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勤;
<正>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共建国家共同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合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2023年10期 v.51;No.39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邓月超;孟冲;李嘉耘;戴瑞烨;张诗野;陈煜珩;
绿色建筑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程度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调研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进程,梳理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脉络,明确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典型特征,归结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成熟”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分别以“引入先发标准开展实践、建立专职机构推广理念、制定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发展、丰富内涵外延促进创新”为发展特征。针对共建国家绿色建筑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引导—竞争—合作—融合”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为服务我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
2023年10期 v.51;No.39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2K] - 李任戈;路则耀;曾志文;米占福;高微;刘扬;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迎来了国际化推广的机遇期。2022年,我国推出了首部国际性绿色建筑标准《国际多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扩展,其应用也必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筑性能与品质,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星山广场(二期)项目为例,重点从项目周边环境与资源利用、建筑文化传承、隔热通风处理、采光及照明节能设计、外围护体系性能提升、暖通系统性能提升以及节水、节地、建筑微环境打造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探索与实践效果。该示范项目的打造,对指导“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在行业内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2023年10期 v.51;No.39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4K] - 路则耀;张雪;吴晓晨;刘扬;曾志文;
随着“一带一路”工程的推进和节能低碳理念的普及,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接具有建筑节能、低碳需求的海外项目。目前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还十分欠缺。分析东南亚热带地区传统建筑的节能措施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并针对东南亚地区某普通别墅项目,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建筑能耗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提出可行且适宜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此体系包括良好隔热性能的屋面、外墙、首层地面、外门,较低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的外窗,合理传热系数K值的外窗及建筑遮阳设施,自然通风的降温策略,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及高效热回收的新风系统等。从建筑节能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外窗不宜追求过低或过高的传热系数K值。相关技术措施的节能性能与建筑能耗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值得东南亚热带地区其他建筑借鉴。
2023年10期 v.51;No.392 18-2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 戴瑞烨;孟冲;陈煜珩;郭振伟;盖轶静;
以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已评价认证的海外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海外绿色建筑项目信息和一二级评价指标得分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比较不同气候区、发展程度、建筑规范体系、类型功能用途在各评价项的实际得分率以及不同认证等级之间的得分差异。归纳总结各评价指标的技术应用情况、实际措施和绿色性能提升效果,为海外绿色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为“标准走出去”提供实践依据和未来优化方向。探讨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在海外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从成功案例中获取经验教训,促进中国绿色建筑实践在国际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2023年10期 v.51;No.39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尹志芳;胡家磊;熊方;李雨洋;孙凯;邓月超;
建筑领域实施低碳、零碳发展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北京金隅怀柔兴发科技园区及园区内一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工作为例,确定了园区整体的低碳实施路径与零碳建筑改造技术方案。园区通过产业低碳、建造低碳、运行低碳3个方面实现低碳目标。既有建筑通过超低能耗技术(建筑本体节能)、光储直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替代)与绿植碳汇(碳补偿)技术,实现建筑运行阶段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乃至负碳。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后运行阶段一次能源总需求为-71.3 kW·h/(m~2·a),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14.2 kgCO_(2e)/(m~2·a),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08.48 tCO_(2e)。研究内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2023年10期 v.51;No.392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7K] - 黄艳秋;杨珊;刘悦;张真豪;
博物馆作为大空间公共建筑,因其空间体积大、人流量大、室内环境要求高的特征导致空调能耗过高,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在北非地区,夏季气候干热、太阳辐射高、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为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的节能技术提供应用条件。将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技术应用于大空间博物馆建筑,建立考虑温度分层的建筑能耗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相变因素和通风参数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带沙漠气候下,当相变层厚度小于15 mm时,宜采用高相变温度的PCM(RT35HC);当相变层厚度超过15 mm时,宜采用低相变温度的PCM(RT27),可以保证相变材料的完整相变循环,随着厚度的增加,其节能率也逐渐增加;通风时间段取1:00-8:00,换气次数取9次/h时节能效果最佳。在地中海气候下,当相变层厚度为5 mm时,宜采用高相变温度的PCM(RT31);当相变层厚度超过5 mm时,宜采用低相变温度的PCM(RT27),但设计厚度超过20 mm之后节能率增加不再显著;通风时间段取1:00-8:00,换气次数取6次/h时节能效果最佳。研究成果为北非地区两种典型气候下大空间建筑应用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技术提供节能设计策略。
2023年10期 v.51;No.39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 张琎珺;解帅;刘蕊蕊;王静;冀志江;
无机涂料因其优异的环保性及稳定性,近年来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我国针对内墙无机涂料还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尤其体现无机涂料与有机涂料材料差异性的指标要求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提出干粉无机涂料和液态无机涂料“不挥发物质量损失率”相同的试验方法,评价无机涂料中250~500℃挥发物含量,以作为无机涂料与合成树脂乳液涂料最直接的区分参数。对试验前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无机涂料“不挥发物质量损失率”的试验条件为105℃保温3 h。通过对多个干粉无机涂料和液态无机涂料样品进行试验,发现在250~500℃干料的质量损失率波动较大,但均不超过10%,并为相关标准制定给出了合理建议。
2023年10期 v.51;No.39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李琼;杨沁荣;彭惠旺;孟冲;邓月超;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沿线地区正经历着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基于1961-2021年的ERA5再分析数据,通过由“区域”到“节点”的分析方式,对区域性热浪的发生率和强度以及制冷度日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热浪发生率与热浪强度最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北非、西亚以及印度半岛,具体分布受当地湿度的影响,但当考虑相对湿度之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热浪强度显著增加;通过趋势分析可知,热浪危害增加的风险主要因素是热浪发生率而不是热浪震级,热浪发生率的高值区往往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当用表观温度去衡量热浪震级时,在东南亚等海岸地区检测到更高的震级增长趋势。节点分析结果表明:伊朗的巴士拉市、伊拉克的巴格达市和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市的热浪危害十分突出,这些节点均位于西亚地区,较高的热浪发生率和热浪强度导致当地制冷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2023年10期 v.51;No.392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吴昊天;李琼;
统计了地中海气候范围内的米兰、贝鲁特与伊斯坦布尔2000年以及2020年城市发展变化。借助局地气候区系统,探索分析了城市地表热岛强度(Surface Urban Heart Island, SUHI)的时空变化分布。局地气候区框架直观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同时更有针对性地表征了地表热岛强度的区域变化特点,为地表热岛强度的缓解提供有效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米兰的城市扩张范围最小,产业升级造成的工业园区(LCZ8)更新是城市过去20年来的主要变动,LCZ 2与LCZ 3对LCZ 8的替代创造了更多的人工排热,使当地地表热岛强度平均提升了1.2℃。贝鲁特的扩张规模是3座城市中最大的,其建成类局地气候分类面积提高了约8%。伊斯坦布尔海岸沿线与近郊出现快速城市化的趋势,近郊的建筑密度不断提升,区域内平均提升了1.3℃。总体来看,在夏季地中海城市,与工业排热相比,人工排热也会使区域产生强烈的地表热岛效应。伊斯坦布尔的结果证明了千万人口城市中的局地气候区变化会产生更强烈的地表热岛强度。大都市的交通排热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3座城市展示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问题,研究城市变迁将为我国未来城市设计与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与经验。
2023年10期 v.51;No.39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