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视角

  • 人工智能与创新应用场景叠加是当前应对AI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林波荣;

    2023年12月22日,“《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智库学者论坛——2023·AI与建筑技术的融合与挑战”线上直播公益活动成功举办。《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客座主编、来自清华大学的林波荣教授应邀,在论坛中为读者分析了AI介入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科研与应用的现状,并对未来AI对建筑行业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提出中肯建议。

    2024年01期 v.52;No.395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建筑碳中和

  • 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碳排放定额研究

    黄祖坚;林波荣;周浩;陈华周;张相勇;

    针对钢结构建筑工程装配式施工过程特点,提出基于工序的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某多层钢结构建筑开展钢结构基础、钢构件吊装和安装工序的碳排放定额研究。现场计测所得10种钢结构建筑基础施工工序碳排放为17.72~151.26(kgCO_2/个基础);首节柱和二节柱吊装工序碳排放分别为10.52(kgCO_2/根钢柱)和14.59(kgCO_2/根钢柱);三种截面尺寸钢柱安装工序碳排放为38.16~69.18 (kgCO_2/根钢柱);主梁和次梁汽车吊吊装工序碳排放分别为7.73(kgCO_2/根钢梁)和4.52(kgCO_2/根钢梁),采用塔吊吊装时,相应碳排放降低至2.40 (kgCO_2/根钢梁)和2.22(kgCO_2/根钢梁);主梁安装节点共14种,工序碳排放为13.84~125.96(kgCO_2/根钢梁);次梁安装节点共11种,工序碳排放为10.39~43.49(kgCO_2/根钢梁)。研究提出的工序碳排放计测方法,所得结果可呈现钢结构建筑分部分项工程碳排放源构成特征;计测获得的工序碳排放定额参数,可支持多层钢结构建筑工程建造阶段的碳排放计算,以及施工方案的低碳优化。

    2024年01期 v.52;No.395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城区与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综述

    周利杰;张悦;

    随着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远景目标的提出,碳排放研究将成为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减排降碳的重点领域,受到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给规划领域碳减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国内外城区和街区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包括基于活动的碳排放测算技术、基于监测的碳排放测算技术以及其他碳排放测算技术,分析各方法的优劣势、适用尺度与适用对象,并阐述了国内外城区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了现有碳排放测算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城区尺度碳排放测算的改进建议,旨在为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2024年01期 v.52;No.395 18-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基于Hybrid-LCA模型的装配式夹芯保温墙板碳评价

    王怡萍;刘铁;吴艳萍;金超;管小军;杨莉琼;

    为了量化不同构造的夹芯保温墙板的减排效果,选取6种典型保温构造,基于Hybrid-LCA法建立外墙全生命周期的碳评价模型。量化分析表明:夹芯保温体系的减排效果明显优于外保温体系。以建筑垃圾为保温芯材的夹芯保温墙板减排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保温墙体。复合夹芯保温墙板减排效果较好,但保温性能下降。普通混凝土夹芯保温墙板物化阶段减排效果优于预制清水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夹芯保温墙板,同时墙体厚度小的优势增加了住房使用面积,但增加了运营阶段碳排放;预制清水混凝土与轻骨料混凝土夹芯保温墙板物化阶段减排效果差异不大,但由于其保温性能的提升,可降低建筑物运营能耗。

    2024年01期 v.52;No.395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绿色建筑

  • “生命建筑挑战”评价标准及其实践应用——以Center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s为例

    张军杰;王凯磊;张欣烁;秘嘉;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使绿色建筑认证成为关注焦点。当今“双碳”目标对建筑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生命建筑挑战”评价标准综合了目前环境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意在推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向前发展,是当前最为严格的认证体系,以减少环境影响、实现生态修复为目的,以再生性设计原则为指导,并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可持续技术和策略为实现手段。通过对“生命建筑挑战”评价标准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认证流程和认证等级进行总结,分析其变化历程及特点,并结合实际认证项目对其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2024年01期 v.52;No.395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基于AHP-熵权TOPSIS法的绿色商业建筑使用效果评估研究

