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运维

  • 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板式换热器建模与辨识

    赵安军;张盈熙;于军琪;张宇;

    针对现有区域供暖系统中板式换热器模型参数难以全部获取,建模相对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板式换热器建模与辨识方法。建立板式换热器控制通道机理模型,使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及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判定扰动通道模型阶次;利用Tent混沌算法与Lévy飞行策略改进的鸟群算法(BSA)对板式换热器传递函数模型中的待辨识参数进行辨识;对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误差分析与动态分析,并建立带有前馈通道的PID控制系统进行可控性分析,验证模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板式换热器建模误差较小,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19%,控制误差为0.17%,控制效果较为准确,能够精准的跟踪控制目标,可以运用到实际控制系统中。

    2024年12期 v.52;No.40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 数据处理方法对空调系统能耗预测模型的影响

    王舒平;樊国辉;张伯言;李祥立;赵天怡;端木琳;

    基于北方地区一个热泵空调系统的全年实际运行数据,比较了不同的数据降噪方法和不同的特征选择方案对能耗预测的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用经验模态分解、Savitzky-Golay滤波和小波变换3种降噪方法处理数据后与未降噪相比,模型的性能优劣及满足热泵机组热平衡数据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了Flitter法、Wrapper法和Embedded法3种特征选择方案下的模型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小波变换法降噪后的模型精度最高,再使用满足热泵机组热平衡的数据训练模型,模型的精度还能继续提高;Embedded法选择模型的特征变量,能耗预测模型的精度最高;使用小波变换法降噪和Embedded法选择特征变量并筛选满足热泵机组热平衡的数据对数据处理前误差越大的模型的改善效果越显著。

    2024年12期 v.52;No.406 12-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极寒高原农牧建筑适宜性能源系统研究

    朱鸿涛;许馨尹;冯珩力;刘衍;杨柳;

    极寒高原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针对极寒高原农牧区居民采暖与用电需求,提出在余电不上网情况下的太阳能光伏+电采暖设备+蓄电池+当地电网综合能源系统形式。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芒拉村典型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太阳能综合能源系统TRNSYS仿真模型,在系统光伏自给率达到50%以上时各数值区间内,以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通过TRNOPT插件调用Hooke-Jeeves算法对光伏板倾角、光伏板方位角、太阳能光伏板总面积与蓄电池容量等决策变量进行优化匹配,最终根据优化后的设备参数结果对系统的经济成本与碳排放量进行计算。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寒高原农牧区使用该能源系统解决居民采暖与用电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且所使用的方法可在约束系统光伏自给率的前提下提升系统的经济性能。

    2024年12期 v.52;No.406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 广州市办公建筑垂直光伏百叶系统静态寻优模拟研究

    孙思佳;刘嘉懿;赵立华;

    光伏遮阳装置(Photovoltaic shading devices, PVSDs)能够结合建筑外遮阳和光伏发电组件,在减少室内冷负荷的同时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建筑近零能耗的有效途径。垂直光伏百叶可以避免水平百叶光伏遮阳装置的自遮挡效应,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辐射,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以广州市典型办公室为对象,应用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垂直光伏百叶遮阳装置的关键参数;通过全局优化得到各朝向能源性能最优的工况;对各朝向最优工况的能源性能、采光性能、减碳潜力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百叶旋转角度A_P与百叶间距D_P是影响垂直光伏百叶装置能源性能的关键参数;在各朝向下,垂直光伏百叶装置均能够大幅减少所在房间的能源消耗,显著提升室内光环境,并展现出较高的减碳潜力。

    2024年12期 v.52;No.406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 乡村住宅风电热泵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研究

    王雅洁;周勃;郑皓成;闫笑瑀;张月怡;徐雪璐;

    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优化是推进北方乡村风电清洁供暖的重要基础。面向北方乡村住宅,提出了一种风电热泵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双层优化方法。架构了风电热泵混合储能系统,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乡村住宅的负荷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容量配置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以全生命周期净收益最大为目标优化系统的设备容量,下层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优化系统各设备的逐时功率,通过双层模型间的嵌套迭代,得出最优的系统容量配置方案;以辽宁某乡村住宅群为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风电热泵混合储能系统的净收益比仅储电方案高22.08%,比仅储热方案高14.10%,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了99.27%,兼顾了经济效益与风电消纳。在进行容量配置的同时实现了经济运行,可为北方乡村住宅风电混合储能供暖项目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12期 v.52;No.406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封面故事

