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广凯;谢静超;杜伯尧;王禹晗;刘加平;
再生器是溶液除湿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提高再生器综合性能是解决极端热湿气候区高湿问题的有效手段。将指标相关法(CRITIC, 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联合,建立CRITIC-TOPSIS模型,用于再生器运行入口参数(空气质量流量、溶液质量流量、温度)的选择评价。以永暑岛礁地区为例,通过再生器处理模型得到基础数据以及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法求得权重后使用TOPSIS法对220种运行入口参数的组合方案进行评价得到最优解。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流量为0.1 kg/s、溶液质量流量为0.3 kg/s、溶液温度为56℃时得分0.885,为永暑地区再生器综合性能最优解;再生量指标的权重为0.4,可作为永暑地区再生器综合性能的代表性指标。
2024年06期 v.52;No.400 109-11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马晨钰;任杰;杨毅;曹志刚;
对青岛市某购物中心间接连接供热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节能诊断分析。针对系统存在的供热量与所需热负荷不匹配的问题,建立系统热平衡数学模型及TRNSYS仿真模型。仿真模型TRNSYS与计算数学模型的计算室温与耗热量误差控制在1.5%以内,优化控制算法为水泵根据气候补偿变频。所提出的基于室外温度变化的建筑供热节能控制算法是采用气候补偿实现动态变频调节的,通过调节系统一次侧循环水泵的流量,改变二次侧供水温度,更好地适应由于室外温度不同造成的建筑热负荷不同。结果表明一周内优化控制带来的用能减少量为7.2%,供暖季内优化控制策略带来总用能量减少16.2%,其中营业期节能量减少26.0%,非营业期减少5.4%。
2024年06期 v.52;No.400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鲍全;庞旭;
为了分析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中应用时的节能性能,对该系统在各季节的实际节能效果作出判断。通过现场测试计算出新风热回收系统的热交换效率、热回收量以及室内的新风负荷,运用PKPM能耗模拟软件建立两种建筑模型,计算分析某住宅建筑使用新风热回收系统前后的用电能耗和相对节能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新风热回收系统后,建筑相对节能率由2.60%提高到6.09%,建筑冬季供暖用电节能3948.35 kW·h,夏季空调用电节能2036.22 kW·h,总用电能耗降低了5984.57 kW·h,实现能源节约3.57%。上述研究内容为新风热回收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帮助。
2024年06期 v.52;No.400 122-12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刘兆辉;唐林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能效提升工作备受关注。基于上海某体育场馆建筑空调系统实际运行监测数据,对空调系统运行进行分析、评价、诊断及优化。结果表明,空调系统运行中风冷热泵机组能耗占90%,水泵占10%。风冷热泵机组平均COP为3.01,水泵输送系数平均值为23.9。热泵机组进出水平均温差为3.2℃,系统平均温差仅为1.5℃,远低于设计温差。系统的循环水量远大于实际需求,通过水泵优化控制可实现水泵能耗降低64%。风冷热泵机组负荷分配与台数优化控制可使能耗降低6.7%,水冷变频离心机组负荷分配优化与台数优化控制可使能耗降低8.9%。相比风冷热泵机组,优先运行水冷变频离心机组可减少空调系统能耗36.9%。
2024年06期 v.52;No.400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2K] - 肖雅轩;郭俊杰;郭兴国;陈文华;罗茂辉;
为改善夏季住宅厨房烹饪人员热舒适度,需对厨房空调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实验评估了补风方式、补风温度、空调送风角度位置、送风口形式对厨房空调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风温度越高,空调效果越差,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应选择门补风,在室外气温和室内气温接近时,窗补风表现更佳;空调在采用双风口送风时,人员腹部皮肤温度上升4.62~6.05℃,空调在采用长条风口送风时,人员腹部皮肤温度上升5.85~9.42℃,而相同条件下,无空调时人员腹部皮肤温度可上升11℃;在双风口送风且送风角度为60°时,空调效果最好,此时人员前方高度1.1 m处空气温度在30.43~33.15℃之间,预测热感觉投票TSV值在0.39~0.51之间,油烟机相对捕集效率达到96.51%。
2024年06期 v.52;No.400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9K] - 徐绍芳;朱祥辉;王翌初;陈奕;
针对目前高分子间接蒸发冷却器湿通道壁面润湿率较差从而引起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纳米镀膜聚丙烯(PP)间接蒸发冷却器,旨在改善其亲水性能,从而强化其传热传质过程。实验重点研究了纳米镀膜PP板的亲水性和耐久性,并探寻其布水效果。结果表明:镀膜后的PP板显示出优良的亲水性,水的静态接触角可减小到10°以下,同时该膜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在经过长期水刷冲下,表面接触角稳定在30°左右。此外,在实验条件下,纳米镀膜芯体在1 min左右可达到80%以上的润湿率;实验中还发现,镀膜PP板会在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并具有保水性,可实现间接蒸发冷却器的间歇布水,在湿球效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其性能系数比传统的连续布水提高了54%。
2024年06期 v.52;No.40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