    周可;徐峰;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迈进,但运营阶段作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一环却被忽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也不被人们所感知,因此亟需一套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建筑运营评价体系来判定绿色建筑的运行效果情况,以促进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结合使用后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选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TOPSIS法构建一套适用于绿色商业建筑的使用效果评估模型,并选取5个湖南省绿色商业建筑进行案例调研,从指标体系筛选、不可感知度调查、权重计算和综合测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商业建筑运行中的关键影响要素,从绿色商业建筑设计改进策略、绿色技术应用优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3个方面提出建议。

    2024年01期 v.52;No.39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可变建筑表皮的环境调节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

    王磊;石峰;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而建筑作为耗能主要部分,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太阳辐射、通风量、表皮蓄热性能和热阻4个因素出发,分析可变建筑表皮的环境调节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针对厦门地区某南向办公室,设计多种可变建筑表皮形式并设置了4组分析模型,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在各种调节因素的影响下建筑能耗及节能率变化,寻求最佳节能状况下的建筑外表皮调节方式,为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参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4种环境调节因素的可变建筑表皮措施均能减少建筑能耗,节能率在2.19%~66.79%之间,其中调节通风量的可变建筑表皮节能率最高。

    2024年01期 v.52;No.39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基于生理参数的热健康温度分区研究现状

    赵虎;杨磊;

    当室内热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调节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生理参数在热舒适评价中展现出极大的潜力。近年来,基于生理参数、热环境和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更准确、更健康的方法,此类涉及生理学、建筑环境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也为未来我们所追求的建筑热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分析了人体主观与生理可接受温度分区,并介绍了热健康相关的典型生理参数。最后,基于过往实验数据对符合人体热健康的温度阈值和生理参数范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生理参数探究热健康温度分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将要面临的挑战。

    2024年01期 v.52;No.395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暖通空调

  •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办公建筑逐时空调能耗预测

    王曦;甘灵丽;王亮;欧雪梅;

    利用LM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收敛速度,减少迭代次数,并分别对夏季、冬季空调能耗模拟数据进行样本训练和测试,构建了LM-BP神经网络的办公建筑逐时空调能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夏季模型的预测值和模拟值之间的MAPE误差平均为5.74%,冬季模型的MAPE误差平均为5%,其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LM-BP神经网络在建筑空调能耗预测方面的可行性。并以成都地区某办公建筑实际空调能耗数据为基础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其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为6.6%,说明建立的能耗预测模型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准确的用电预测数据可为办公建筑用电侧进行实际电力市场交易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24年01期 v.52;No.39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夏热冬暖地区空调制冷机房发展现状研究

    宁振兴;易检长;谢玉军;

    国内高效空调机房建设相关技术和相关标准研究如火如荼,但目前厦门市尚未发布公共建筑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建设与能效评价相关标准。厦门市乃至夏热冬暖地区的既有公共建筑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水平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新建公共建筑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建设可达到什么水平,如何规范厦门市乃至夏热冬暖地区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实地调查、线上调研、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政策、标准发布、典型项目能效水平调研三个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为引导未来厦门市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建设与能效评价提供基础支撑。

    2024年01期 v.52;No.39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基于复合式热源的天棚辐射供暖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

    熊勇;梁鑫;陈慧和;陈小明;

    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为响应南方地区人民对冬季供暖的热切呼声,亟待探索出适合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同时又兼顾经济性、环保性的住宅供暖方式。以南方地区某新建住宅小区为例,对该区域住宅小区集中供暖系统不同热源形式进行了分析比选。详细介绍了地源热泵与风冷热泵联合供暖的热源方案比选思路、系统设置及运行原理,重点对这两种热源不同搭配比例下的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该系统能源机房及地源侧设计要点;介绍了改善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土壤冬、夏热量不平衡的方法;提供了天棚辐射系统夏季辅助供冷运行的判断条件;介绍了天棚辐射供暖末端在住宅中的设置方式及构造做法。

