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

  • 太阳电池组件输出仿真模拟与应用

    许世民;王亚雄;安胜利;段建国;苏庆宗;

    针对太阳电池组件应用系统成本高、利用率低、相关理论支撑少的问题,采用TRNSYS和MATLAB软件分别仿真模拟了内蒙古包头地区太阳电池组件最优安装倾斜角度、各辐照量区间全年累计辐射量占比、不同光照辐射强度下阵列内阻的变化规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组件最优安装倾角为45°,辐射强度区间800~1000 W/m~2和600~800 W/m~2为主辐射区间,累计辐照总占比达57.25%;当阵列模拟内阻值与测试负载阻值相同时,太阳能输出值最大达到29.5%,能够实现太阳电池组件高效低成本应用,同时表明仿真模拟方法和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在太阳能光电直接利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设计方法和参考。

    2025年06期 v.53;No.41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内管管径尺寸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优化

    杨彪;张慧峰;王铭;屈逸飞;王沣浩;蔡皖龙;

    中深层地热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中深层地热能可解决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等能源需求,对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内管管段在取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规律展开分析,选取典型内管管径设计参数,明晰众多设计参数对其取热性能的影响程度,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内管参数设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内管管径尺寸的减小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水平存在提升效果,但与此同时,内管管径尺寸的减小带来沿程阻力的大幅提升,水泵承担功耗增加,供暖季水泵运行费用急剧增加。内管热导率越大,内管管径的变化对于埋管取热性能的影响程度越大;埋管深度越深,内管管径的变化对于埋管取热性能的影响程度越大。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对不同深度及不同内管热导率的埋管换热器,当埋管换热器外管管径变化时,采用换热器阻力与换热能力协同分析方法,均存在最优内管设计管径。

    2025年06期 v.53;No.412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区域地温场时变研究

    郭嘉成;褚赛;牛笑晨;刘启明;张志尧;

    地源热泵项目中,土壤温度扰动区域的大小、形状逐时变化,计算土壤温升应考虑扰动区域,为此提出一种方法:1)在热响应测试阶段,对单地埋井分别运行供暖季、供冷季做有限元模拟,得到“单地埋井最大扰动区域的形状可以简化为高154 m、半径4.79 m的圆柱体”的结论;2)在实际运行阶段,考虑扰动区域对地埋井阵列做10年有限元模拟,输出土壤逐时体平均温度、地温场温度云图。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项目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组地埋井阵列:(1)第1年土壤温升分别为0.14℃、0.13℃、0.16℃、0.14℃,运行10年土壤温升分别为0.55℃、0.57℃、0.54℃、0.58℃,10年土壤温升均远低于工程估算中运行第1年土壤温升的10倍;(2)井数分别为80口、76口、60口、180口,运行10年土壤温升与地埋井的数量不成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温度受到地埋井阵列形状的影响;(3)地源热泵在每个供暖季、供冷季运行结束时,地埋井阵列的边缘位置存在余热、余冷,说明可以通过控制地埋井换热的启停顺序提高换热效率。

    2025年06期 v.53;No.412 16-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暖通空调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局部取暖设备对老年人热舒适影响的现场研究

    王帅奇;李琼;张宇峰;赵辉辉;刘倩妮;金玲;康瑞祥;王小蕊;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愈发重要。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使用不同局部取暖设备(暖风机、踢脚线和电暖垫)对冬季老年人热舒适的影响。在实际居住环境中对17名健康老年人进行了冬季现场试验,收集了热感觉、热舒适度、皮肤温度等主观和生理参数的评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类型取暖器的室内温度和温度梯度不同,其中暖风机温度最高,温度梯度最大,而电暖垫温度最低,温度梯度最小。老年人使用取暖器后,整体热感觉显著提升,其中踢脚线取暖器提升热感觉最显著,而电暖垫对热舒适度的提升最为明显。不同取暖器对老年人的局部热反应有差异,电暖垫对下半身部位、暖风机对上半身四肢、踢脚线对上半身躯干的热感觉提升效果最好。老年人使用取暖器后皮肤温度显著升高,但各取暖器的效果各异,电暖垫在加热四肢方面最为有效,而踢脚线则主要增加上半身的皮肤温度。建议在夏热冬冷地区选择取暖设备时,考虑设备对不同身体部位的加热效果,以增强冬季老年人的室内热舒适度。

    2025年06期 v.53;No.412 24-3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一种多联机室外机与光伏组件联合布置形式

    王迪;陈鹏;喻伟;

