有特点与能耗相关性,通过单位面积能耗、单位旅客能耗与MH/T 5112-2016《民用机场航站楼能效评价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不同气候区机场的能耗情况,给出各机场的用能规律及用能特征,为我国既有及新建民用机场航站楼总体能耗评价与优化运行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2022年07期 v.50;No.377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 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严寒地区运行策略优化

    张喜明;王永辑;曹月勇;李向远;王俊莛;尹维亮;

    空气源热泵由于高效节能无污染的优点,被视为代替燃煤进行供暖的最佳选择,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工况下所表现的不适宜性影响其在严寒地区的广泛应用。以长春地区为例,针对严寒地区应用定频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单独供暖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实际工程供暖系统运行进行监测以及TRNSYS软件仿真模拟来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严寒地区供暖时运行特性和不同室外温度区间运行特性,确定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严寒地区最佳的运行控制方案。提出的优化方案与原始方案相比机组制热效率提高了11.5%,系统COPs提高了约为14.7%;整个供暖季的累计能耗节省了7.55%,折算成标准煤消耗量可减少为3112.7 kg;其供暖效果和节能性都显著提升。

    2022年07期 v.50;No.37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循环水泵工况点偏差成因及其能耗影响分析

    孙宗宇;李锦堂;魏巍;梁书奎;冯晓梅;朱超;邹瑜;

    循环水泵能耗在实际供热、空调系统的总能耗中的占比较大。设计阶段的水泵选型往往与实际工况存在较大偏差,而且仅靠对水泵设备本身的性能进行限定,无法有效地减少部分负荷下的水泵能耗。分别从循环水泵实际的水力计算、选型及最终系统实施等环节出发,从负荷偏差、“靠档”偏差和水力计算偏差等方面,分析了供热、空调系统循环水泵的实际工况与设计工况的偏差成因,进而对这些偏差造成的能耗影响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针对一个实际工程,对循环水泵的不同工况开展了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对循环水泵的运行参数和能耗进行了分析,对其运行状态进行了调节并进行了测试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节能措施,以及输配系统能效限定措施提出了建议。

    2022年07期 v.50;No.37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空调通风耦合除湿在长沙某互动战船馆的应用分析

    王顺林;

    对长沙某互动战船馆的空调系统进行了逐时负荷计算,负荷结果显示室内需全年供冷除湿,过渡季和冬季非常适合利用室外“免费”的新风冷源。根据典型年室外气象数据,经过热湿平衡计算分析得出过渡季通风除湿的切换时间范围,在不保证率α为3%的条件下,通风运行时间为888 h,占总运行时间的20%。由冬季空气处理焓湿计算分析发现,冬季通过加大新风比运行,利用室外的干冷空气可以达到除湿效果,且其空气处理的焓差仅为带热回收冷冻除湿的65%。根据制冷/热量、主机COP或SCOP值、锅炉效率、输配设备电量估算值和运行时间,计算得出空调通风耦合除湿与带热回收冷冻除湿的全年能耗的理论估算值,对比发现前者较后者节能27%。

    2022年07期 v.50;No.37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典型方腔夏季工况风口布置与送风方式模拟优化分析

    林栋炫;

    为优化夏季工况风口布置,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Yang-Shih k-ε湍流模型对典型方腔内的气流组织进行模拟计算并验证模拟准确性,采用换气效率和温度效率两项指标对“对侧上部水平送风下部水平回风”“对侧上部垂直送风下部水平回风”“同侧上部水平送风下部水平回风”3种不同风口布置方案进行了对比评估。结果表明:1) Yang-Shih k-ε湍流模型对室内非等温射流通风流场和温度场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风口布置方案直接影响到贴附射流的形式进而对流场分布产生显著影响;3)夏季工况下,同侧上部水平送风下部水平回风方案的换气效率最高,温度效率与对侧上部垂直送风下部水平回风相近,且高于对侧上部水平送风下部水平回风。综合考虑换气效率和温度效率两项指标,同侧上部水平送风下部水平回风的通风方式为夏季工况风口布置最佳方案。

    2022年07期 v.50;No.37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传统建筑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可行性策略研究

    杨倩苗;王艳廷;王江;

    基于大量应用了太阳能光伏技术的传统建筑改造案例,提出主动融合和被动适应两种应用策略,并对不同情况下策略的选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依据传统建筑美学特征鲜明与否,选择主动融合或是被动适应策略:历史感较为浓郁的传统建筑,适宜选用薄膜电池应用主动融合策略,实现建筑与光伏技术产品色彩、形状、纹理与质感的多重统一;近现代传统建筑历史感相对淡薄,适宜选用被动适应策略,考虑发电效率以及成本造价,兼顾建筑美学特征,实现建筑与光伏产品的色彩融合。依据一体化位置提出指向性建议,立面适宜采用主动融合策略,而坡屋顶相对于立面影响较小,适宜选择被动适应策略,以延续美学特征的同时,兼顾效率以及成本因素。

    2022年07期 v.50;No.377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办公建筑空调冷凝水作为水资源的应用性分析

    刘俊红;田宇良;张文科;满意;

    分析了空调冷凝水特点——品质高,生成点分散、量小但总量大,应用成本低,提出空调冷凝水可作为解决目前水资源紧缺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严重缺水的北京、天津和上海地区建筑情况,对设定空调面积10 000 m~2的办公楼进行计算可知,当冷却塔补水量为冷却水量的1%和2%时,空调冷凝水能承担14%~33%的冷却塔补水量;每日可为水景提供4.4~5.3 t补水量;建筑面积相同的建筑,楼层越高,屋顶绿化面积越小,当日生成的空调冷凝水水量占灌溉所需水量百分比越大,当该办公建筑为5层时,冷凝水量满足屋顶绿化用水后还有剩余;冷凝水可提供冲厕用水量的24%~29%,节约的水费与当地水价有关。相关计算结果与应用分析为空调冷凝水作为非传统水源的回收技术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2年07期 v.50;No.377 106-11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甄璐莹;高朋;魏俊辉;韩佳庆;刘启明;