    2024年01期 v.52;No.395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基于空间参数的空调温度传感器位置优化研究

    刘魁星;黄一凯;邸越强;

    由传感器测量并反馈的室温数据是房间空调器运行控制的重要参数。建筑空间内温度分布的差异导致同一时间传感器位于不同位置时的反馈结果不同,最终影响室温控制的稳定性和空调能耗水平。研究了建筑空间内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对室温控制的稳定性和空调能耗水平的影响。实验选取住宅空间内20个测点,在实测温度数据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用于分类测点类别,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他不同尺寸的房间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建立了传感器最优位置的搜索模型,提出用修正参数来调整传感器初始位置的方法。为改善室内空调器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2024年01期 v.52;No.39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ICU病房内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

    张金航;张登春;

    为了改善ICU病房内通风状况,以某ICU病房为研究对象,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拉格朗日法颗粒物模型、RNGk-ε模型,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不同送风速度、不同送风口位置与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的ICU病房内空气质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中的颗粒物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送风速度的增加,病房内气流速度更大,使病房内颗粒物沉积量减少,有利于病房内颗粒物的排出,从而有效改善了病房内的空气质量。送风口布置在顶部正中央的效果要优于布置在其他两侧位置的效果,可保证送风气流贯穿整个病房,更加有效地排出病房内的污染物。顶送侧回的气流组织形式要优于其他气流组织形式。

    2024年01期 v.52;No.395 84-8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佳音

  • 浙江大学赵阳研究员应邀加入《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编委会

    <正>经《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第四届编审委员会推荐,来自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赵阳老师,应邀加入《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编委会。赵阳老师系国家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专家、浙江省特聘专家、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与建筑节能技术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研究,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从事两年博士后工作。

    2024年01期 v.52;No.395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02/suppl/C Volume302,1January2024【OA】(1)Feeling the breeze?Ventilation practices and occupant requirements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by Jessica Berneiser,Sven Auerswald,Diana Maier,et al,Article113702Abstract:The progress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sulting need for 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pandemic,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ventilation practices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ystems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2024年01期 v.52;No.395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节能改造

  • 基于十年前后能耗调研的长沙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策略研究

    向俊米;刘宏成;闫岩;

    长沙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存在居民改造意愿不强、节能改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9年、2020年调研了湖南大学周边近35栋住宅的围护结构、家电情况与400余户居民终端用电量,采用K-means聚类法将总用电量、采暖、制冷、生活用电量分别进行聚类并计算界限值、平均值等参数,进而分析十年前后居民用电量变化规律,提出改善室内热环境与减少制冷能耗为该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重要目标。对既有住宅用电量进行宏观情景预测,论证了既有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分析节能改造意愿不强的原因,结合目前改造现状提出适宜的相关策略。对同等气候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年01期 v.52;No.39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节能性”与“经济性”耦合目标下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研究——以北京某办公建筑为例

    孙琳琳;牛菲菲;吴泽江;李跃;吴雪飞;张亮;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全文强制性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该标准要求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应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20%。面对新的节能要求,建筑改造节能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成为一项重点关注问题。针对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列举了多种节能技术路径,并以某典型办公建筑为例,将不同改造路径组合为10种节能改造方案,对各方案的节能率与改造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节能-经济耦合计算评价模型,确定满足新标准要求的寒冷地区办公建筑最优节能改造路径;为指导设计人员选择评价节能改造方案,获得最优效益提出考意见。

    2024年01期 v.52;No.395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夏热冬冷地区某综合医院分项能耗和环境测试分析

    刘腊美;叶浩;