    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室外机和光伏组件的联合布置形式,利用设备原有的布置间距,将多联机室外机和光伏组件进行交叉布置。将光伏组件架设在和室外机出风口一样的高度,并通过设置分隔板,有效避免阴影遮挡、光伏组件扰动后产生回流以及光伏组件背板散热对室外机进风温度的影响。经计算,在不同纬度的代表性城市采用联合布置形式,节地率均在19%以上,最大达到37.33%,大幅度减少占地面积。以广州地区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联合布置形式对设备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多联机的制冷和制热能效均得到了提升,制冷模式下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制热模式下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但变化率均不大,相比于节地率的变化幅度来说可以忽略。

    2025年06期 v.53;No.41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垂直单管供暖系统供回水换向改善建筑垂直热力失调控制策略研究

    郭弢;徐姗;杨采婷;尹海全;胡文举;康朝;张浩扬;郭建安;

    建筑供暖系统热力失调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热舒适,还会导致部分住户过度供暖进而增加建筑供暖能耗。对采用供回水换向技术改善建筑垂直热力失调的某垂直单管供暖系统进行了建模,对无换向、定时换向、基于顶层-底层室内温差换向、基于室温-时间换向策略下建筑热力失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供回水换向可有效减小建筑的垂直热力失调;采用定时换向法时,换向越频繁各楼层间温度差异性越小,供暖最不利用户向中间楼层迁移,且当时间间隔小于6 h后时间间隔对改善垂直热力失调的作用不再明显;顶层-底层室内温差越小,四通阀换向次数越多,各楼层间温度差异性越小;室温-时间换向法的控制效果最优,具有垂直热力失调小、换向次数少的优点;与无换向时相比,室温-时间换向法可降低能耗23.2%。

    2025年06期 v.53;No.412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电气与智能化

  • 支线机场航站楼供电系统节能方案分析

    吴凡;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节能减排政策,降低机场电力消耗水平势在必行。虽然支线机场航站楼的建筑规模不如干线枢纽机场大,但其分布广、数量多,节能效益仍不容忽视。由于支线机场航站楼的工艺设备有特殊性,往往给供电设计人员带来一定困扰。以某一典型支线机场航站楼为例,阐述了该航站楼的负荷计算方法以及高压和低压供电方案。通过对两方案技术角度的定性分析与经济角度的定量对比,给出了针对此机场优选的供电方案,以实现节能效益。为扩展结论的通用性,亦给出了在不同用电容量、不同供电路由距离条件下,支线机场航站楼的供电方案优选表,供同行在今后工作中查表选用。

    2025年06期 v.53;No.412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智慧运维

  • 围护结构与环控末端一体化智能控制研究现状

    姜召彩;曲军辉;魏星;赵亮;杨玉忠;马艺铭;

    传统建筑环控系统与围护结构各自独立运行无法实现协同联控,不能满足对建筑动态负荷变化和用户对建筑实际使用复杂功能的需求,柔性用能难度大,光热环境质量有待提升。通过文献分析整理了建筑围护结构和环控末端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能耗影响等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围护结构和环控末端协同控制的案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已经能够实现围护结构性能的动态优化以及环控末端的供暖空调、通风及照明的调控,但是二者之间的协同智能控制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建筑领域可通过形成基于热舒适和光环境协同控制机理的气候响应模式与建筑环境协同智能控制技术,从而实现室内环境、建筑能耗与气候动态响应的目标。

    2025年06期 v.53;No.412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保温隔热

  • 多孔建筑材料毛细吸水特性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赵建华;贺嘉;黄煜淇;寇振雨;

    多孔建筑材料中湿气的迁移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毛细吸水系数和毛细饱和含湿量是表征材料中水分传递及湿存储能力的重要参数。目前对于这两项参数的测量主要采用基于手动操作的部分浸渍法,其对实验人员的操作要求高,且各实验室测量标准不统一,易产生较大误差。基于部分浸渍法设计了一套连续测量材料毛细吸水过程的装置和实验方法,通过手动测量方法和连续测量方法分别对具有不同湿物性的多孔建筑材料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连续测量方法保证了毛细吸水过程的连续性,降低了人员操作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及实验效率。

    2025年06期 v.53;No.41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 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光热性能及对建筑能耗影响的模拟研究

    程海强;王永帅;周飞翔;袁燕红;佟恒冲;孙汉卿;

    针对内置百叶中空玻璃,扫描玻璃及百叶得到了光谱数据,通过Window软件对光热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Comfen软件进行房间建模并计算建筑能耗。结果表明:百叶开启角度对光热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开启角度的增加(0°~90°范围内),太阳得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传热系数均逐渐增加。将百叶开启条件设置为室外温度高于25℃且外窗上太阳辐射强度高于200 W/m~2,在0°~180°范围内随开启角度的增加,窗户年度得热量先增加后降低,同时影响室内热负荷、冷负荷、通风负荷及照明负荷。综合来看,当百叶角度为165°时综合能耗最小。

