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和标准研发与应用

  • 专题专栏寄语

    王清勤;

    <正>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共建国家共同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合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2023年10期 v.51;No.39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建筑发展与我国绿色建筑国际化策略

    邓月超;孟冲;李嘉耘;戴瑞烨;张诗野;陈煜珩;

    绿色建筑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程度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调研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进程,梳理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脉络,明确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典型特征,归结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成熟”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分别以“引入先发标准开展实践、建立专职机构推广理念、制定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发展、丰富内涵外延促进创新”为发展特征。针对共建国家绿色建筑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引导—竞争—合作—融合”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为服务我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

    2023年10期 v.51;No.392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2K]
  • “一带一路”南太平洋国家绿色建筑的探索与实践——以巴新星山广场(二期)项目为例

    李任戈;路则耀;曾志文;米占福;高微;刘扬;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迎来了国际化推广的机遇期。2022年,我国推出了首部国际性绿色建筑标准《国际多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扩展,其应用也必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筑性能与品质,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星山广场(二期)项目为例,重点从项目周边环境与资源利用、建筑文化传承、隔热通风处理、采光及照明节能设计、外围护体系性能提升、暖通系统性能提升以及节水、节地、建筑微环境打造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探索与实践效果。该示范项目的打造,对指导“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在行业内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2023年10期 v.51;No.39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4K]
  • 东南亚热带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探索

    路则耀;张雪;吴晓晨;刘扬;曾志文;

    随着“一带一路”工程的推进和节能低碳理念的普及,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接具有建筑节能、低碳需求的海外项目。目前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还十分欠缺。分析东南亚热带地区传统建筑的节能措施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并针对东南亚地区某普通别墅项目,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建筑能耗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提出可行且适宜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此体系包括良好隔热性能的屋面、外墙、首层地面、外门,较低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的外窗,合理传热系数K值的外窗及建筑遮阳设施,自然通风的降温策略,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及高效热回收的新风系统等。从建筑节能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外窗不宜追求过低或过高的传热系数K值。相关技术措施的节能性能与建筑能耗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值得东南亚热带地区其他建筑借鉴。

    2023年10期 v.51;No.392 18-2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的海外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

    戴瑞烨;孟冲;陈煜珩;郭振伟;盖轶静;

    以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已评价认证的海外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海外绿色建筑项目信息和一二级评价指标得分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比较不同气候区、发展程度、建筑规范体系、类型功能用途在各评价项的实际得分率以及不同认证等级之间的得分差异。归纳总结各评价指标的技术应用情况、实际措施和绿色性能提升效果,为海外绿色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为“标准走出去”提供实践依据和未来优化方向。探讨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在海外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从成功案例中获取经验教训,促进中国绿色建筑实践在国际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2023年10期 v.51;No.39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既有建筑零碳改造路径探索与评价

    尹志芳;胡家磊;熊方;李雨洋;孙凯;邓月超;

    建筑领域实施低碳、零碳发展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北京金隅怀柔兴发科技园区及园区内一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工作为例,确定了园区整体的低碳实施路径与零碳建筑改造技术方案。园区通过产业低碳、建造低碳、运行低碳3个方面实现低碳目标。既有建筑通过超低能耗技术(建筑本体节能)、光储直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替代)与绿植碳汇(碳补偿)技术,实现建筑运行阶段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乃至负碳。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后运行阶段一次能源总需求为-71.3 kW·h/(m~2·a),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14.2 kgCO_(2e)/(m~2·a),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08.48 tCO_(2e)。研究内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2023年10期 v.51;No.392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7K]
  • 北非地区大空间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节能策略

    黄艳秋;杨珊;刘悦;张真豪;

