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中和

  • 面向“双碳”目标的光储一体化建筑集群电力协同调度方法研究综述

    李峥嵘;刘雨欣;朱晗;金雨佳;周惠文;

    为实现建筑用能领域的“双碳”目标,需将大规模的城乡建筑集群配置为光储一体化建筑集群,同时考虑到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随机性,还需实现此类建筑集群的大规模电力协同调度,从而有效的消纳可再生能源。通过文献综述对比了现有发用储融合的用电模式,总结了光储一体化建筑集群电力协同调度的概念和优势,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针对光储一体化建筑集群电力系统的协同调度方法,认为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去中心化电力调度方法具有灵活性强、适用度高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应用在电力协同调度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能在数据涌现进行算法训练层面有效助力实现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光储一体化建筑集群电力协同调度。

    2023年08期 v.51;No.39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考虑多因素、多层面评判的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特征分析

    常琛;张杰浩;朱能;马广兴;

    为探究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现状与制定控碳策略,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样本建筑的供热碳排放特征和分布情况,同时筛选影响供热碳排放水平的特征参数,对各参数与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明确除室外气象参数外影响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建筑供热碳排放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建筑进行分类,建立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基准模型,评价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水平,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对该模型在控碳策略制定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供热碳排放差异显著,碳排放平均水平偏高,具有较大的减碳空间。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供热领域减碳工作重点仍是供热管网智能热调度。

    2023年08期 v.51;No.39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 西咸新区某地热供热项目碳减排量计算及分析

    赵霄强;刘江湖;宫宝;

    地热是一种稳定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范围广,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低碳供热的重要选项。西咸新区某新建公共建筑采用中深层地热为建筑提供冬季采暖热源,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CDM方法学AM0072计算地热替代化石能源的供热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该项目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50.08 tCO_2e;对于类似项目,基准线排放量的确定受燃料种类和设备燃烧效率的影响,燃料的CO_2排放因子越大,基准线排放量越高,当设备燃烧效率由75%提高到92%时,基准线排放量降低了18.4%;不同计算方法对项目减排量结果影响较大,利用节煤减排量计算出的结果是CDM方法学AM0072计算出的3.28倍。

    2023年08期 v.51;No.390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碳达峰”目标下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潜力探究

    梁辛浩;黄宇;

    近十年来,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建筑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围护结构是影响建筑能源消耗中的重要一环,在建筑运行阶段,可通过更换或安装新型材料等方法调节其热工参数以降低建筑能耗。因此,以夏热冬暖地区具有改造价值的住宅和商业建筑为主体,根据历年年鉴统计的居住和商业建筑面积,建立面积预测拟合曲线,并基于现有规范,设定不同时间节点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同时采用夏热冬暖地区典型住宅和商业建筑模型,进行改造已有建筑前后的逐年能耗计算。结果表明:改造已有建筑围护结构后,居住建筑完成“碳达峰”目标,而商业建筑2030年能耗值较上年增长1.30%,后续可通过降低每度电碳排放量的方法完成目标。

    2023年08期 v.51;No.390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4K]

绿色建筑

  • 高校专业绘图空间双侧外窗几何参数与照明的碳排放量影响研究

    丁建华;吕沐容;邹欣怡;周海民;

    低碳校园是践行我国建筑行业“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据统计,高校建筑照明能耗约占校园建筑总能耗的20%~40%,建立校园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碳排放量影响的直接关联,对于校园建筑低碳建筑设计以及打造低碳校园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沈阳地区某高校专业绘图教室为空间原型,以天然光和人工照明日间协作机制,并以人工照明所反映的碳排放量为目标,结合DIALux evo软件的天然光和人工照明交互协同的性能模拟分析属性,在时时满足该空间绘图区、讨论区和交通区的基本光环境指标(最小照度标准值、最低采光系数和日光自主权)前提下,研究该空间外窗几何参数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影响,研究得出:(1)分析回归了该原型空间的碳排放量与对应双侧外窗几何参数的多元线性关系;(2)不同朝向条件下,空间双侧外窗的窗地比(WFR)、窗墙比(WWR)、窗台高(Hws)、窗宽(Ww)、窗高(Hw)对其碳排放量存在抑制作用;(3)该空间不同朝向的碳排放量总体趋势为:西向<东向<南向<北向,且上午时段碳排放量相对最低;(4)在同时满足WFR和WWR要求范围内,“开大窗”和“开高窗”对于该空间降低碳排放量更有效果。该项研究可用于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外窗设计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前置判断,为低碳建筑设计提供定量设计参考依据。

