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运维

  • 大湾区数据中心用能分析及能效提升应用研究

    黄晓斐;闫军威;周璇;申傲;杨志贤;

    针对数据中心存在的巨大能源消耗问题,研究分析了既有数据中心的用能特点,基于数据中心历史运行数据和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可视化监测、智能化调控、数字化管理技术,从运行、调控、管理多维度提出数据中心能效提升方案。以粤港澳大湾区某数据中心为例,说明能效提升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结果表明,制冷系统能效是影响数据中心用能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冷水机组和末端设备用电是数据中心节能突破口。采用研究的能效提升方案后,案例数据中心平均能源利用效率(PUE)由1.416降低至1.305,平均制冷负载系数(CLF)由0.403降低至0.291,满足大湾区数据中心能效利用效率指标要求。制冷系统平均节能率27.61%,其中春季(1月-3月)节能率高达35.40%。2022年8月-2023年5月,数据中心已节省用电1 764 190 k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11 t,节省能源费用1 757 000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约4年。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数据中心能效提升提供技术参考,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2025年10期 v.53;No.41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3K]
  • 实验室变风量补风能耗仿真分析

    曹志刚;马晨钰;杨毅;朱晟炜;

    基于对实验室变风量排风系统的研究,采用TRNSYS仿真平台,针对集中式与分散式变风量补风系统建立空调模型,对比分析了全年供冷供热工况下的能耗及室内温湿度性能。模型以杭州某75 m~2设置4台变风量通风柜的化工实验室为对象。结果表明,供冷工况下集中补风式系统能耗达40 797 MJ,是分散式系统的2.54倍;供热工况下两者能耗接近。集中式系统温湿度控制稳定,供冷工况室内湿度大于70%时长占比仅11.8%;分散式系统湿度严重超标,供冷工况82%时间湿度大于70%(其中26.9%时间相对湿度大于90%),易导致结露。集中式系统可实现温湿度精准控制,但能耗显著增加;分散式系统节能优势突出,但以降低湿度控制精度为代价。实验室补风形式需根据实际湿度需求、初投资及运行能耗综合权衡选择。

    2025年10期 v.53;No.41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 “双碳”目标视域下的建筑综合能源系统配置多目标优化

    吝佳凯;周奕捷;鲁月红;卢承玉;王栋;黄志甲;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在综合能源系统(IES)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需要通过储能系统来补偿。现有的IES优化配置主要集中在经济性分析,并且多数只基于确定参数场景进行优化配置。针对“双碳”目标下的建筑IES进行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研究,考虑IES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碳排放和绿电比例3个目标,基于不确定性参数场景,使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二代(NSGA-Ⅱ)结合熵权-TOPSIS法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IES可以显著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成本和碳排放,提高建筑绿电比例,使用氢储能的IES对比基准建筑,节约年成本28.47%,减少年碳排放124.01%,提高绿电比例53.39%,比使用蓄电池的IES更加低碳经济。

    2025年10期 v.53;No.416 17-2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性能评价方法与优化研究

    聂悦;杨建荣;韦嘉;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简称PVT系统)被视作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重要技术。目前PVT系统评价方法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提出一套针对发电性能、制热性能、综合性能3个方面的PVT评价方法。为了衡量PVT系统在减碳领域的贡献程度,提出单位面积减碳量的评价指标。使用这套评价方法,结合TRNSYS系统仿真模型,对上海市PVT系统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流量变化对系统发电性能影响不大,但对制热性能影响较大,制热量最大差异为86.82%。之后选取70组上海市气象参数,对最佳减碳量下的系统流量进行优化,通过拟合得出集热系统循环水泵流量与室外温度和太阳辐照度的计算关系,并与其他设备建立流量计算关系。最后使用该拟合公式模拟计算出各水泵和热泵压缩机变频工况下的全年运行情况,制热量与集热效率提升了13.24%。在减碳方面,变频工况全年产生的减碳量增益之和为8.15 kgCO_2/m~2。

    2025年10期 v.53;No.416 24-3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 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主动式太阳房中的长期供热特性研究

    白梦梦;王沣浩;康彦青;

    我国北方冬季供暖能耗大,故如何应用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亟待研究。北方地区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丰富,若将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技术耦合应用于建筑供暖,将降低供暖能耗。以西北地区某农户住宅用主动式太阳房为例,建立太阳能集热器—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TRNSYS仿真模型,分析2500 m埋深中深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主动式太阳房中的长期供热特性。研究得出,在运行5年的时间内,埋深2500 m的U型地埋管在半径方向2.4 m且深度方向1250 m处的岩土温度下降了6.21%;地埋管提取的地热量逐年减少;热泵机组COP值在第5年达4.96。每年采暖期内太阳房内的温度大于21℃,满足冬季太阳房采暖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北方地区太阳能和地热能耦合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10期 v.53;No.41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典型夏季高温环境中绿色屋面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余娇;罗雨佳;董楠楠;郑丽莉;