    博物馆作为大空间公共建筑,因其空间体积大、人流量大、室内环境要求高的特征导致空调能耗过高,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在北非地区,夏季气候干热、太阳辐射高、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为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的节能技术提供应用条件。将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技术应用于大空间博物馆建筑,建立考虑温度分层的建筑能耗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相变因素和通风参数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带沙漠气候下,当相变层厚度小于15 mm时,宜采用高相变温度的PCM(RT35HC);当相变层厚度超过15 mm时,宜采用低相变温度的PCM(RT27),可以保证相变材料的完整相变循环,随着厚度的增加,其节能率也逐渐增加;通风时间段取1:00-8:00,换气次数取9次/h时节能效果最佳。在地中海气候下,当相变层厚度为5 mm时,宜采用高相变温度的PCM(RT31);当相变层厚度超过5 mm时,宜采用低相变温度的PCM(RT27),但设计厚度超过20 mm之后节能率增加不再显著;通风时间段取1:00-8:00,换气次数取6次/h时节能效果最佳。研究成果为北非地区两种典型气候下大空间建筑应用相变屋面联合夜间通风技术提供节能设计策略。

    2023年10期 v.51;No.39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 内墙无机涂料中不挥发物质量损失率试验方法及应用

    张琎珺;解帅;刘蕊蕊;王静;冀志江;

    无机涂料因其优异的环保性及稳定性,近年来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我国针对内墙无机涂料还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尤其体现无机涂料与有机涂料材料差异性的指标要求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提出干粉无机涂料和液态无机涂料“不挥发物质量损失率”相同的试验方法,评价无机涂料中250~500℃挥发物含量,以作为无机涂料与合成树脂乳液涂料最直接的区分参数。对试验前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无机涂料“不挥发物质量损失率”的试验条件为105℃保温3 h。通过对多个干粉无机涂料和液态无机涂料样品进行试验,发现在250~500℃干料的质量损失率波动较大,但均不超过10%,并为相关标准制定给出了合理建议。

    2023年10期 v.51;No.39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李琼;杨沁荣;彭惠旺;孟冲;邓月超;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沿线地区正经历着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基于1961-2021年的ERA5再分析数据,通过由“区域”到“节点”的分析方式,对区域性热浪的发生率和强度以及制冷度日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热浪发生率与热浪强度最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北非、西亚以及印度半岛,具体分布受当地湿度的影响,但当考虑相对湿度之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热浪强度显著增加;通过趋势分析可知,热浪危害增加的风险主要因素是热浪发生率而不是热浪震级,热浪发生率的高值区往往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当用表观温度去衡量热浪震级时,在东南亚等海岸地区检测到更高的震级增长趋势。节点分析结果表明:伊朗的巴士拉市、伊拉克的巴格达市和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市的热浪危害十分突出,这些节点均位于西亚地区,较高的热浪发生率和热浪强度导致当地制冷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2023年10期 v.51;No.392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局地气候区改变对城市地表热岛强度的影响

    吴昊天;李琼;

    统计了地中海气候范围内的米兰、贝鲁特与伊斯坦布尔2000年以及2020年城市发展变化。借助局地气候区系统,探索分析了城市地表热岛强度(Surface Urban Heart Island, SUHI)的时空变化分布。局地气候区框架直观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同时更有针对性地表征了地表热岛强度的区域变化特点,为地表热岛强度的缓解提供有效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米兰的城市扩张范围最小,产业升级造成的工业园区(LCZ8)更新是城市过去20年来的主要变动,LCZ 2与LCZ 3对LCZ 8的替代创造了更多的人工排热,使当地地表热岛强度平均提升了1.2℃。贝鲁特的扩张规模是3座城市中最大的,其建成类局地气候分类面积提高了约8%。伊斯坦布尔海岸沿线与近郊出现快速城市化的趋势,近郊的建筑密度不断提升,区域内平均提升了1.3℃。总体来看,在夏季地中海城市,与工业排热相比,人工排热也会使区域产生强烈的地表热岛效应。伊斯坦布尔的结果证明了千万人口城市中的局地气候区变化会产生更强烈的地表热岛强度。大都市的交通排热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3座城市展示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问题,研究城市变迁将为我国未来城市设计与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与经验。

    2023年10期 v.51;No.39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5K]

绿色建筑

  • 绿化墙体对建筑周边环境及能耗影响研究进展

    赵民;岳万年;张成刚;薛洁;