    以河北省某办公建筑为例,结合当地浅层地热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依据办公建筑制冷季夜间停止运行、供暖季夜间低温运行的负荷特点,阐述了地源热泵+冷水机组复合系统的设计思路,确定设备型号及台数,制定运行控制策略,分析系统逐时运行情况。与常规能源系统(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相比,从系统运行费用、系统初投资及投资回收期等方面讨论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季综合能效比为4.24,供暖季综合能效比为3.64,且供暖季运行费用明显降低,经济效益显著,系统取排热量平衡,可长期高效稳定运行。为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年07期 v.50;No.377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智慧运维

  • 智慧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与运维管理

    刘元明;刘欢;李冬;

    探讨了基于智慧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设计与智能化节能运维管理,以实现医院高耗能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精细化能耗管控,彻底解决高能耗设备资源浪费问题,实现系统高效运行、节能减排。根据医院能耗结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能耗控制目标,完成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设计,优化节能控制方案,建立起完善的能源控制、管理、运维一体化平台,提升中央空调系统自动化运维管理水平。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特点,在满足末端空调需求前提下,不断优化建筑空调系统运维管理模式及运行能效,提高节能效率。通过有效的节能控制手段和智能化的节能运维管理,经系统能效评价分析,节能运维成效明显,建筑节能方案切实可行。

    2022年07期 v.50;No.377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266/suppl/C Volume 266,1 July 2022( 1) Thermal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a vertical spiral-type ground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linear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principle,by Bin Liang,Meiqian Chen,Bi An Fu,Junli Guan,Article 112111

    2022年07期 v.50;No.377 12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节能改造

  • 南方某大型医院空调系统节能改造与效果评价

    李宇光;陈凯;郑佳宜;李秀伟;

    以我国南方地区某家大型医院的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为例,根据调研得到的冷热源设备信息和过往运行中空调系统的整体能耗、逐月能耗数据,揭示了在其中燃气消耗和冬季制冷等方面的节能潜力,并说明其进行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分析了该院于2018年前后完成的冬季冷却水制冷、增设磁悬浮离心冷水机组、直燃机改造热泵这3项节能改造的原理、运行方式和节能效果。通过对比改造完成前后各一年的能耗数据,采用“全年度日数”和“床日能耗量”这两项指标对节能改造的整体效果进行计算,分别得到37.7%和31.4%的空调系统整体节能率。通过经济性分析得出各项改造均能在投入运行后3年内回收成本,肯定了本次节能改造的效益。

    2022年07期 v.50;No.377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湘南地区古民居节能改造研究——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

    单忱璐;于戈;刘滢;王卓立;

    湘南地区历史底蕴丰厚,古民居众多,但由于舒适性差等原因,其建筑利用率不高。为探索湘南传统村落古民居的绿色节能改造方法,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和居住舒适度,基于DeST能耗模拟软件,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对影响湘南传统村落古民居能耗水平的5项建筑要素进行模拟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本实验探讨的建筑要素的节能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墙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窗墙比、通风次数、外遮阳,除外遮阳尺寸外,其余要素均对节能效率有显著影响;(2)当建筑窗墙比为0.1、使用镀Low-E膜的真空玻璃、外墙设置挤塑聚苯板保温层、窗户上加设距离300 mm且深度500 mm的遮阳板、夏季夜晚适当开窗通风时,民居的改造合理且节能效果最佳,可以节省全年能耗的1/3左右。

    2022年07期 v.50;No.377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生态·建筑·环境

  • 基于性别差异的寒冷地区高校学生公寓冬季热舒适性研究

    刘李珉;夏博;韩飞;

    以西安市某高校的多栋宿舍楼的学生宿舍作为测试对象,把现场客观的实测数据与主观调查问卷相互结合,从主观与客观的不同角度研究高校男女学生对于热舒适温度范围的感受差异。对现场实测的数据用温度频率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男生热中性温度为20.9℃(SET~*),男生9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18.4~23.4℃(SET~*),8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16.0~25.8℃(SET~*);同理求出女生中性温度为22.9℃(SET~*),女生9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21.7~24.1℃(SET~*),8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20.5~25.3℃(SET~*)。女生满足80%满意度的标准有效温度范围即舒适温度范围为21.9~24.2℃,男生为21.1~23.8℃。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男生对于宿舍的整体热感觉投票值比女生高,冬季高校女生比男生对热感觉的变动更加敏感。这些为今后提高寒冷地区冬季高校宿舍热舒适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2年07期 v.50;No.377 136-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固废利用

  • 底泥建材化利用研究进展

    张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膨胀,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河湖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沉淀、聚集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河道底泥的成分与黏土相近,以SiO_2、Al_2O_3为主,所以经过处理的底泥可以替代黏土生产建筑材料。一方面能够保护生态,减少黏土的开采,弥补地方砂、石骨料短缺的窘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潜在资源的浪费,避免因底泥的放置带来的二次污染,减少能耗,实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助力。结合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制备陶粒、路基填方材料、胶凝材料三个方面介绍当前底泥资源化利用在建材方向的研究进展,论述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2022年07期 v.50;No.377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