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坤;
超低能耗建筑逐步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发展推广,但全寿命期的碳排放数据较少。以夏热冬冷地区的一栋改扩建超低能耗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LCA的全寿命期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建造和运输、建筑运行、拆除4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上海市电力排放缺省值0.42 kgCO_2/kW·h,研究对象的全寿命期碳排放为3758 kgCO_2e/m~2,其中61.9%为建筑材料碳排放,35.66%为建筑运行碳排放;与基准建筑相比,超低能耗建筑的建材碳排放略有增加,但运行碳排放降低44.4%,全寿命期碳排放降低21.1%。基于对钢筋、钢材、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进行了较准确的材料碳足迹追踪,量化评估了低碳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减碳贡献,材料碳排放比基于国家碳排放标准核算结果降低约11.1%。与电网清洁化、低碳建材应用以及装配式建造相比,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的全寿命期减碳贡献最大,综合考虑多项减碳技术措施的应用,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可降低54.7%。
2025年06期 v.53;No.41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 张徐晔阳;杨林;朱珂;樊辉;齐典伟;
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倡节能减排、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正在大踏步的前进。然而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多数方案只追求建筑整体达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要求的参数即可,对于建筑的空间类型没有详细的区分,缺乏对重点使用区域的着重处理。以2023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根据人在空间中出现的频次、停留时间以及热舒适度需求等参数对空间设立量化指标,在整体的建筑空间中进行层级划分,对空间进行差异化处理。采用一级一策略、一层一调节的方式,将建筑空间本身作为热缓冲的媒介,通过层层嵌套的被动式缓冲系统对空间的热环境进行分级调节,对建筑节能手段进行合理分配。在尽可能降低建筑运维能耗的情况下达到适宜的热舒适度。以期采用一种基于空间热缓冲效应的层级组织策略,对华南地区的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2025年06期 v.53;No.412 79-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任俊;罗春燕;王清勤;王国华;刘鹏;卢振;
系统阐述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的体系框架、实施流程及机构要求,旨在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并助力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2024版))及《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标准》(T/CABEE 095—2025)提出符合性评估需贯穿设计、施工、运行三阶段,通过文件审查、现场核验及专业分析,综合判定项目是否符合预设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了“符合性评估”与“评价”的核心差异,强调评估是对技术措施落地性的验证,而评价则基于评估结果授予等级认证。此外,详细分析了评估机构需具备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人员资质及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及建筑行业实践,提出符合性评估是保障绿色建筑实际效果的关键措施,对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53;No.41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张东琦;
由不可再生资源制成的传统建筑材料是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影响可以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是指那些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人体健康无害无毒、天然和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复合材料,有利于环境良好和安全并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了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担忧。绿色环保建筑对人类是必不可少的,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用于建筑和装修。传统建筑材料中普遍含有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采用天然原料或可回收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含量,从根本上杜绝了室内空气污染源。选择材料的主要标准是考虑其在现代建筑应用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传统建筑材料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应用实践与人类健康、推动绿色建材发展的策略等几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生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2025年06期 v.53;No.412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