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建华;吕沐容;邹欣怡;周海民;
低碳校园是践行我国建筑行业“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据统计,高校建筑照明能耗约占校园建筑总能耗的20%~40%,建立校园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碳排放量影响的直接关联,对于校园建筑低碳建筑设计以及打造低碳校园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沈阳地区某高校专业绘图教室为空间原型,以天然光和人工照明日间协作机制,并以人工照明所反映的碳排放量为目标,结合DIALux evo软件的天然光和人工照明交互协同的性能模拟分析属性,在时时满足该空间绘图区、讨论区和交通区的基本光环境指标(最小照度标准值、最低采光系数和日光自主权)前提下,研究该空间外窗几何参数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影响,研究得出:(1)分析回归了该原型空间的碳排放量与对应双侧外窗几何参数的多元线性关系;(2)不同朝向条件下,空间双侧外窗的窗地比(WFR)、窗墙比(WWR)、窗台高(Hws)、窗宽(Ww)、窗高(Hw)对其碳排放量存在抑制作用;(3)该空间不同朝向的碳排放量总体趋势为:西向<东向<南向<北向,且上午时段碳排放量相对最低;(4)在同时满足WFR和WWR要求范围内,“开大窗”和“开高窗”对于该空间降低碳排放量更有效果。该项研究可用于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外窗设计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前置判断,为低碳建筑设计提供定量设计参考依据。
2023年08期 v.51;No.39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 梁佳琪;刘京;郝爽;董建锴;那艳玲;江崇旭;
为了探究采用天窗采光的地下交通枢纽的光热环境,选取深圳市福田站冬夏季某晴天对站内的温度、照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等进行现场测试,并分析了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地下交通枢纽内的光热环境受室外天然光影响较大,冬夏季天窗正下方照度值全天波动较大,而天窗下边缘区及人工照明区照度全天变化稳定,冬夏季站内最大照度值分别为737 lx和4263 lx,冬季的采光均匀性优于夏季;冬夏季站内早晚最大空气温差分别为3.2℃和2.2℃,全天温度变化在人员可接受范围内,冬夏季均能满足人员热舒适和采光基本需求。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地下交通枢纽设计,夏季中午要加装遮阳措施减小眩光,冬夏季早晚时段需要辅助人工照明保证采光需求。
2023年08期 v.51;No.39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 王瑶;周曾;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调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舒适情况。采用仪器对现场微气候进行测量,记录现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并采用七级指标对被调查者的主观热舒适感受进行评估,同时测量人体基本客观身体指标确保样本的可靠性,以调查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然后对获取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相互关系的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得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舒适情况相关结论,总结热舒适中性操作温度和可接受操作温度区间,以期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及空调节能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营造更为舒适的冬季图书馆室内热环境。
2023年08期 v.51;No.39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张改景;胡梦坤;王利珍;
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是“双碳”政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方向。总结了我国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综述了国内外绿色乡村建设标准体系。选取上海市5个典型农民集中居住项目进行现场调研访谈,分析得出住户用能现状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情况。对国内典型绿色乡村建设评价标准进行绿色低碳技术频次分析,结合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调研现状及相关政策归纳重要指标,整合构建了关注单体层面的农房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和关注社区层面的农村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8期 v.51;No.390 51-5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赵春波;屈万英;
高校公寓作为大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长的建筑物,人口密集且空间功能多元化,承载着公共属性功能。当前高校老旧学生公寓普遍存在空间组织与效率低效、落后问题,与当今大学生对公寓的使用需求相差甚远。对学生公寓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了解了学生公寓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对公寓需求,探讨了空间组织和效率优化的方式,并针对后疫情时代学生公寓密集型的特点进行了空间组织和资源优化,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9℃,外围护内表面温度平均降低1.1℃,平均采光系数约4%,为学生公寓提供新的使用场景,优化了运行效率。
2023年08期 v.51;No.39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