  • 智能算法驱动的极寒高原零碳建筑能源系统优化设计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期刊2024年第12期封面设计呈现了极寒高原建筑与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深度融合的未来愿景。结合智能启发式算法的零碳能源系统优化配置寻优技术,凭借其在多性能综合权衡及自动寻优方面的优势,为建筑零碳能源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有效解决方案。

    2024年12期 v.52;No.406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保温隔热

  • 建筑绝热材料热湿物性参数测试重复性及再现性研究

    杨雯;文均;张冠杰;周成彦;

    认识测试误差是建立参数数据库、提高建筑性能模拟工具精度的前提。为了验证相关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EPS、XPS、PUR、发泡水泥四种建筑绝热材料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防护热板法实验、瞬态平面热源法实验、毛细吸水及真空饱和实验,计算获取了多组热湿物性参数的测试重复性及再现性误差。结果表明,两种导热系数实验及真空饱和实验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适当控制下测试本身是值得信赖的;湿物性参数实验误差整体大于导热系数实验误差,尤其是毛细吸水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不只是测试原理本身,还包括实验环境控制、仪器设备精度及人员操作细节。

    2024年12期 v.52;No.406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7K]
  • 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鉴定分析

    郭盼盼;刘巧玲;焦娜;宁瑶瑶;曹雨锋;姜秀静;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保温隔热材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应用。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机保温隔热材料,以其众多优点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但在保温材料性能验收工程中,对于实际使用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否按照设计要求真实掺加膨胀玻化微珠存在争议,因此,以实际工程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已施工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进行扫描电镜(SEM)、点面能谱(EDS)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微观分析方法,从外观形貌、元素成分和矿物组成角度对是否掺加膨胀玻化微珠进行鉴定分析,为此类工程保温材料的性能验收提供指导和帮助。

    2024年12期 v.52;No.40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24/suppl/C Volume324, 1December2024[OA](1)Centralised vs. decentralised federated load forecasting in smart buildings:Who holds the key to adversarial attack robustness?by Habib UllahManzoor,Sajjad Hussain,David Flynn,et al,Article114871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AI and ML into energy forecasting is crucial for modern energy management. Federated Learning(FL)i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because it enhances data privacy and facilitates collaboration among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2024年12期 v.52;No.40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绿色建筑

  • 基于R+G平台的绿色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陕西汉中移民安置社区为例

    虞志淳;曹宇琦;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城乡建设领域低碳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住区作为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居住单元,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住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肩负着节能减排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大量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住区建成,其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效经济的建筑建设,住区的绿色性、舒适性与文化性亟需提升。以探寻汉中移民安置社区的绿色规划设计策略为目标,依托R+G(Rhino+Grasshopper)平台,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定量指标与人工设计定性元素相结合的人机交互方法,研究汉中移民安置社区的空间布局与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探索绿色住区的地域性实践。通过对夏季UTCI、冬季UTCI、夏季日照时长的自动寻优,得出建筑朝向、开放空间设置等绿色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结合汉中地域文化,从公共空间塑造入手,通过点、线、面空间营造完善住区规划设计。

    2024年12期 v.52;No.406 5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青岛火车站候车空间冬季热环境特性研究

    李钦;王岩;张彦;刘欣蕊;李莹;回景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铁路旅客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火车站候车空间作为旅客滞留时间较长的场所,科学分析其热环境特性并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对营造高质量的候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青岛火车站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参数实测与主观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候车空间冬季的热环境现状及旅客需求特性,并将主客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候车空间的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0.3℃,舒适温度区间为18.0~22.6℃,旅客在冬季偏好更加温暖的环境,通过期望因子e与截距修正量d对PMV模型进行修正,得到ePMV模型。成果可对火车站候车空间的热环境进行更加精准客观的评价,也可为交通强国建设和铁道建筑的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案例参考。

    2024年12期 v.52;No.40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固定格栅遮阳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以室内热舒适优化为目标

    蒋璋;