    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典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例,利用现有能耗计量仪表监测数据,辅以设备法测算,对医院的空调制冷、空调制热、医疗设备、电梯、办公设备及照明、后勤设备等用能系统进行了能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医院等效电总能耗为216.0 kW·h/(m~2·a)。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占比最大,为50.45%;其次为后勤设备能耗占比34.84%;其余依次为办公照明能耗和医疗设备能耗。在制冷期对典型室内环境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医院室内温度满足II级热舒适度水平,湿度超标,照度普遍不足。为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品质,同时节能降耗,提出了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建议,并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对改造前后的能耗进行了模拟,定量分析了各分项能耗的节能率,预估投资回收期约8年。

    2024年01期 v.52;No.39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低碳视角下北京西四北二条3号院更新改造与能耗模拟研究

    张曼;曹雪萦;汤羽扬;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老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合院传统民居,并与居民开展改造诉求访谈,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改造策略,借助EnergyPlus能耗模拟研究改造前后能耗变化,达到老城民居低碳节能改造的目的,并分析其在探索中国典型四合院民居的能源性能改善方法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民居全年耗能18 960.21 kW·h,平均每平方米供暖能耗为19.64 kW·h/(m~2·a)。改造后的各房屋围护结构系数均发生变化,如建筑外墙传热系数优化为0.259 W/(m~2·K),屋顶传热系数优化为0.181 W/(m~2·K),楼板传热系数优化为0.131 W/(m~2·K),外窗传热系数优化为1.1 W/(m~2·K),符合北京当前对于住宅节能的相关规范。如果一套保温性能更好的四合院传统民居能够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承下来,将有助于中国老城历史片区传统风貌保护与传统建筑低碳节能优化。

    2024年01期 v.52;No.395 109-11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冰上运动建筑曲面光伏参数化集成设计研究

    朱丽;杜照怡;董轶欣;景一帆;霍玉佼;

    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国内掀起了冰上体育运动的热潮,冰上运动建筑需求量和能源消耗量随之增长。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作为建筑节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体育建筑屋面具有较大的集成潜力。通过建立寒冷地区曲面冰上运动建筑典型模型进行集成设计研究,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实现新型柔性CIGS薄膜光伏组件沿屋面曲线形态的优化布置,从两个层级出发,提出参数化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通过Honeybee进行能耗模拟,结果表明,该柔性光伏系统全年可以为冰上运动建筑降低15.82%的能量消耗,进而验证了该方案的节能性,为建筑师进行寒冷地区曲面冰上运动建筑设计的节能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

    2024年01期 v.52;No.395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直流建筑技术

  • 光储直柔在整县光伏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房建军;

    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过程中面临着光伏项目并网困难、就地消纳能力不足等技术难题。介绍光储直柔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分析在整县光伏推进工作中采用光、储、直、柔等技术解决以上两个难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分析山西芮城县东夭村国内首个农村“光储直柔”低压直流系统在新能源消纳、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和经济效益。分析国家能源集团BIPV中心采用“光储直柔”技术,利用建筑的立面和屋顶实现较大规模的光伏装机量,实现光伏发电就地消纳和柔性供用能。推广光储直柔技术是解决整县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开发中并网难和就地消纳不足等技术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4年01期 v.52;No.395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保温隔热

  • 送风方式对幕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风场均匀性及检测精度的影响

    袁涛;刘月莉;牛璞;王营;

    以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热箱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两种热箱模型,研究在国家标准《建筑幕墙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修订过程中,热箱中循环风机不同送风方式对试件附近风场均匀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发现在修订后的标准装置中,优化设备放置位置且当循环风机的出口风速为2.0 m/s时,建筑幕墙试件周围的气流组织更佳,标准试验装置热箱中产生的风流场更加均匀,对表面换热能力的影响较小,提高了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提出在装置放置位置和适宜的风速条件方面能够实现更高检测精度,为提高建筑幕墙保温性能的检测准确性以及优化实验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024年01期 v.52;No.395 124-12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生态·建筑·环境

