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

  • 基于CGAN和迁移学习的公共建筑综合体能耗预测方法研究

    柏心;周克楠;夏壮;齐梓轩;许鹏;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与不断推进,高效、准确的能耗预测成为能源管理和建筑节能研究的焦点。目前建筑能耗预测主要采用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两种主流方法。数据驱动模型由于其建模过程高效灵活,近年来备受研究者青睐。然而,目前的数据驱动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大多由各个特定单体建筑的历史能耗数据训练得到,同一个模型无法迁移至新建或无历史能耗的建筑。此外,数据驱动模型通常需要大量训练数据以确保泛化能力,但实际应用中常面临数据不足的问题。当前建筑能耗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公、商业和住宅等功能单一建筑,对于综合体等多功能建筑的研究仍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建筑综合体能耗预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变量,并使用相关系数法和随机森林方法提取了这些变量。其次,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自编码器的关键变量推断算法,以解决部分建筑关键变量缺失的问题。再次,引入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的建筑能耗数据增强方法,结合了CGAN和XGBoost,以生成包含6000栋建筑的增强数据集。最后,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建筑全年能耗预测方法,通过融合增强数据和真实数据,有效解决了真实数据不足的问题,并避免了过拟合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迁移学习的预测模型在精度和过拟合方面均优于仅在真实数据集上训练的基础模型,预测误差降低了9.0%。此外,逐月误差比对显示,迁移模型性能提升主要源于过渡季。提出的建筑综合体能耗预测方法,利用了高效准确的数据增强技术和基于迁移学习的数据融合方法,弥补了跨建筑能耗预测真实数据不足的问题,填补了综合体类跨建筑能耗预测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于其他多功能建筑能耗预测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11期 v.53;No.41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7K]

封面故事

  • 隐形节能层:氧化硅气凝胶与建筑的低碳未来

    <正>地球笼罩在炽热的阳光下,既是能量的源泉,也是建筑必须应对的“热挑战”。画面中,左上角的烈日代表着严峻的气候环境与清洁能源的希望;其下,一座现代建筑矗立于绿色覆盖的地球之上,象征着建筑节能的全球使命。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氧化硅气凝胶作为一种性能卓越的隔热材料,为零碳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节能思路。在建筑实践中,氧化硅气凝胶展现出多样的应用形态。当它以气凝胶毡的形式填充于建筑墙体时,能有效阻隔室外热量与冷气的侵入,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2025年11期 v.53;No.417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直流建筑技术

  • 双向直流充电桩有序充放电策略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骅;李志江;梁博远;李少杰;李浩;刘效辰;刘晓华;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筑领域作为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其能源系统的低碳化转型面临光伏出力波动与用能需求不匹配等挑战。双向直流充电桩因其具备灵活的充放电能力,成为提升建筑用能系统柔性的重要手段。以配置有双向直流充电桩的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光伏、储能与电动汽车的多源系统调控模型,设计多种运行场景,系统评估不同调控策略对经济性与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可再生能源参与场景中,智能充放电策略可使系统运行成本与碳排放量分别降低约14.0%;在配置光伏与储能系统后,本策略进一步提升光伏消纳能力,系统的负荷供给率SSR值由67.4%提升至82.6%,运行成本降低约47.9%。研究成果可为办公建筑中双向直流充电桩的优化运行与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2025年11期 v.53;No.417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智慧运维

  • 基于工商业园区用户行为特征的柔性用能分析与评价

    金春光;刘浩然;季海华;范钰波;李翠;

    空调用电是工商业园区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中,用户需求和使用行为等因素会引起负荷的波动。以上海某工商业园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勘查方式对园区用能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得到了园区用户用能需求及调节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DeST软件,对人员移动、窗帘调控、照明调节等行为作用下的夏季空调负荷进行多工况模拟,得到园区空调负荷与用户行为的特征关系;利用负荷转移平均值、调峰度和负荷削减比等评价指标,对用户行为的柔性潜力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园区人员具有明显的移动特征,办公区和商业区因人员数量的变化对空调负荷的影响分别为9.83 kW/人和5.17 kW/人;遮阳日常调节对于园区负荷的影响程度为63.57 kW/(100·m~2);通过照明优化控制,在下班后及时关闭照明系统,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荷。因此,在园区运行管理方面,应关注人员移动、人员照明调控、遮阳调控等行为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优化能源应用。

    2025年11期 v.53;No.417 22-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 基于TRNSYS的内蒙古S-ASHP复合供热系统优化研究

    丁玉贤;常蓉;李阳灿;郝林;许倩;