    绿化墙体作为绿色建筑领域的一种节能技术,近些年来其相关研究不断增加。针对近十年绿化墙体的研究进展,梳理了绿化墙体的相关构成及特征,分析了绿化墙体技术对建筑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夏季和冬季建筑室内外温度的影响、建筑室内外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建筑外部局部风速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周围空气环境质量上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气候区域和不同朝向条件下绿化墙体技术对于建筑围护结构传热量的削弱和对空调能耗的节能效果;对绿化墙体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不同气候区域以及绿化墙体作用下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修正等方向。

    2023年10期 v.51;No.392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基于SFM技术的建筑三维热红外模型的建立方法

    蔡洪彬;殷浩文;魏瑛杰;郑海超;赵立华;

    城市更新背景下,我国城市信息模型(CIM)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打造智慧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从多维度完善数据库的信息采集与模型建设是CIM平台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CIM中尚缺失建筑热红外数据,借助摄影测量学的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 SFM)技术,基于无人机获取的红外图像,研究建筑三维热红外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建立CIM建筑三维热红外底层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筑三维热红外模型可以提供全围护结构的温度分布情况,为北方采暖地区研究既有建筑的热损失、南方湿热地区研究城市热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从节能减排、热环境优化的视角实现对既有建筑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

    2023年10期 v.51;No.392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夏热冬冷地区空间形态对板式住区建筑能耗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徐燊;李高梅;熊锋;陈锦富;

    住区建筑群能耗不仅受到建筑单体影响,亦与街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为研究空间形态与建筑能耗之间影响机理与居住区节能低碳设计策略,以武汉市为例,选取多层板式住区、二类高层板式住区与一类高层板式住区各14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hino与Grasshopper软件平台进行住区三维模型建模与能耗模拟,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法分析住区空间形态参数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住区制冷与采暖分项能耗以及建筑总能耗与住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体形系数与建筑高宽比对建筑群能耗影响显著,且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是建筑高宽比的2.32倍。研究结果可为低能耗住区规划与节能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2023年10期 v.51;No.392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3K]
  • 上海地区办公建筑形体设计阶段能耗限额研究

    瞿燕;宋德萱;

    国家和地方已出台各类能耗标准和合理用能指南,大部分针对运行阶段的总能耗进行限额,但运行用能限额无法应用到设计阶段。因此,给出设计阶段用能限额指标,是实现用能限额工作从设计到运营闭环的重要内容。公共建筑作为典型的高耗能建筑,具备很高的节能潜力和压力。选取公共建筑中占比最大的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技术定额法和统计定额法,以大量的能耗模拟数据作为统计分析样本,划定办公建筑形体设计阶段能耗限额指标。建立了高层和超高层办公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回归方程,可应用于形体设计初期阶段建筑能耗的快速判断。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节能政策及指导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3年10期 v.51;No.392 94-10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太阳辐射模拟与实测分析

    王陈栋;谷一弘;林波;祝秀娟;刘鹏;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的竞赛场馆。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场地选址定在了山体南坡。为了规避南坡太阳辐射量高导致场馆用能大的缺陷,该场馆的设计采用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为赛道提供遮阳的同时保护其免受风、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实现“南坡变北坡”的设计目标。通过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太阳辐射进行实测,实地考察了赛道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通过软件模拟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检验了太阳辐射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分析了导致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表明,采用基于Grasshopper平台和Ladybug插件的太阳辐射模拟,能够有效反应雪车雪橇赛道的实际日照情况。

    2023年10期 v.51;No.392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7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296/suppl/CV olume296,1October2023【OA】(1)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a5th generation dis-t rict heating system using thermo-hydraulic model:A multi-o bjective analysis for a case study in heating dominated climate,by Puneet Saini,Pei Huang,Frank fiedler,AnnaV olkova,Xingxing Zhang,Article113347

    2023年10期 v.51;No.39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暖通空调

  • 北方农村建筑中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性能研究

    杨宾;齐耀;侯宇田;薛道荣;韩成明;于晓慧;