  • 建筑立体绿化对微气候改善作用实测研究

    张海滨;孙佳奇;敖茂易;陈舒;

    为研究立体绿化改善微气候的作用,选取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立体绿化建筑物进行微气候实测分析,比较了绿化朝向、距外墙距离、叶面积指数等因素对绿墙降温增湿能力的影响。实测结果表明面宽小于30 m的立体绿化可以降低空气温度约0.7℃,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约15%。面宽大于30 m的立体绿化可以实现1.5~3℃的降温效应。东西朝向的立体绿化要比南北向的多降温约0.9℃,增加约1.5%空气湿度。叶面积指数对立体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增大0.40,空气温度降低约0.6℃,增加空气湿度约3%。立体绿化对微气候的影响范围较广,研究结果证实,在街区尺度实施立体绿化可以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热环境。

    2024年01期 v.52;No.395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1K]

固废利用

  • 建筑垃圾多孔砌块孔洞特性分析及优化模型建立

    覃向阳;李小华;曾智;罗伟;夏凡;耿明阳;

    选取建筑垃圾作为骨料制作自密实多孔砌块,从热工和力学性能两方面分析孔洞特征的影响,确定基本孔洞特征,基于这些特征设计出6种优化模型方案,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模型的导热、抗压过程,以传热及受载应力云图来分析讨论,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对比,最终确定两类优化模型。结果表明:矩形孔砌块综合性能较为优良,其各因素中孔洞率对砌块的综合性能影响程度最大,其余依次为排列方式、孔排列数、长宽比。两类砌块优化模型中,一类是热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优异的模型1-NHB2:λ_d=0.128 3 W/(m·K),F_m=12.756 MPa;另一类是力学性能稳定、热工性能突出的模型2-NHB5:λ_d=0.108 6 W/(m·K),F_m=11.126 MPa。

    2024年01期 v.52;No.395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 新年献词 山河共赴,新岁同行

    毛志兵;

    <正>“时光列车”呼啸而过,我们即将与2023挥别。匆匆一年,谁没有过激动与喜悦时光,谁又没有过艰难与遗憾时刻?山高有行路,水深有渡舟。我们,肩负时代使命,心怀感恩,励志前行。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才能走好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创新发展拨云见日,科技赋能、数智转型、绿色低碳,从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品质,拓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空间,建筑业正在开辟新天地、绘就新画卷。

    2024年01期 v.52;No.39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佳音 林波荣教授担任《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客座主编

    本刊编辑部;

    <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波荣教授应邀自2024年1月起担任《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客座主编。林波荣教授在绿色建筑环境营造、节能关键技术等科学研究与政策机制制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权威性,履任期刊“客座主编”一职可充分发挥国内高校与期刊各主办单位、指导单位在领域内的学术与工程实践优势,打造国内与国际高水平的建筑节能减排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进建筑绿色高质量发展,增强行业同仁学术成果对外展示与宣传信心,提升科研成果影响力,凝聚行业同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4年01期 v.52;No.39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新年献词 创新赋能,共赴征程

    林波荣;

    <正>过去的一年是疫情结束的第一年,是所有行业全力复苏的一年,也是我们走出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一年。也正是这一年,支原体肺炎、甲流等传染病盛行,极寒天气也正在席卷全国,健康、温暖成为所有人的共同愿望。然而,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我们会在巨变的时代继续坚韧前行。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在“双碳”战略和全球极端气候变化下,节能减排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世界气象组织(WMO)指出,2023年的7月份是有记录以来史上的最热月,能源缺乏的新挑战成为热点。而2023年1 1月15日发布的第19份《温室气体公报》则警告说,2022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而且上升趋势仍在持续,完全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2024年01期 v.52;No.395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t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o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since 201 3 and the"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b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o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4年01期 v.52;No.395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 of Building Science,certificated by CAST and AS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certificated by ISTIC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4年01期 v.52;No.395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