    在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北方农村清洁供暖成为了建筑领域能源转型的关键区域。利用TRNSYS软件,以呼和浩特市农居为模型,计算农居热负荷,对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简称S-ASHP)复合供热系统进行初步选型,以集热器面积、倾角、热泵功率、蓄热水箱容积4个因素为优化变量,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建立目标函数,调用Hooke-Jeeves算法对S-ASHP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集热器面积为66.25 m~2、集热器倾角为51°、空气源热泵额定功率为13.14 kW、蓄热水箱体积为7.55 m~3时,目标函数值最小。优化后运行费用降低37.22%,太阳能贡献率增加50.48%,空气源热泵的COP达到3.1,集热效率提升13.71%。从内蒙古农居采暖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适合农居清洁供暖的S-ASHP复合供热系统,推动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应用和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41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基于深度学习的拉萨城市空间光伏潜力评估研究

    付炜婧;杨柳;李娟;曹其梦;刘衍;

    建筑屋顶轮廓与高度的获取是城市空间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利用深度学习获取屋顶面积评估屋顶光伏潜力作为城市空间光伏潜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与相对成熟的屋顶面积获取方法相比,城市尺度高分辨率、高精度建筑高度数据的获取仍是当前研究的关键技术难题。以拉萨的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建筑轮廓与层数的方法,进一步计算了建筑屋顶与立面面积,从而评估了研究区域内城市空间光伏装机容量与发电潜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共识别出54 073栋建筑,平均建筑层数为3层,建筑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光伏装机容量与光伏发电量分别为1 745.90 MW和24.65亿kW·h。屋顶光伏仍是城市空间光伏利用的主要方式,南立面在建筑立面光伏潜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建立的建筑轮廓与层数的获取方法对于城市空间光伏潜力的评估具有可行性。

    2025年11期 v.53;No.417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技术分析与案例实践研究

    陈雨晴;张兴惠;刘沛;方豪;周浩;

    工业余热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来源,将其用于供暖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工业余热回收供暖技术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与案例实践研究,指出了不同余热回收技术(如热交换器和热泵技术)的适用性,并提出了跨季节储热技术选型决策框架。为应对北方某城市供暖需求,结合技术适宜性和技术选择路线结论,设计了“源-集-储-荷”一体化系统,回收铜厂余热,实现系统总投资回收期5.2年,年减排二氧化碳达214.84万t,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与环境效益。研究结果为工业余热规模化利用提供了技术选型框架与工程实践参考,凸显系统协同设计在提升能源效率与降低碳排放中的核心作用。

    2025年11期 v.53;No.417 48-5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保温隔热

  • 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中的节能减碳应用进展

    李昊琰;吴会军;张广鹏;魏旭东;

    实现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已成为当今行业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影响建筑碳排放及建筑能耗的关键因素。氧化硅气凝胶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应用在建筑中有利于实现近零能耗,但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还需评估其节能潜力及经济性。介绍了氧化硅气凝胶与建筑应用相关的性能特点和性能增强策略;回顾了近年来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不同部件中的应用,讨论了各类应用的碳排放量,气凝胶毡、气凝胶玻璃和气凝胶光伏光热系统均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探究了氧化硅气凝胶的应用经济性,由于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中应用的能源效益相比传统隔热材料更大,因此在长期应用中的经济效益可得到保证。基于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中的典型应用,综合评估了氧化硅气凝胶在建筑中的减碳潜力和经济性,研究结果为推动建筑行业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2025年11期 v.53;No.417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基于节能目标的关中乡村自保温建筑被动式优化设计研究

    刘凌;王新星;刘诚伟;贾荫梧;霍小平;

    乡村自保温建筑是结合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施工建造水平、住户意愿等要素提出的一种适宜的低技术节能设计。以关中乡村自保温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自保温建筑初始模型在以能耗控制为目标时可变因素的显著性排序及最优组合。结合最优组合和实际住户的空间使用需求,建立了自保温建筑优化模型,并运用能耗模拟的方式分析了自保温建筑优化模型的节能比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比模型,关中乡村自保温建筑优化模型(240 mm厚自保温墙体)的采暖能耗节能比例可达74%、空调能耗的节能比例可达35%、全年总能耗节能比例可达59%。当住户有更高的舒适性需求时,可将自保温墙体厚度增大到370 mm厚,相较于对比模型,自保温建筑优化模型的采暖能耗节能比例可达77%、空调能耗可达39%、全年总能耗节能比例可达63%。

    2025年11期 v.53;No.417 65-7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 内嵌毛细管双效定型相变顶板传热模型及热特性研究

    高佳佳;肖俊安;熊琬钰;柳晟;徐新华;周传辉;