    面对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建筑领域能源消耗量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屋面光伏和绿色屋面作为主动式与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代表,虽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但二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光绿复合型绿色屋面(Photovoltaic-Green Roof,PV-GR)逐渐成为优化屋面空间利用的创新技术趋势。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绿色屋面能有效解决光伏组件应用的重要难题,即在高温环境中的低效发电特性,但其在复杂天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仍需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典型夏热冬冷城市环境中绿色屋面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并比较光绿复合型绿色屋面(PV-GR系统)与混凝土屋面(PV-Concrete系统)在晴天、阴天与雨天三种天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差异。研究发现:(1)光伏组件发电性能与光照、环境温度和风速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空气湿度未见显著相关性;(2)在晴天与雨天条件下,PV-GR比PV-Concrete系统的光伏发电量分别高出2.144%与2.262%,阴天条件下2个系统在实验期间的总输出功率相近;(3)与PV-Concrete系统相比,PV-GR系统表现出更高的发电稳定性,尤其是在晴朗和多雨条件下,绿色屋面的积极作用尤为突出。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光绿复合技术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城市规划者制定建筑节能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10期 v.53;No.416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动态负荷边界下中深层地埋管耦合热泵供热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鲍玲玲;张瑶;陈淑文;王景刚;王沣浩;蔡皖龙;

    在城镇清洁供热转型需求推动下,近年来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供热技术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使用DeST软件对西安某建筑进行全年逐时热负荷计算,基于OpenGeoSys开源计算平台构建中深层地埋管耦合热泵系统瞬态计算模型,分析了建筑动态负荷作为系统边界条件下中深层地埋管耦合热泵系统热源侧循环温度、岩土温度分布及热泵COP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平均负荷/峰值负荷比作为评估中深层地埋管耦合热泵供热系统运行性能的参考指标,探究了系统在不同平均负荷/峰值负荷比下的长期运行特性,相关结论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53;No.416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 既有公共建筑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余热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宁宁;杨亚南;孙健;由世俊;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可回收利用的余热形式主要有燃气锅炉或直燃机的烟气余热、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热。结合不同建筑类型以及冷热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回收的余热加热采暖、卫生热水的回水或补水,可减少冷热源的能源消耗、空调系统冷却塔的耗电量和蒸发散热的耗水量。通过理论分析和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工程应用实例研究,3年内均可回收投资。综合制冷工况空调制冷系统冷凝热回收和制热工况燃气设备排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投资回收周期基本在2年左右,是最节能、经济性最佳的余热回收方式。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采用余热回收技术比既有建筑改造更有优势。余热回收是实现公共建筑节能降碳的有效方式。

    2025年10期 v.53;No.416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夏热冬冷地区相变-通风光伏幕墙的热电性能研究

    唐凯;章文杰;赵英博;李晓阁;王宽;

    为减缓光伏幕墙在运行过程中的高温造成背板温度升高和输出功率下降的问题,制备了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搭建相变-通风冷却光伏幕墙(BIPV-PCMV)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的对比实验平台,对BIPV-PCMV在夏季高温季节的全天候冷却性能和热工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与BIPV系统相比,相同环境条件下BIPV-PCMV系统的光伏组件背板温度最高降幅达10.8℃,全天控温时长保持在11 h以上,降温为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带来了明显增幅,3d内峰值输出功率最大提高23.6%,主要发电时间内的输出功率平均提高10%,阴天情况下功率没有明显提升。研究结果可拓展光伏组件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形式,为相变材料在BIPV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10期 v.53;No.416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封面故事

  • 中深层地源热泵的中国实践与全球视野

    <正>地球内部蕴藏着源自形成之初的原始热能和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本期封面背景中斑斓的全球地热流分布图,正是这颗星球“体温”的可视化表达。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脚下都深藏着可供利用的热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叩响”地壳之门。在中国,特别是在像西安这样的北方城市,冬季供暖需求巨大,同时面临着节能减排任务的严峻挑战。封面中从地图上跃然而出的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图,正是我们给出的“中国答案”。这项技术如同为建筑安装了一条“深地脐带”,通过一根深入地下2000~3000米,穿越了岩土层的地热中深层地理管,巧妙汲取地下恒温带(通常可达70~90℃)的热量。这些热量本身品位适中,但通过地面热泵机组这一“能量搬运工”的增效,便能转化为足以满足建筑采暖需求的高品位热能。这套“心脏”系统的精髓在于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闭环模式,它利用的是地球内部近乎无限的基底热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