    2025年06期 v.53;No.41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绿色建筑

  •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办公建筑碳排放分析

    李坤;

    超低能耗建筑逐步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发展推广,但全寿命期的碳排放数据较少。以夏热冬冷地区的一栋改扩建超低能耗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LCA的全寿命期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建造和运输、建筑运行、拆除4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上海市电力排放缺省值0.42 kgCO_2/kW·h,研究对象的全寿命期碳排放为3758 kgCO_2e/m~2,其中61.9%为建筑材料碳排放,35.66%为建筑运行碳排放;与基准建筑相比,超低能耗建筑的建材碳排放略有增加,但运行碳排放降低44.4%,全寿命期碳排放降低21.1%。基于对钢筋、钢材、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进行了较准确的材料碳足迹追踪,量化评估了低碳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减碳贡献,材料碳排放比基于国家碳排放标准核算结果降低约11.1%。与电网清洁化、低碳建材应用以及装配式建造相比,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的全寿命期减碳贡献最大,综合考虑多项减碳技术措施的应用,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可降低54.7%。

    2025年06期 v.53;No.41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 基于热缓冲理论的华南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以2023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

    张徐晔阳;杨林;朱珂;樊辉;齐典伟;

    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倡节能减排、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正在大踏步的前进。然而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多数方案只追求建筑整体达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要求的参数即可,对于建筑的空间类型没有详细的区分,缺乏对重点使用区域的着重处理。以2023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根据人在空间中出现的频次、停留时间以及热舒适度需求等参数对空间设立量化指标,在整体的建筑空间中进行层级划分,对空间进行差异化处理。采用一级一策略、一层一调节的方式,将建筑空间本身作为热缓冲的媒介,通过层层嵌套的被动式缓冲系统对空间的热环境进行分级调节,对建筑节能手段进行合理分配。在尽可能降低建筑运维能耗的情况下达到适宜的热舒适度。以期采用一种基于空间热缓冲效应的层级组织策略,对华南地区的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2025年06期 v.53;No.412 79-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

    任俊;罗春燕;王清勤;王国华;刘鹏;卢振;

    系统阐述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的体系框架、实施流程及机构要求,旨在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并助力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2024版))及《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标准》(T/CABEE 095—2025)提出符合性评估需贯穿设计、施工、运行三阶段,通过文件审查、现场核验及专业分析,综合判定项目是否符合预设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了“符合性评估”与“评价”的核心差异,强调评估是对技术措施落地性的验证,而评价则基于评估结果授予等级认证。此外,详细分析了评估机构需具备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人员资质及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及建筑行业实践,提出符合性评估是保障绿色建筑实际效果的关键措施,对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53;No.41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与人类健康

    张东琦;

    由不可再生资源制成的传统建筑材料是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影响可以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是指那些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人体健康无害无毒、天然和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复合材料,有利于环境良好和安全并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了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担忧。绿色环保建筑对人类是必不可少的,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用于建筑和装修。传统建筑材料中普遍含有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采用天然原料或可回收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含量,从根本上杜绝了室内空气污染源。选择材料的主要标准是考虑其在现代建筑应用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传统建筑材料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应用实践与人类健康、推动绿色建材发展的策略等几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生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2025年06期 v.53;No.412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36/suppl/C Volume 336,1 June 2025[OA](1) Advancing energy renovations through digitalis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EU policies and instruments by Sun-Ah Hwang,Sultan?etin,Henk Visscher,et al,Article115627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holistic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cies tow ards digitalising energy renovation process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2025年06期 v.53;No.412 10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夏热冬暖地区大型商办建筑降碳关键技术研究

    罗佩;冯燕珊;贺芳;魏加雯;钱景超;

    以夏热冬暖地区大型商办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气候区大型商办建筑进行碳排放调研,发现办公项目平均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水平为35.35 kgCO_2/m~2,商业项目平均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水平为74.76 kgCO_2/m~2,具有一定的降碳潜力;并发现在围护结构、冷热源、风机水泵、照明系统、设备控制系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运行问题,为后续同类项目运行提供借鉴。其次采用DOE软件对新建商办建筑减碳措施进行投资降碳效益量化分析,发现建筑欲达到不同的碳排放强度等级,则降碳技术的选择不同,大型办公商业建筑的降碳技术选择推荐顺序为高效照明系统(高效照明、智能照明控制技术)、空调系统(高效空调、输配系统能效提升、排风热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遮阳技术、屋面热工性能提升。结果对同类新建建筑降碳技术的选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25年06期 v.53;No.412 101-10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基于云熵法+NK模型的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影响路径研究