    常规相变围护结构采用的相变材料一般仅具有单一相变温度,很难兼顾冬季和夏季两种工况的室内外环境特征。提出一种双效定型相变材料,具有两个相变温度,分别适用于夏季和冬季环境。将该双效相变材料制成内嵌毛细管相变顶板,夏季耦合天空辐射冷却器可主动为室内供冷,冬季耦合太阳能集热器可主动为室内供热。首先,研制双效相变材料并测试其热物性,结果验证了该材料同时具有两种相变温度的可行性。其次,建立内嵌毛细管双效定型相变顶板传热模型,模拟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工况的蓄放热特性。结果表明,双效相变顶板夏季工况的蓄冷和冬季工况的蓄热速率均较快,蓄能时间均小于1 h。放能时,双效相变顶板夏季和冬季工况的相变时间均超过18 h,而单效相变顶板仅在适应的单一季节工况具有较长的相变放能时长,在相反季节的工况相变放能时间均不足10 h。内嵌毛细管双效定型相变顶板兼顾了冬、夏两种季节工况的室内环境特征,具有更高的冬、夏综合利用效率。

    2025年11期 v.53;No.417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 夏热冬暖地区复合墙体传热系数差异分析及优化策略

    潘城岿;

    随着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广,夏热冬暖地区采用复合隔热墙体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已成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施工过程中,外墙传热系数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偏差,因此结合特定工况条件对典型墙体构造进行热工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首先对夏热冬暖地区常见复合保温墙体构造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墙体基材、保温材料及构造方法。选取2种基材(蒸压加气块、蒸压加气墙板)和5种绝热材料(岩棉板、岩棉复合石膏板、发泡陶瓷保温板、气凝胶保温涂料、反射隔热涂料)相互组合,对10种复合墙体构造的传热系数进行了实测,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墙体的传热系数实测值均高于理论值,其中岩棉板传热的偏差最大(29.63%~33.33%,修正后14.3%~14.8%),岩棉板复合石膏板、发泡陶瓷保温板的偏差居中(17.46%~21.54%,修正后0%~8.5%),气凝胶保温涂料与反射隔热涂料的偏差最小(7.41%~11.11%,修正后5.5%~7.4%)。通过分析灰缝热桥效应及材料导热系数修正,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可进一步缩小。研究结果将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与能耗模拟提供数据支持和优化依据。

    2025年11期 v.53;No.417 80-8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绿色建筑

  • 不同年代既有住区多尺度设计要素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徐燊;周黄婉瑾;董怡辰;李高梅;

    住区建筑群能耗与碳排放会受到不同尺度设计要素的共同影响。为研究不同年代既有住区多尺度设计要素对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以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54个真实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与建筑节能相关的规范将既有住区分为20世纪80年代、21世纪00年代、21世纪10年代3个时段,收集既有住区“街区—建筑—表皮”三个尺度设计要素,采用Rhino&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作为模拟工具对既有住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关性和敏感性分析,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构建不同年代住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预测模型,识别影响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多尺度设计要素共同作用对住区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为6.3%~50.17%,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为6.25%~54.07%;不同年代住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范围大小排序为20世纪80年代>21世纪00年代>21世纪10年代,波动幅度大小排序为21世纪00年代>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体型系数与外墙传热系数是影响武汉市既有住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关键要素。研究成果将为未来住区节能降碳改造与住区建设提供关键要素与设计指引。

    2025年11期 v.53;No.417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1K]
  • 黔北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初妍;李军军;杨鸿玮;

    为掌握我国黔北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现状,选取遵义市罗桥村3栋不同年代典型农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外热环境实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栋住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测量和评价。结果表明,3栋住宅在室内热环境方面存在差异。3栋住宅分别有40%、40%和49%的时间处于舒适状态,其中一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整体的室内热环境表现优于另两栋住宅。同时,3栋住宅普遍存在温湿度调控欠佳与通风不足的问题。针对罗桥村3类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存在的问题,从围护结构、门窗系统两方面提出了改造策略和设计方案,并通过模拟方案验证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对我国黔北乃至西南地区农村住宅的建设和更新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No.417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2K]
  • 基于WOA-BPNN多目标优化的喀什农宅节能方案研究

    郭金凤;何金春;孔维亮;陈宁;王力;

    为改善喀什地区人居环境,解决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鲸鱼算法(WOA)优化BP神经网络与NSGA-Ⅱ算法相结合的节能改造方案多目标优选方法。首先,以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改良为切入点,以供暖能耗、改造成本、碳排放量为评价指标,利用DeST-h建立基准建筑模型,模拟生成样本集。其次,借助MATLAB软件,构建WOA-BPNN预测模型,并利用NSGA-Ⅱ算法进行多目标寻优,得到各影响参数与评价指标的Pareto前沿集。最后,利用熵权-TOPSIS法获得综合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建筑,优化后的农宅A供暖能耗降低8673.74 kW·h,碳排放量减少5.82 t,节能率相较于标准方案提升3.45%,改造成本降低2.13%。相较于基准建筑,优化后的农宅B供暖能耗降低11 159.40 kW·h,碳排放量减少7.49 t;相较于标准方案,节能率提升2.11%,改造成本降低2.18%。