    体感温度是通过辐射温度和空气温度加权混合求解的,而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辐射温度较难通过手算求解或检测获得,因此,常用空气温度直接替代体感温度会导致人体热舒适感受评价出现偏差。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参数化性能优化技术,实现基于气象数据变化的房间动态辐射温度计算,进而用于不同时段室内热舒适满意率的计算和评价。在方案的性能化优化设计中,通过逐一列举法和遗传算法两种性能寻优方法,得出了单个变量参数和多个变量参数情况下的不同优化方案,两种寻优方法均可以达成寻优目标。此外,遗传算法在多个变量参数情况下的寻优,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被证实是可行的。遗传算法通过设置最优解目标,经过不断地交叉变异计算得出多个优化解,既可以满足性能化设计要求,也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方案选择。

    2024年12期 v.52;No.406 67-7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 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周鹏飞;宋德萱;张弛;

    为了全面分析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状态和节能设计的有效性,提出将空间插值法和较高密度测点相结合的室内热环境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方法,可以准确便捷地分析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分布状态和变化趋势。以上海一座养老建筑为例,利用案例的实测数据,对Surfer软件提供的11种空间插值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完整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出其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5种空间插值方法可以有效建立完整的、符合建筑传热特征的热环境可视化模型。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建立的热环境可视化模型的误差最小,在晴天的误差为0.15℃、雨天的误差为0.11℃。提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建立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三维可视化时空模型,全面地分析养老建筑热环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通过该模型可以直观地发现案例养老建筑中呈现了空调调控的居住空间存在南北温度分布不均、过渡空间之间存在温差较大等问题。从被动式自然调控和主动式环境控制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节能设计策略,以提升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和挖掘节能潜力。提出热环境可视化分析方法,为建筑师准确分析室内热环境分布状态和变化趋势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建筑师对养老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为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使用后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2024年12期 v.52;No.40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6K]

暖通空调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地铁设计大厦自然通风与空调联动控制策略研究

    郭昶诗;胡文通;毛会军;王凯;任鹏;孟庆林;

    良好的自然通风设计可有效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并改善室内热环境,但难以满足全年在室人群的热舒适需求。“自然通风+空调”联动模式不仅能够保障建筑全年室内舒适和健康,且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的重要被动技术途径。然而,上述联动模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极少,导致设计与运行经验极度匮乏。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地铁设计大厦进行了过渡季通风策略的综合优化设计,提出了基于热舒适参数的“空调+自然通风”自适应联动策略,可使地铁设计大厦全年室内自然通风热舒适时长范畴达到1097~1351 h,辅助其实现了近零能耗建筑目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筑自然通风与空调联动系统的成熟应用提供设计与运行方面的参考经验。

    2024年12期 v.52;No.40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6K]
  • 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过渡季利用自然通风被动供冷潜力研究

    叶睿;康春华;杨鑫;刘烨;张野;王世政;王颖佳;张一;崔宏;秦蓉;

    对北京大兴机场进行调研,发现过渡季在多数时段空调箱采用全新风运行模式,且无自然通风控制策略。结合北京市气候条件,汇总过渡季自然通风可用小时数1383 h。机场2层航站楼围护幕墙底部设置电动通风窗,4层顶部设置气动天窗,可作为自然通风口。利用CFD软件计算大兴机场过渡季典型航站楼的自然通风口在日间与夜间两种工况下的自然通风效果。过渡季盛行风下,最不利非迎风侧航站楼的外立面压差大于1 Pa,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根据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结果,提出大兴机场航站楼自然通风联合机械通风的混合控制策略,并计算了对应的节能潜力。

    2024年12期 v.52;No.406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7K]
  • 广州某商业综合体制冷主机选型分析与思考

    邓灿林;

    通过对广州某商业综合体建筑进行全年空调负荷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设计负荷的40%~80%区间内,其时间占比最高,约为67.6%,选择制冷主机时尽可能使其在高时间占比的部分负荷区间内高效运行,以达到后期运行节能减碳的目的。基于该项目的负荷特点对水冷冷冻水空调系统制冷主机的容量搭配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全年空调运行模型,对不同的搭配方式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分析,并汇总了不同制冷机组搭配方案的主要设备投资,旨在选择契合、高效、经济的搭配方式。选定制冷机组搭配方案后,提供不同负荷率下的控制策略,以供后期运营团队参考。

