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

  • 相变储能单元中翅片的设计优化研究进展

    冯国会;马天娇;赫娜;王天雨;

    潜热储能技术(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LHTES)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储热技术之一,但几乎所有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都存在热导率低、相变过程中传热性能差的问题。在PCM中添加翅片是提高PCM潜热蓄热放热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已在翅片强化PCM传热性能的原理和优化方面开展广泛的研究。首先对影响PCM传热性能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对其传热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翅片的材料对PCM的传热性能影响有限;翅片的形状、体积分数、分布形式及倾角均会对PCM的蓄放热性能产生影响。翅片与其他增强潜热技术结合的应用方式,使PCM的传热性能和蓄放热速率进一步提升;并对其增强机制进行分析。对提升PCM传热性能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改善PCM的潜热蓄放热性能,以促进潜热储能技术进一步发展。

    2024年08期 v.52;No.40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基于单级热泵系统的再生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鲍超;张志尧;刘启明;魏俊辉;褚赛;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就采暖行业而言,人们不但需要高质量的供暖,同时还对该行业在环保、节能和安全文明生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生水源热泵技术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低耗能新型供暖空调技术。以北京地区某供热中心再生水余热资源利用改造项目为例,从单级热泵技术路线出发,综合考虑以再生水余热资源为主,烟气余热、蒸汽余热为辅的3种资源形式,采用电力驱动离心式热泵设备,依托汽水换热器与热水锅炉两种调峰措施,对各种方案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分析,最终提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减排、节能低碳的再生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建议。

    2024年08期 v.52;No.40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李江辉;陈颖;朱逸飞;杨震;李文欣;施娟;

    在极端寒冷区域通过增加辅助供热手段即引入太阳能,巧妙利用过渡季节的太阳能资源对土壤进行预热储存,进而在冬季时增强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应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极端寒冷区域因为面临冷热负荷显著失衡导致系统的能效直接被削弱的问题。负荷模拟研究案例选定沈阳市一幢典型3层办公建筑,采用瞬态系统模拟软件计算15年全生命周期内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运行特性。该系统会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冬季系统COP增幅6.7%,全年增幅3.8%,验证了通过蓄热方式减少地埋管数量的可行性。为降低系统总成本,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和地埋管数量进行匹配及优化,提出了不同集热器和地埋管成本的最优组合,给出适用于严寒地区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并应用于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方法与策略。

    2024年08期 v.52;No.40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水源热泵系统对安阳市区浅层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李丹丹;李耀辉;邓东平;

    水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利用与地下水环境息息相关。为了给研究区水源热泵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从地下水动力场、地下水温度场、地下水化学场3个方面探讨了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其中,地下水水位逐年升高且降落漏斗范围缩小,水源热泵系统对研究区地下水动力场没有影响;地下水温度整体稳定,局部地热单供暖区水温有下降趋势,回灌水温差对研究区地下水温度场有局部影响;该系统导致地下水蒸发作用强烈,Cl~-和SO_4~(2-)含量不断增大,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转变为HCO_3·Cl·(SO_4)-Ca·Mg。研究表明,定期监测地下水指标与合理设置地热开采量,可显著降低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水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08期 v.52;No.40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5K]
  • 结合疫情环境滨海高校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探索风能的利用

    常宇宸;李想;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研究绿色能源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使得绿色建筑的建造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根据大连市区具体校园环境,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设计一套能够利用这些清洁能源的模式。经过理论推演、建筑形体推敲的方法,营造一个适合利用风能的建筑概念(环境风6 m/s,风道内最大可达12 m/s)。此外,通过其他节能手法,如辅助日照,将幕墙设计成可活动式,以改变阳光入射方向,补充建筑采光;降低风噪,实现无能耗无尘通风;通过形体设计以提高建筑的通风效率,改良“方盒子”形式的建筑的不利因素;利用环境水体制冷,利用水体底部的低于空气温度的环境来调节室内温度等,从多个方面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降低建筑的能量消耗。为了适应疫情爆发的突发状况,建筑设计概念还加入了“适疫情化”设计逻辑。通过研究探索滨海地区绿色建筑形式与运行模式,在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概念的同时,实现了疫情模式下的管理方法改变。

    2024年08期 v.52;No.40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行业资讯

绿色建筑

  • 地域风环境视角下高校建筑庭院布局优化研究

    朱斯坦;高宁;

    高校建筑庭院在空间过渡和师生交流上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交流深受庭院风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规划和既有建筑周边风场模拟,对于建筑庭院空间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类比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的宽高比庭院模型,选用两种常用的开口方式。使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和图形处理软件(IPP),以静风区面积占比和风速比作为评价方法,对模拟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分析,静风区面积占比与庭院宽高比呈现正相关性,庭院风环境以宽高比为0.5的工况最佳;从局部分析,受庭院开口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的影响,庭院宽高比为0.75的工况下风速比表现最优。