    2025年11期 v.53;No.417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6K]
  • 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玻璃幕墙中置遮阳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张航悦;崔艳秋;蔡洪彬;梁佳琪;

    高层办公建筑为了追求立面通透美观,通常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然而,这种设计易导致过多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引发能耗高、室内热舒适性和采光舒适性较差等问题。中置遮阳作为一种兼具节能和室内光热舒适度调节功能的遮阳形式,其设计参数对建筑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仿真与编程工具,提出了一种中置遮阳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寒冷地区的高层玻璃幕墙办公建筑,构建了建筑性能仿真与预测模型,探究百叶宽度、间距、倾角、材质和控制策略等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和光热舒适度的影响。结合NS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了中置遮阳优化设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评估中置遮阳对建筑能耗和光热舒适度的影响。经优化,中置遮阳可在降低3.96%~5.21%能耗的同时,显著提升室内光热舒适度。所提出的遮阳优化设计方法和策略可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11期 v.53;No.417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7K]
  • 计及气候变化的天津办公建筑能耗变化研究

    朱丽;卞雨馨;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天津作为气候敏感区域,其办公建筑的能耗变化亟需科学评估。基于IPCC AR6提出的SSP-RCP耦合情景框架,采用未来天气生成器获取2050年和2080年高分辨率气候数据,结合参数化能耗模拟工具Honeybee,量化分析了不同气候情景下天津典型办公建筑的能耗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采暖能耗在所有情景下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降幅为15.44%~30.71%;制冷能耗则持续增加,增幅为3.28%~17.32%,且高排放情景下增幅更为显著;总能耗因制冷需求部分抵消了采暖节能而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83%~6.41%。除此之外,能耗峰值从冬季逐渐转向夏季,反映出能耗模式的转变,这种失衡的变化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潜在的危害。针对不同气候路径,低碳情景应优化围护结构,高排放情景需提升制冷能效并整合可再生能源。研究结果将为天津市气候适应性建筑政策制定与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对建筑的节能改造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11期 v.53;No.417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暖通空调

  • 天津市某封闭厂房自然通风系统设计

    高维;陈可夫;

    确定中和面高度是工程师在工业厂房自然通风系统设计之初的棘手问题,随之导致合理的进风、排风窗孔位置及面积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在保证工业厂房自然通风系统效果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以工业厂房自然通风系统经济效益最优为核心,利用热压作用下的进风窗孔、排风窗孔的面积公式与成本构成公式,推导出中和面高度(h_Z)、排风窗与进风窗价格倍率(λ)两者之间的关系公式。在建筑高度(H)、进风侧窗中心点至室内地面的距离(h)一定的情况下,h_Z仅与λ相关,若λ为已知,则可以得到理论上使得自然通风系统成本最低的中和面高度(h_Z)。基于以上结论,指导天津市某封闭厂房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思路。

    2025年11期 v.53;No.417 139-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节能改造

  •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学校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措施研究

    张燕;

    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速促进建筑领域实现快速降碳目标、推动城市更新进程及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深入探讨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学校建筑的节能改造策略,借助实际项目案例对改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既有学校建筑的研究覆盖了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热水系统、电梯系统、能耗计量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等多个维度,为既有学校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实践范例。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学校建筑年节能量高达209 125 kW·h,节能效率达到20.7%,具有显著的节能成效。研究结果为夏热冬暖地区同类型建筑的能效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用参考,可推动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41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绿色建造

  • “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政府激励政策的装配式建筑供需双方演化博弈研究

    孙玉芳;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对建筑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各地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在政府激励政策引导下,以开发商和消费者为装配式建筑供需双方博弈主体,分析政府激励政策对博弈双方的影响,运用动态复制方程得出博弈均衡点,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依据文献分析结合企业调研设定模型参数,运用MATLAB软件绘制演化路径,对算例进行仿真分析,开发商开发意愿概率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概率最终呈现趋向1的趋势。根据模型演化结果提出决策建议,装配式建筑市场应通过完善标准化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市场环境等手段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持续推动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417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46/suppl/C Volume346, 1November2025[OA](1)Towards energy flexible commercial buildings: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implementation aspects,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by M. M. A. L. N. Maheepala,Hangxin Li,Dilan Robert,et al,Article116170Abstract:Commercial buildings encounter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in predicting and managing energy flexibility,arising from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energy systems and the interdependencies among system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thermal mass. Nonetheless,the emergence of “smarter buildings” creat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ML)techniques in energy flexibility.

    2025年11期 v.53;No.417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t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o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 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 ourn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since 2013 and the"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b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o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5年11期 v.53;No.417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 of Building Science,certificated by CAST and AS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certificated by ISTIC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5年11期 v.53;No.417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