    2024年12期 v.52;No.406 97-10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 数据中心冷却架构对空调制冷效果影响的研究

    左春帅;李凤勇;张学友;

    随着数据中心行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节能措施研究势在必行,制冷系统在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所以优化制冷系统至关重要。以四川某数据中心为基础,采用FoLTHERM软件进行CFD模拟研究数据中心冷却架构对空调制冷效果的影响。主要对比了在不同冷/热通道间距和高架地板空间结构下,数据中心各个区域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研究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云图、数据统计整理和图表输出,得出以下结论:(1)冷通道间距较大/热通道间距较小的冷却架构布局在高架地板高度较低时,对于空调气流组织和制冷效果更具有优势;(2)高架地板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空调气流组织和制冷效果;(3)不论是冷/热通道间距还是高架地板空间高度,均与空调制冷效果无线性关系。

    2024年12期 v.52;No.406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5K]

节能改造

  •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模型及评价指标研究

    郑立红;周志华;石万亮;

    针对供热系统二次管网热量分配与调控不精细、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空间维度的多级运行调节优化模型,其优势是可以实现各支路流量分配和个性化调节,充分挖掘支路的节能潜力,进而降低供热系统的能耗。为了评估运行调节策略的可行性和最优运行方案,分别采用德尔菲法、熵权法和综合赋值法确定权重系数,提出了基于舒适性、经济性和节能低碳性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得出结论为二级运行调节效果优于三级运行调节效果优于一级运行调节效果。以天津某项目为例,按照二级运行调节方法提升改造后,耗热量降低18.07%,耗电量降低10.86%,每年采暖运行费用节约2.44元/m~2。多级运行调节方式及评价指标的研究为系统调控策略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4年12期 v.52;No.406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某公共建筑再生水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甄璐莹;高朋;鲍超;辛立明;刘启明;

    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公共建筑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为测算基准,根据建筑用能情况,考虑再生水水温、水量及管网资源等条件,进行再生水能源系统改造方案设计,分析了系统运行原理、设备配置、取退水方案等情况,计算系统的建设投资、运行费用、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性指标及节煤、减碳、减排等环保性指标。结果表明: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投资收益率为12.62%,投资回收期为7.88年。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替代溴化锂吸收式系统,每年运行可减少174.50万Nm~3天然气消耗,相当于2351.22 tce,每年可减少3427.68 tCO_2,139.60 kg NxOy排放,有较大的节能环保优势。

    2024年12期 v.52;No.40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冀北严寒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优化分析

    李永;李朋朋;刘伟;罗景辉;刘伟斌;李梦迪;

    冀北严寒地区绝大多数既有农宅的围护结构未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导致采暖能耗高、室内热环境差。为降低既有农宅采暖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以冀北严寒地区某典型农宅为研究对象,基于DesignBuilder对该农宅进行采暖能耗模拟,探究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采暖能耗的影响。利用投资收益比作为经济性评价指标对单因素节能改造和正交试验组合节能改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适宜的节能改造策略。结果表明:外墙保温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较大,综合节能改造的最佳方案为外墙采用60 mm厚EPS保温板、吊顶采用80 mm厚EPS保温板、窗户选择6+12A+6塑钢外窗,改造后典型农宅节能61.80%,冬季最冷日客厅日平均温度提升8.50℃。研究结果可为冀北严寒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52;No.406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 严寒地区老旧办公建筑热回收节能改造研究

    崔巍;李泳乐;张楠;嵇璇;王丽丽;

    建筑行业所带来的能源损耗及碳排放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旧建筑通风性较差,只能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调节室内空气质量,导致严寒地区碳排放问题更加严重。针对此,提出对严寒地区老旧办公建筑进行新风热回收节能改造,以提升建筑能源使用率,并基于严寒地区建筑特点及夏季居民使用行为对两种类型新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仅夏季开启空调系统的情况下,全热型新风热回收系统年节能量为73.7kW·h,静态回收期为4.46年,显热型新风热回收系统年节能量为12.73kW·h,静态回收期为18.48年,故全热型新风热回收更加适用于严寒地区建筑节能改造。

    2024年12期 v.52;No.40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生态·建筑·环境

  • 严寒地区高校学习空间热环境主观评价

    凌薇;宛晓惠;张芷薇;刘佳茜;杨遵挥;魏鑫;