    2023年08期 v.51;No.39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 夏热冬暖地区采用天窗采光的地下交通枢纽光热环境分析

    梁佳琪;刘京;郝爽;董建锴;那艳玲;江崇旭;

    为了探究采用天窗采光的地下交通枢纽的光热环境,选取深圳市福田站冬夏季某晴天对站内的温度、照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等进行现场测试,并分析了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地下交通枢纽内的光热环境受室外天然光影响较大,冬夏季天窗正下方照度值全天波动较大,而天窗下边缘区及人工照明区照度全天变化稳定,冬夏季站内最大照度值分别为737 lx和4263 lx,冬季的采光均匀性优于夏季;冬夏季站内早晚最大空气温差分别为3.2℃和2.2℃,全天温度变化在人员可接受范围内,冬夏季均能满足人员热舒适和采光基本需求。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地下交通枢纽设计,夏季中午要加装遮阳措施减小眩光,冬夏季早晚时段需要辅助人工照明保证采光需求。

    2023年08期 v.51;No.39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 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王瑶;周曾;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调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舒适情况。采用仪器对现场微气候进行测量,记录现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并采用七级指标对被调查者的主观热舒适感受进行评估,同时测量人体基本客观身体指标确保样本的可靠性,以调查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然后对获取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相互关系的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得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冬季室内热舒适情况相关结论,总结热舒适中性操作温度和可接受操作温度区间,以期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及空调节能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营造更为舒适的冬季图书馆室内热环境。

    2023年08期 v.51;No.39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改景;胡梦坤;王利珍;

    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是“双碳”政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方向。总结了我国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综述了国内外绿色乡村建设标准体系。选取上海市5个典型农民集中居住项目进行现场调研访谈,分析得出住户用能现状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情况。对国内典型绿色乡村建设评价标准进行绿色低碳技术频次分析,结合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调研现状及相关政策归纳重要指标,整合构建了关注单体层面的农房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和关注社区层面的农村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8期 v.51;No.390 51-5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高校学生公寓空间组织与效率优化

    赵春波;屈万英;

    高校公寓作为大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长的建筑物,人口密集且空间功能多元化,承载着公共属性功能。当前高校老旧学生公寓普遍存在空间组织与效率低效、落后问题,与当今大学生对公寓的使用需求相差甚远。对学生公寓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了解了学生公寓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对公寓需求,探讨了空间组织和效率优化的方式,并针对后疫情时代学生公寓密集型的特点进行了空间组织和资源优化,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9℃,外围护内表面温度平均降低1.1℃,平均采光系数约4%,为学生公寓提供新的使用场景,优化了运行效率。

    2023年08期 v.51;No.39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电气与智能化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深度调峰负荷分配模型

    张军;王洲;贾春蓉;王涛;曹喆;

    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降低负荷分配后的峰谷差,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深度调峰负荷分配模型。分析光伏光热互补发电运行原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与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负荷预测日较为接近的相似日,将其输入至搭建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中进行训练,预测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负荷,依据获取的负荷预测结果,将削弱等效负荷峰谷差视为深度调峰目标,搭建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深度调峰负荷分配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获得最佳深度调峰负荷分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决策树选取300颗时,能够有效控制负荷预测泛化误差;光伏光热互补发电机组负荷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值不超过0.3%,具有极佳的负荷预测效果;应用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缩减等效负荷峰谷差,具备较好深度调峰负荷分配效果。

    2023年08期 v.51;No.39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暖通空调

  • 风冷式PV/T空调系统夜间制冷性能实验研究

    杨华;徐建伟;李晗;冯关源;范满;

    提出了一种新型风冷式PV/T(光伏/光热)空调系统,并测试了系统在夏季夜间的制冷性能,研究了室内外空气温度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系统冷凝器由风冷式冷凝器和PV/T冷凝器串联组成,可以与周围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以及与低温天空进行长波辐射换热,在强化制冷效果的同时节约了冷凝器占地面积,为PV/T空调系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PV/T冷凝器能有效提高系统过冷度,PV/T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与冷凝温度呈正相关。风冷式PV/T空调系统制冷性能优于风冷式空调,其COP(性能系数)比风冷式空调高8.6%。当室外空气温度由23℃升高到27℃时,系统COP由3.9降低到3.1。当室内空气温度由20℃升高到24℃时,系统COP由3.1升高到3.5。