    2024年08期 v.52;No.402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3K]

智慧运维

  • 以低碳为导向的办公空间智慧平台搭建与应用

    黄剑钊;李天阳;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设计、低碳营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2022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建筑全生命期中,有4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建筑运行阶段。因此,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运行减碳方式,是践行低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基于实际工程案例,以办公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需求梳理、体系搭建、策略部署、量化分析与效果对比等方式,将传统设计方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搭建智慧办公平台,引导使用者同时空、环境、设备与行为等要素建立起多维度的交互关系,以智慧、高效和精准的系统用电调控为抓手,减少办公空间在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

    2024年08期 v.52;No.402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电气与智能化

  • 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

    李禹曈;贺瑞;李健;奚鹏飞;胡志毅;

    考虑负荷数据具有差异性、周期性、波动性、多变性,极易受到周期性负荷、节假日效应与气象因素3个指标对负荷的影响,设计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模型。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聚类处理周期性负荷、节假日效应、气象因素3个指标的历史数据;通过结合长短期记忆与门控循环单元,组建多层双向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利用灰狼算法优化网络模型参数,建立成熟的日用电负荷多指标自适应预测模型;在成熟的模型内输入3个指标的特征数据,输出日用电负荷预测结果。实验证明:该模型可有效聚类历史数据,获取多指标特征数据;该模型可精准自适应预测低碳住宅建筑日用电负荷;应用该模型后,可提升负荷率与碳减排效益。

    2024年08期 v.52;No.402 59-6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节能改造

  • 住宅建筑超低能耗改造设计及碳排放对比研究

    陈义波;梁二;原瑞增;段静雨;杨建中;

    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家由增量转存量的建筑节能目标转变,针对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以寒冷地区典型住宅建筑为案例,进行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及碳排放测算对比研究。设置30组外墙保温方案、30组屋面保温方案、4组外窗类型方案进行模拟,并基于模拟结果采用敏感性分析进行方案比选。相较基准建筑和改造前建筑,综合最优方案的节能率分别为57.1%、72.1%。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改造前建筑及58组模拟方案进行碳排放测算,可知改造后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可降低84.2%,并基于测算结果对改造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为既有住宅的超低能耗节能改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4年08期 v.52;No.402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立面低碳优化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

    刘科;王琴琴;陈建平;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采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正在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的增加。通过模拟试验,以建筑碳排放和经济成本为效果导向。基于苏州的既有住宅,选取了外墙保温层厚度、窗户类型和气密性作为研究变量,设置正交试验,采用软件模拟计算得出每种优化策略的碳排放和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出发,与样本建筑相比,最优方案的碳排放降低了59.4%,生命周期成本减少了62.3%。得到了适合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住宅建筑低碳优化组合方案,给决策者在既有建筑改造中提供量化指导。

    2024年08期 v.52;No.40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北京某宾馆改造采用辐射空调制冷效果分析

    王永红;李娜;侯兆川;张爱华;殷毅平;

    国内辐射空调技术应用于新建住宅、办公建筑的实例较多,应用于改造项目的实例较少。北京某宾馆改造采用了辐射+新风的空调系统形式,空调末端采用吊顶辐射板+地面辐射盘管+顶送风,冷热源采用空气源热泵,制冷工况时空气源热泵供出的低温冷水一部分进新风机组,另一部分进辐射用混水设备。2022年7月对项目的空调系统制冷工况进行了测试。给出一定运行策略下宾馆典型房间的温湿度,以及整个制冷系统能效的实测情况,并对典型房间的冷负荷进行了模拟计算。综合测试及模拟计算结果,给出系统运行建议,并对其整个空调季制冷系统能耗指标进行了预测。

    2024年08期 v.52;No.40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4K]
  • 基于提升室内热舒适的商场中庭屋顶几何参数计算性改造设计研究

    许傲;张睿南;段浩琦;李雪顺;董宇;

    在当下全球节能减排大趋势及我国“双碳”政策背景下,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建筑室内热舒适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与健康,也是导致建筑高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哈尔滨金安商场为例建立参数化模型,通过CFD与EnergyPlus双平台进行风环境模拟、日照辐射模拟,评估建筑环境的热舒适,再利用机器学习预测与优化算法进行形态优化,总结被动式自然通风下的高大中庭空间屋顶形态热舒适耦合规律。根据优化结果,商场全年营业期热舒适时长可提升1288~1350 h;通过对比优化后的两种屋顶形式热舒适时长,得出凹型屋顶是较优选择。给出两种形态屋顶优化后的参数范围。提出的优化方法可对后续的商场及商业综合体中庭改造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指导。