    北方农村地区的传统燃煤锅炉供暖模式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亟待推行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农村供暖新模式。太阳能+生物质供暖模式是多种清洁能源协同供暖方式,在太阳能充足、生物质易获得的华北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用于秦皇岛农村某典型建筑中,并对该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长期实时监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该典型建筑供暖房间的热舒适性、系统供热量和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利用费用年值法对系统经济性评价,采用模糊数学法对该系统与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系统在初投资、运行费用、设备寿命、施工维护难易、安全性和环境效益六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供暖期室温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较舒适的13~16℃;供暖期总供热量约为12 482 MJ,其中太阳能贡献率68.87%,太阳能集热器效率为33.35%;该系统费用年值较低,每年节省煤燃料1193 kg;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表明该系统综合评判因子较高,其中运行费用、设备寿命、安全性和环境效益均优于燃煤锅炉供暖系统,对北方农村建筑供暖,节能改造具有参考意义。

    2023年10期 v.51;No.392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保温隔热

  • 寒冷地区近零能耗装配式复合墙保温构造设计

    黄艺;胡冗冗;黄炜;

    “装配式+近零能耗建筑”的协同发展对装配式建筑外墙板和墙板连接节点的保温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体系(Prefabricated Composite Wall, PCW)为例,应用二维稳态传热模拟软件THERM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软件ANSYS,对其采用干式连接的4类关键构造节点进行传热模拟,分析了各节点室内表面最低温度和线传热系数。并以近零能耗为导向,提出了寒冷地区PCW装配式复合墙板的保温构造设计方案。研究表明:当墙板结构层内部填充保温材料为180 mm厚EPS、外保温层为110 mm厚聚氨酯时,预制外墙板的整体厚度相对较小,且同时满足近零能耗建筑外墙传热系数和节点热桥线传热系数的规范限值要求。

    2023年10期 v.51;No.392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节能改造

  • 既有建筑轻量化零能耗改造技术路径研究——以海南省某建筑为例

    鲁小松;吕燕捷;彭杨柳;杜鑫;李国辉;张时聪;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积极推动零能耗建筑建设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双碳”目标达成。以夏热冬暖地区海岛气候条件下的某既有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建筑存在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薄弱、自然通风利用不足、可再生能源未充分应用的技术现状,基于建筑实际运行能耗分析,在建筑连续使用的情况下,系统性地提出了实现既有建筑轻量化零能耗改造的技术路径。改造后,建筑局部冷负荷下降14.72%,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27.2%,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129.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0%,建筑整体运行能耗小于等于零,实现了零能耗的设计目标。

    2023年10期 v.51;No.392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某办公建筑照明系统改造提升与节能效果分析

    张松;赵亮亮;国凯;

    光通过视觉和非视觉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体健康和工作状态,倡导健康照明,提高光品质及舒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光照环境,不再仅仅是满足视看及光照品质要求,还需满足人体的内在昼夜节律的光生物学需求。人体的昼夜生理节律受控于生物钟,生物钟的启动和重置受外界光的刺激与调节。“光生物效应”是通过对进入人眼的光辐射产生生物效应来控制人的生物节律,从而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等产生影响。以某办公建筑照明系统升级改造为例,探讨了实现健康照明的途径和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光品质关键参数实测分析和相应照明节能量测算。

    2023年10期 v.51;No.392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行业资讯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编委会毛志兵主任委员莅临编辑部指导工作

    侯恩哲;

    <正>10月12日,《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编委会毛志兵主任委员应邀,莅临编辑部指导工作并与相关领导和人员座谈。杂志主管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建东北院期刊管理部主任张彤主持。《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主编侯恩哲汇报了期刊年度工作情况。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金丽娜顾问总工,资深编委陈志新总工、金鹏总工以及编辑部人员参加会议。

    2023年10期 v.51;No.392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

  •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无废”城市建设的多元治理模型构建及路径研究

    江静静;吴敏洁;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无废”城市建设困境,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了以政府为关键行动者,包含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行动者网络多元治理模型。剖析“无废”城市建设中各方行动者面临的问题阻碍、利益目标,设计了四维功能综合治理一体化系统,为强制通行点的达成提供平台支撑,提升多元治理下的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参与兴趣。从治理运行体系、治理监管体系、治理保障体系三方面探讨“无废”城市建设的多元治理路径。

    2023年10期 v.51;No.392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封面故事

    <正>2023年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建筑节能(中英文)》期刊2023年10期进行了“一带一路”选题策划,精准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和标准研发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提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标准水平,未来也将为相关国家之间开展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为全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3年10期 v.51;No.392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