    2023年08期 v.51;No.39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 某地源热泵能源站能效提升改造实践

    吕振波;田彦法;李利;李达;张磊;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的餐旅综合楼采用地源热泵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自2016年9月投入运行至今,该能源站能较好地满足供冷和供暖需求,但由于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善,实际能效较低。对该能源站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检测,并对能耗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诊断,结合建筑功能改变造成的空调负荷变化提出了能效提升的整改方案。2022年3月,完成节能提升改造,增设了能耗监控装置。改造后经初期调适,优化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了冷热源系统的运行能效,通过监控数据比对,初步测算节能率可达50%左右。本地源热泵系统能效的提升改造,可为类似项目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08期 v.51;No.39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严寒地区某室内水乐园暖通空调设计探讨

    顾鹏;李立健;曲志光;李永森;

    室内水乐园建筑功能特殊,室内热湿环境较其他民用建筑的热湿环境复杂。以严寒地区某室内水乐园为例,详细计算室内游乐区的热湿负荷,结合项目所在地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通风除湿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通过经济、技术对比,确定通风风机、除湿热泵及热回收机组的组合除湿方案,保证空调方案的经济、可靠。同时,参照室外气象参数,划分3个空调运行区间,制定合理的空调通风运行策略,使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更加经济、节能。选用合理的空调气流组织形式,优化空调风口布置,并根据选用的暖通空调形式进行防冻、防结露设计,保证空调系统及消防系统在严寒时的运行安全。

    2023年08期 v.51;No.39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 带热水供应的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研究现状

    陈凤玺;刘俊红;

    回收空调系统冷凝热制备热水是一项解决冷热双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建筑节能技术。按照系统结构将常见的冷凝热回收系统分成6种,分别介绍其原理、性能及适用范围,并对比分析各系统在热水温度、温升对空调系统性能影响、热回收量、初始投资、热水水质、设备控制、气候适应性、负荷特性适应性八方面的差异。介绍了热回收系统中常见的水蓄热、相变蓄热方式及研究方向;总结归纳了国内外近五年冷凝热回收制备热水的研究和应用趋势。热回收系统性能逐渐成熟,工程应用增长已是大势所趋,其中串联型、并联型和双级热回收系统性能好,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被广泛应用。相变蓄热成为研究热点,推进其实际的工程应用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2023年08期 v.51;No.390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生态·建筑·环境

  • 阵风作用下传统蒙古包外轮廓气动机理分析

    孟春荣;刘敏;张靖怡;许国强;

    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长年处在刮风的严苛环境下,这使得传统蒙古包建筑的风载作用受到重视,亦凸显蒙古包外轮廓设计及其群居排列方式的重要性。利用XFlow~?构建蒙古包的气动模型,研究在阵风作用下,不同顶部的蒙古包气动荷载及脱落涡机理。研究了蒙古包在并行排列下的流场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阵风作用下,具有高顶部烟筒设计的蒙古包拥有低的前向阻力荷载及高的垂向荷载,有助于结构的自稳定性;另外,高顶部烟筒设计,使得流场在建筑后缘提早分离,不会卷起大范围的脱落涡,进而防止蒙古包并行排列下受到建筑与脱落涡之间的气动干扰。

    2023年08期 v.51;No.390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9K]

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

  •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运营及能源再利用机制研究

    徐小蓉;吴哲豪;徐超;汤旭;王俊奇;

    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后冬奥”时代将面临世界性难题即场馆赛后利用的问题。通过调研前三届冬奥会,发现温哥华冬奥通过场馆改造进行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索契冬奥因前期过度投入,场馆建设成本回收困难;平昌冬奥冰上场馆地理位置偏僻,场馆赛后的使用率较低、运营赤字严重。“双碳”背景下,北京冬奥在能源再利用和场馆赛后运营方面,采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引水造雪系统水资源再利用、场馆社区服务化转型、“PPP合资运营模式”等创新举措。以前三届冬奥为鉴,北京冬奥应坚持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平衡冬奥赛后利益关系,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后冬奥”模式。

    2023年08期 v.51;No.390 102-10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成本优化设计

    孙心威;石铁矛;夏晓东;潘波;