    2024年08期 v.52;No.40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1K]
  • 集中供热末端调控及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实现

    丁隆厚;

    实现分户热计量收费是我国供热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有效的末端调控和合理的计量收费策略,是关系着供热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给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实现的供热末端调控系统,可根据场所人员活动规律自动进行分区、分时段调控室内温度,节约热力资源,提高供热效率,降低取暖费用。同时,给出了一种按照供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模型,提出了一种改善分户热计量的新方法;以每栋楼的用热总量计算该栋楼的总供热费用,按照用户的供热面积、实际供热效果和用热量相结合,计算每个用户的热效值和整栋楼总热效值,分摊计算出每个用户的取暖费用,使每个用户的取暖费用真实地反映其用热效果。

    2024年08期 v.52;No.402 88-9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保温隔热

  • 中空玻璃太阳得热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计算

    万成龙;杨华秋;张素丽;李滇;杨轲昕;蒲玮;

    太阳得热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是评价中空玻璃隔热性能、采光性能的重要指标。JGJ/T 151—2008《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中给出了基于太阳辐射照度的太阳得热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片玻璃光热参数的太阳得热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计算方法;采用基于单片玻璃光热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太阳辐射照度的计算方法、软件MQMC计算和实测验证对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基于单片玻璃光热参数的中空玻璃太阳得热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于中空玻璃光热性能评价、相关工具开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8期 v.52;No.40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气密性分区测试方法在大体量建筑中的应用

    杜争;袁涛;李泽奇;王营;黄雨函;游晓静;樊晓;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大,气密性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大体量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的方法,以我国寒冷地区某新建大体量建筑为例,从围护结构封堵措施、区域划分、漏气量限值计算及测点布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体量建筑气密性测试的过程和要点,提出利用分区测试的方法对大体量建筑进行气密性能测试,并得出被测建筑的整体气密性实测值。结果表明:采用分区测试的方法进行大体量建筑气密性测试可减少大体量建筑测试时受到设备的限制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大体量建筑进行气密性能测试、完善建筑施工、缩短测试周期、性能评价方面提供参考与建议。

    2024年08期 v.52;No.402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广西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线性热桥数值模拟研究

    张小静;温扬波;

    为研究广西居住建筑不同保温方式的线性热桥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影响,以某剪力墙结构的住宅建筑为例,应用BECS节能设计软件,对典型线性热桥的线传热系数和案例建筑的外墙热工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线性热桥对墙体传热的影响显著,在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中因线性热桥所致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分项约占1/3;当外墙采用内保温时,外墙与内墙、外墙与垂直外挑楼板部位的线传热系数最大,其次是外墙与楼板、外墙与水平外挑楼板部位;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时,外墙与垂直外挑楼板部位的线传热系数最大,其次是门窗上口、下口、左右口及外墙与水平外挑楼板部位。同时发现,不同保温方式的线性热桥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不同,内保温方式的线性热桥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高于外保温;且保温材料越厚,线性热桥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越大。

    2024年08期 v.52;No.40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7K]
  • 关于非平衡保温在河南地区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可行性研究

    芦伟;李中义;

    为了探究非平衡保温在河南地区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可行性,对河南地区的太阳能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该省大部分区域均满足GB 50176—201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所要求的非平衡保温设计条件,并以郑州市为例,基于非平衡理论及相关规范和文献计算了该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各朝向外墙的有效传热系数。以郑州市晖达新领地东区4号楼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该建筑各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限值,并以该限值对建筑外墙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软件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该建筑在原始、平衡保温和非平衡保温下的能耗、室内温度及耗材量的差异,并基于以上结果确定了屋面保温层的最佳厚度。结果表明,对建筑进行非平衡保温后,其室温在全年范围内都会有所上升,其中供暖期室温上升幅度较为明显为2.10~3.30℃,而供冷期只有0.30~0.50℃,并且对建筑进行非平衡保温后,其全年室内温度的均衡性也比原始及采用平衡保温时有所提高。在节能性方面,非平衡保温可以在更节省保温材料的情况下达到与平衡保温相同的节能效果。两种保温结构的屋面最佳保温层厚度无明显差别,通过计算可取60 mm的挤塑聚苯板。

    2024年08期 v.52;No.402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河南省建筑领域碳达峰预测研究

    吴玉杰;孙旭灿;范立;

    为研究河南省建筑领域碳达峰的时间点及达峰量,基于河南省历年建筑领域碳排放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并结合岭回归进行分析,在3种情景下进行了碳排放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准、低碳和强力低碳3种情景下,河南省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均已于2021年达峰;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基准情景下2035年不能达峰、低碳情景下2025年达峰、强力低碳情景下2021年达峰,分别给出了每种情境下达峰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实施成本、可推广性、经济发展等因素,应选择低碳情景模式;低碳模式下应通过提升建筑能效、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电气化、加大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控制建筑规模、加强零碳建筑技术研发及示范等措施降低运行碳排放。