    樊技飞;许家铭;王道鹏;李千惠;

    针对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难以衡量比较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云熵法的权重计算方法,并与NK模型相结合,进行大规模仿真模拟以探寻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低碳排放的最佳策略。首先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确定项目全周期碳排放标准,识别并量化物化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采用云模型与熵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权重,生成反映因素间重要性排序的云图;最后,将指标权重作为关系向量输入NK模型,应用适应度景观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找到最优碳排放减量路径,为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持。

    2025年06期 v.53;No.412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 基于SVR模型的节能减碳建筑增量成本预测研究

    奕婧;

    在项目建设前期,如何协助投资者在投入成本和节能减碳技术方案之间做出合理权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收集49个节能减碳建筑的造价数据,并详细阐述了总增量成本的计算过程,同时总结了各项节能减碳技术的增量成本信息。为此,通过选取影响增量成本的26个特征指标,构建一种基于SVR模型的节能减碳建筑增量成本预测模型,并利用49个样本进行学习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单方增量成本预测值的均值R~2为0.852,该模型能够满足工程造价的预测需求,验证了SVR模型在小样本量节能减碳建筑增量成本预测中的适用性,可帮助投资者进行快速且科学的决策,在节能减碳工程领域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6期 v.53;No.412 116-12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节能改造

  • 水处理设备加热保温装置能耗分析及参数优化

    沈明川;高超;张玉国;蒋峰;

    针对目前保温设备保温时间短、耗电量大等问题,以水处理设备为保温对象。基于设备的保温要求,旨在评估和优化自制柔性储能保温装置在以水处理设备为保温对象下的保温性能。该自制装置由相变储能层、加热层、保温层等组成,以环境温度、发热丝功率、发热丝间距、保温层厚度、储能层厚度、温度控制参数、发热丝材料为影响因素,以能源消耗、加热次数2个评价指标开展相关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各因素对保温性能的影响,完成伴热储能保温装置的研制和加热性能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对装置伴热方案、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调节热量损失,提升保温性能,满足设备的保温要求。

    2025年06期 v.53;No.412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夏热冬冷地区五星级酒店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改造分析及研究

    孙林娜;魏俊辉;刘启明;李明周;高朋;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国家对建筑节能发展方面的要求,对夏热冬冷地区五星级酒店建筑的用能情况展开分析,提出一种双水箱联合供能的空气源热泵系统替代原系统形式,重点研究了酒店在改造前后的能耗变化及节能环保效益,将酒店生活热水系统运行时长区分为12 h、16 h、24 h,分析并测算了建筑改造前后的能耗及费用。结果表明,通过节能改造,酒店运行成本明显降低,节能率约75%,节费率约55%,环保效益明显,年节碳量约160~190 t。

    2025年06期 v.53;No.412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绿色建造

  • 基于DesignBuilder的严寒地区农村装配式住宅节能设计研究

    张宇;刘小赫;焦洋;

    在全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当下,装配式建筑因其预制建造特点成为当今建筑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黑龙江省依西肯乡、克东县润津乡及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屯等地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进行现状调研及分析,总结了该地区农村住宅的建筑形式、功能布局、围护结构构造及能源使用情况,并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当地农村住宅的优势,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装配式基准模型。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对基准模型的朝向、南北向窗墙比、围护结构材料和厚度等设计要素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能耗模拟,进而得出适宜的设计参数及相关数据,为当地装配式住宅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建造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53;No.412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基于“语言模糊数+GRA-TOPSIS”的农村住房施工绿色评价

    谢晶;刘艳慧;黄云燕;

    为建立适合中国农村住房施工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流程,为政府、企业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将绿色施工的指标分为资源节约性、生态环保性、技术管理性、周边协调性4个维度,借鉴施工评价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指标筛选,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Wilcoxon检验)确定了21项绿色施工的指标。使用基于优化的肯德尔(Kendall)一致性系数检验约束下的序关系分析法(G1法)克服专家赋权的不一致性,引入语言模糊数对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构建灰色关联分析逼近于理想解排序法(GRA-TOPSIS)评价模型,以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石城镇的一栋新建农村住宅的施工为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所确定的指标均通过检验,具有良好的认可度;改进的G1法赋权能降低不一致性决策对评价结果的扰动性;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分维度展示绿色施工不足的方面。

    2025年06期 v.53;No.412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5年06期 v.53;No.412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