    超低能耗建筑以其舒适性和节能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然而高额的附加成本却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索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成本优化设计方案,以严寒地区某超低能耗建筑为例,利用DesignBuilder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能效指标为约束研究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及AWWR对建筑围护结构增量成本的影响,得到围护结构成本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外窗及AWWR对围护结构增量成本影响较大,且在外墙传热系数为0.12 W/(m~2·K)、外窗传热系数为1.8 W/(m~2·K)、AWWR为0.3时,围护结构增量成本最低。研究成果可为实现严寒地区低成本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提供设计参考。

    2023年08期 v.51;No.390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西藏林芝市居住建筑超低能耗技术优化及经济性研究——以林芝市某自建房为例

    何林秀;刘向峰;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属于寒冷气候区,同时具有高原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夏季无需供冷、冬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其特殊的高原气候条件,为当地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结合林芝地区气候、资源和现有建设条件,以林芝中心城区一栋典型自建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准模型,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进行全建筑能耗模拟,并对外墙围护结构、窗玻璃构造、集热蓄热墙和附加阳光间等可能采用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进行优化及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在林芝当地采用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提出相应技术的优选方案。为林芝市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发和当地节能工作提供借鉴。

    2023年08期 v.51;No.390 114-11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在小城镇建设中推广的障碍和对策

    孙群伦;

    总结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所具备的特点,分析得出其在小城镇建设推广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新技术普及率低,居民接受度不高;一次性资金投入大,短期内见效低;行业整体布局不均衡,上下游产业链缺乏协同;建造技术不断革新,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提出通过结合“和美中国建设”的宣传,提高居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降低住宅建造成本;完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员工工作胜任能力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希望未来小城镇建设能够充分结合本地区建设特色,充分将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与本地区建设的特点结合,将小城镇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3年08期 v.51;No.390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绿色建造

  • 基于SE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碳减排的影响因素研究

    丁晓欣;徐熙震;王群;

    “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探究其碳排放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排放会对装配式建筑碳排放产生直接显著影响。为了减少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以预制构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政策、市场、技术、设计四大潜变量及其外显指标假设模型,通过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并基于多元数据分析的原理建立了SEM模型,揭示了预制构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市场、技术、设计因素对预制构件碳排放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其重要性排序为:市场因素>技术因素>设计因素>政策因素,该研究结果为减少预制构件碳排放提供了参考。

    2023年08期 v.51;No.390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双优化”在工程实践中的提质和创效

    李强;秦龙翔;

    设计和施工的“双优化”已成为建筑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已成为业主单位实现工程投资、工期和质量等目标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在以往的“双优化”工程实践中,由于认知不够、无规范可循和无标准可依等原因,往往忽视了投资、工期、质量和效益的性价比;也忽略了“双优化”的环节和程序等问题,最终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提质和创效未达到预期。因此,科学、系统地对“双优化”进行定义、分类,规范其要求、流程、策划和实施等,可使其应用和实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某大型面粉厂项目的“双优化”为经典案例,详细剖析、探讨和分享了“双优化”在该工程实践中的实施和应用,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及降本、创效等综合效益的效果。

    2023年08期 v.51;No.390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基于PDCA的地下室顶棚无机纤维喷涂施工质量研究

    陈金平;张雪松;李欣;兰功峰;

    地下室顶棚喷涂无机纤维矿物棉隔热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施工技术,施工快捷方便,保温隔热性能优良,能减少热量损失,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为进一步推动无机纤维喷涂施工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基于PDCA质量循环法,以青岛某公共建筑地下室顶棚喷涂无机纤维矿物棉隔热层为质量管理对象,根据现状调查分析设定目标,通过缺陷项目累计频率确定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利用因果分析图法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再使用5W1H分析法制定质量管理对策并付诸实施,最后进行效果检查显示达到了提高施工合格率和缩短建设工期的目的,验证了PDCA在提高地下室顶棚喷涂无机纤维矿物棉隔热层施工质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023年08期 v.51;No.390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行业资讯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

    <正>8月15日上午,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发布内容如下。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三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

    2023年08期 v.51;No.390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Volume292,1August2023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 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292/suppl/C【OA】(1)Thermal modeling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high-fi-d elity simulators:A novel,practical methodology,by J. A.B orja-Conde,K. Witheephanich,J. F. Coronel,D. Limon,Arti-c le113127Abstract:Optimizing efficiency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HVACs ystem of existing buildings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rmal dynamic model of the building,which may be challenging becausea rchitectural metadata may be missing or obsolete.

    2023年08期 v.51;No.390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