    2025年10期 v.53;No.416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生态·建筑·环境

  • 广州村落巷道形态对夏季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秦士强;孟庆林;李琼;

    为探讨影响广州地区村落巷道夏季室外热舒适的关键形态参数,以及形态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规律,对广州常见的“梳式”布局村落黄屋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热环境实测、巷道形态参数模型的微气候模拟及热舒适指标和形态要素的关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归一互化信息(NMI)的计算,确定了天空角系数(SVF)是对村落巷道热舒适贡献度最大的形态参数指标;2)村落巷道SVF和高宽比(H/W)之间在H/W小于2时存在明显的负相关;3)普通巷道中的生理等效温度(PET)会随着SVF的增加而降低,但东西(E-W)朝向巷道降低速率最慢;4)确定了遮阳设施对巷道热舒适的提升能力,并指出了不同宽度的遮阳设施对村落巷道PET的具体影响,并给出了遮阳设施的最佳宽度为1 m。以上结论可为广州地区村落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导引。

    2025年10期 v.53;No.416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保温隔热

  • 立面孔板遮阳对建筑冷暖能耗的影响及气候适宜性研究

    俞超男;赵民;魏彤;罗昔联;

    作为建筑常用的装饰外皮,立面孔板遮阳通过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为了厘清孔板遮阳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机制,选择某图书馆建筑项目,通过模拟软件构建立面孔板遮阳能耗计算模型,模拟研究了孔板外遮阳在不同朝向、不同穿孔率及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建筑冷暖能耗的影响,得出孔板遮阳在建筑的东西向、穿孔率较小及夏热冬暖地区节能降耗效果最好的结论,为建筑孔板立面遮阳的设计选型提供了参考依据,使设计者在实践中既能考虑建筑能耗需满足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又能科学地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措施,为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v.53;No.41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基于不同相变材料(PCM)的太阳能光伏/光热-相变材料(PV/T-PCM)系统的性能研究

    马德林;顾炜莉;叶美宏;李萌;王佳男;

    为了研究不同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对太阳能光伏/光热-相变材料(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Phase Change Material, PV/T-PCM)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构建了PV/T-PCM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进行模拟,对基于不同相变材料PV/T-PCM系统的电效率、热效率、总效率等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综合PV/T-PCM系统的总效率、火用效率、热性能和电性能4个方面,在60 min以后因为温度逐渐稳定火用效率趋于稳定,且4种系统火用效率差值仅为1.01%;电性能最优的是基于石蜡C18的PV/T系统,该系统在降低光伏板温度25.34%的同时,提高了14.81%的电功率和13.52%的电效率;但从系统的总效率、热性能出发,基于石蜡的衍生物OM32的PV/T系统性能是最优的,能够使热功率和热效率分别达到653.93W和54.49%,同时总效率可以达到80.27%。

    2025年10期 v.53;No.41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双碳”背景下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墙保温厚度研究

    潘城岿;

    近零能耗建筑相较常规节能建筑具有更高的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增厚外墙保温层可以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及相关碳排放,但也会造成建材生产碳排放及建筑建造费用上升。“双碳”背景下,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效益,基于“能”“碳”双控思路对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墙保温层厚度开展研究。采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对广州某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针对4种夏热冬暖地区典型保温材料开展碳排放与经济性分析,并以节能、低碳、经济性为控制指标提出典型保温材料最优厚度区间,为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墙节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v.53;No.41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绿色建筑

  • 传统村落庭院空间布局对人的热舒适度影响分析——以内蒙古隆盛庄村为例

    王志强;陈思琦;董宇潇;许双;

    针对传统村落庭院空间布局与气候关系不明晰、热舒适度分析方法尚未建立等问题,以内蒙古隆盛庄村为例,通过庭院空间的微气候模拟与实测验证,探讨影响庭院空间舒适度的主导因素。首先,根据实地调研选取四种典型庭院空间,运用ENVI-met软件进行模拟,得出模拟后的庭院温度、湿度及风速情况;其次,通过实测与模拟相比较的方法,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软件构建庭院空间气候适应性模型,并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与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庭院热舒适度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围合形式、空间尺度是庭院空间内部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主导因素,并对其影响结果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庭院的更新与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依据。

    2025年10期 v.53;No.416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 厦门某政府办公建筑绿色低碳试点研究

    易检长;任中俊;何影;