    高校学习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对使用者的学习效率和建筑能源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现场实测与问卷调查方式,测量严寒地区高校以图书馆为例的开敞学习空间和以教学楼为例的封闭学习空间的环境参数,分析使用者的着装习惯、冷热喜好,以及对学习空间室内温湿度和风环境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不同使用者对冷热环境有不同的敏感程度,着装习惯和冷热喜好也存在差异。大部分使用者对于不同学习空间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感受相对一致,主要呈现适中感觉。除感觉适中的人群外,开敞学习空间的使用者倾向于认为室温微热,而封闭学习空间的使用者倾向于认为室温微冷。相比封闭学习空间,使用者认为开敞学习空间更干燥。开敞学习空间和封闭学习空间的使用者普遍对风速的期望偏低,期望无风的人数更多。研究结论为优化严寒地区高校学习空间的热环境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52;No.406 136-14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0K]
  • 高架地铁车站冬季热环境与热舒适评估研究——以武汉为例

    陈晓卫;张弛;

    为探讨武汉冬季5个典型高架地铁车站的热环境与热舒适性,通过实地测量获得车站的物理环境数据,并计算标准有效温度(SET~*),结合乘客热舒适问卷调查,确立乘客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范围,建立武汉高架地铁车站冬季热舒适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冬季高架车站热环境不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的要求,车站空气温度过低,相对湿度受天气影响严重,部分车站空气流速过高。通过SET~*与预测热感觉(PTS)的拟合,评价了乘客冬季的热适应能力。此外,通过跟踪乘客进站全过程的环境和身体变化,计算出进站各节点的热损失率(HDR)值,发现乘客的冷感觉及敏感度与车站建筑形态有较大关联。

    2024年12期 v.52;No.406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
  • 基于移动测量法的苏州滨水住区河道缓热效应研究

    夏浩;胡莹;

    苏州是典型水网型城市,城市河道密布如织,呈格网状分布。河道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不容忽视。在滨水住区河道附近采用移动测量法采集热环境数据,通过三阶多项式和移动平均法精确地计算出河道对滨水住区的缓热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午后河道的缓热效应最大,14:00河道对住区的平均缓热强度(RCI)为1.01~2.19℃,平均缓热距离(RCD)为32.5~55 m。同时,将微气候因子与实测空间形态特征数据和其他影响要素进行数据分析,阐释了SVF、风速和绿化率对河道缓热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苏州水网型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和未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52;No.406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2K]

绿色建造

  • 一种轻质装配式复合幕墙的产品研发与试验研究

    魏强;方涛;杨凤玲;梁方岭;

    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研发一种轻质装配式外围护墙体,使之结合3种一般外围护做法(现浇、幕墙以及装配)的优点,并对该产品进行试验研究,从而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以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幕墙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实验室样品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和耐撞击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该复合墙板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优异,可以达到分级等级的最高级,可满足使用要求。墙板组合为10 mm厚硅酸钙板+100 mm厚容重100 kg/m~3防火岩棉+10mm厚硅酸钙板时,满足防火设计规范“非承重外墙耐火等级一级”的要求,但是不满足“耐撞击性能”的要求;将墙板换成纤维水泥板复合岩板后的试验样品可满足“耐撞击等级一级(最低级)”的要求。

    2024年12期 v.52;No.406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固废利用

  • 工业固废预制结构构件碳减排潜力研究

    李张苗;王锐;洪竞科;赵青悦;

    新型建筑工业化因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等特性,有效提高了建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工业固废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成为关键路径。针对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厂的编号为YB-1的混凝土预制构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在碳排放精确测度基础上系统揭示工业固废预制构件的减排潜力,结果显示:相较于混凝土预制构件,利用工业固废预制构件降低了构件生产全过程碳排放量的10.13%;其中,材料碳排放将降低14.51%,具有卓越的节能减排效益。因此,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广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拓宽原材料来源,还能从源头上促进节能降碳的协同效应。

    2024年12期 v.52;No.406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2024年《建筑节能(中英文)》总目录

    <正>~~

    2024年12期 v.52;No.406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t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o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lC) since 2013 and the"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b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o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4年12期 v.52;No.406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4年12期 v.52;No.406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