    2024年08期 v.52;No.402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 装配式建造与传统现浇建造模式碳排放计算分析研究

    梁春峰;温静;王一飞;

    近年来,节能降碳是国家推行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制定“双碳”目标后,对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的特点,一直被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广。通过建立传统现浇建造模式和装配式建造模式的碳排放计算模型,锁定边界范围在物化阶段,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计算两种建造模式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对比计算结果并分析不同阶段碳排放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设计参数完全一致的两栋住宅楼,现浇建筑要比装配式建筑在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增加7.14 kg/m~2。结果为装配式建造模式量化降碳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明。

    2024年08期 v.52;No.402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3060双碳”目标下高校校园的碳排放核算研究

    郑煜缤;谢小利;曾燕;何苏洁;

    基于“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低碳校园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针对其策略的研究较多,而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此以某高校为例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根据设定的组织边界对校内的排放源分成建筑设施、校园交通和废弃物三个类型,并选取最佳的碳排放因子,同时通过走访调研获取相关碳排放源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高校校园碳排放的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建筑设施是校园碳排放最主要的输出来源,占总碳排放量的90%,其中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到了70%;而通过绿植固碳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直接或间接抵消了校园碳排放总量的50%,效果显著。

    2024年08期 v.52;No.40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生态·建筑·环境

  • 下垫面反射特性对外墙辐射得热量影响研究

    张琪;王文新;白璐;陈超希;

    墙体辐射得热量是影响围护结构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下垫面反射特性研究代表性城市建筑墙体辐射得热尤为重要。选取哈尔滨、北京和兰州3个城市草地和砖地下垫面,以太阳直接辐射量和天空散射辐射量之和为对照组,探讨了下垫面反射特性对室外空气综合温度、不同城市辐射能、反射辐射能占总辐射能比重及对建筑墙体总辐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下垫面反射会对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和外墙体辐射得热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个城市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增大2.5℃以上的小时数均为4 h,增值范围为0.51~5.23℃;下垫面反射会加剧建筑墙体辐射得热,不论是草地还是砖地,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占总辐射能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兰州>北京>哈尔滨;夏季砖地的反射辐射比草地分别多77.6 MJ/m~2、84.2 MJ/m~2和87.6 MJ/m~2,冬季则分别为23.0 MJ/m~2、30.8 MJ/m~2和32.4 MJ/m~2。对进一步改善建筑周边热环境及合理布局建筑室外下垫面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08期 v.52;No.402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3K]

绿色建造

  • BIM和5D技术在某医疗综合体EPC项目中的应用

    刘亚楠;王楠;郭晓岩;刘俊峰;多恒月;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需求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BIM技术及5D平台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愈发重视信息化在项目中的应用。医疗建筑在设计阶段具有功能流线交错、机电管线复杂等特点,在施工阶段参建单位多,协调管理难度大。结合医疗综合体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项目的难点,在设计阶段采用BIM正向设计,为建筑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风模拟、疏散模拟以及三维管线综合。在施工阶段利用5D软件平台,实现技术、生产、质量、安全、成本等系统的集成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信息传递、数字建造,提高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作业效率及准确性,为建设单位节省不必要的变更及建设费用。

    2024年08期 v.52;No.402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封面故事

  • 以互联网“智慧”赋能建筑“节能降碳”实践之路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期刊2024年8期封面设计聚焦绿色建筑领域“低碳”目标与“智慧”方式的融合——以互联网“智慧”赋能建筑“节能降碳”实践之路。封面灵感来源于本期文章《以低碳为导向的办公空间智慧平台搭建与应用》,其画面构图分为三个层次——以计算机“0”“1”代码的转换为点阵背景;以办公空间的素模渲染为视觉中心;以右下角的搬运“模型人儿”为点睛之笔。而所谓的封面故事,也正是从这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中展开。

    2024年08期 v.52;No.402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16/suppl/C Volume 316,1 August 2024[OA](1) Energy demand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design applied to a nearly zero energy PV building in northern Italy by Antonella Priarone,Marco Fossa,Stefano Morchio,et al,Article 114292Abstract:Nearly-Zero-Energy and Zero-Emission Buildings are one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world strategies addressed at mitigating the global warming trend and coping with the goal of setting1.5℃the planet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respect to the preindustrial conditions.The present paper refers to a specific case study,the Smart Energy Building (SEB) located in the Savona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Genoa.

    2024年08期 v.52;No.402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4年08期 v.52;No.402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