    为充分响应《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厦门某政府办公建筑采用理论研究与示范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从搭建低碳智能管控平台、应用建筑设备节能减碳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三个方面开展了福建省首批绿色低碳试点项目的研究。该示范项目经过2023年一年的运行维护,其建筑总能耗由659.39 tce降低至616.35 tce,下降率达6.5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由10.11 kgce/m~2下降至9.45 kgce/m~2,低于现行福建省地方标准《福建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DB35/T 1951—2020)中规定的能耗约束值10.1 kgce/m~2;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其静态投资回收周期为5.45年,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通过打造公共机构低碳运营的最佳实践,有利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10期 v.53;No.416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设计的BIM技术应用——以上海润友临港总部项目为例

    石慧;曹辉;王志博;张修江;付丹;才梦新;

    BIM作为项目信息分析、模拟、记录的数字化设计手段,其广泛应用将有利于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建筑节能减排。通过介绍BIM技术应用于润友临港总部办公项目案例的过程,说明项目中BIM设计工作流程的制定及其在设计各个阶段的应用详情;BIM技术在支持绿色建筑评估工作中可提高评估效率,优化建筑性能;管线碰撞优化及多专业协同二维输出图纸的过程。通过项目中BIM技术解决的实际问题论证了其在提升设计工作效率、实现高品质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及提高各专业协同沟通的作用,以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53;No.41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变电站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与减排措施研究综述

    车伟娴;王彦峰;朱文卫;洪乐欣;方灿;吴会军;

    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总量大、占比高的领域,其绿色减碳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变电站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建筑,是电力输送过程中接收与分配电能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力输送的碳排放重要来源,因此变电站建筑碳排放计算和减排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变电站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减排措施还比较分散,缺少系统对比。为了给变电站碳减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变电站建筑的组成及其碳排放特点,总结了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变电站建筑碳排放计算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从变电站建筑建造、运行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变电站碳减排措施,旨在为变电站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10期 v.53;No.416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设计阶段寒冷地区教育建筑运行碳排放预测研究——以北京为例

    康皓;郝楠;朱峰磊;张宏葛;杨焕;

    为进行设计阶段寒冷地区教育建筑运行碳排放预测及优化,按照节能标准要求,结合教育建筑运行特点,基于北京实际教育建筑设计图纸建立模型并进行运行阶段供暖、空调及照明碳排放量模拟计算。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教育建筑碳排放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各因素散点图并进行线性相关研究,确定以体形系数、建筑面积、建筑高度为自变量,建筑总碳排放为因变量,建立教育建筑的运行碳排放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对比分析,建筑冷热负荷分布规律与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相符,碳排放模拟计算结果及回归模型同时满足统计学及实际工程碳排放预测精度的要求,可为教育建筑规划及方案阶段碳排放预测提供支撑。

    2025年10期 v.53;No.416 123-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节能改造

  • 西海固地区传统民居热环境分析及改造研究

    夏博;赵奂琛;周赛赢;张新雨;康宇;

    通过对西海固地区36个村落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夏季及冬季对一处典型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结果显示,夏季室内热环境较好,但冬季热环境较差。基于这一发现,进一步探讨了应用传统营建技术对这些民居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并鉴于改造的复杂性和难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策略。利用模拟软件DesignBuilder和统计软件SPSS对改造方案的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实施这些改造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民居的热舒适性。最优改造方案为:门窗增加密封条,屋顶采用仰瓦或筒瓦与仰瓦结合铺设,檐口处加设滴水装置。同时,在建筑外墙上,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草泥作为新增保温材料,其中南向外墙保温层厚度为0.08 m、东西向外墙保温层厚度为0.10 m、北向外墙保温层厚度为0.10 m,并在南向房屋屋檐下设置进深为1.4 m的阳光间。该改造方案使全年热舒适时间相比基准模型增加了584.8 h。

    2025年10期 v.53;No.416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 文物建筑修缮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策略研究——以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办公楼为例

    乔博;高庆龙;刘成钰;叶泽;

    针对严寒地区文物建筑修缮中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技术难题,以修建于1954年位于沈阳市的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兼顾历史原貌保护与节能性能提升的综合改造策略。通过针对建筑存在外墙开裂、屋面渗漏、外窗热工性能差等问题,结合文物保护法规约束,创新采用夹心墙保温、增设屋顶轻质混凝土保温层及外窗升级为铝包木高性能门窗等技术措施,并进行节点构造处理,有效解决了墙体结露问题。经建筑能耗模拟验证,改造后建筑供暖能耗降低43.5%,实测室内平均温度由16.5℃提升至20.5℃。经使用后评估表明,改造方案在保留清水砖墙、木屋架等历史特征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室内热环境质量,节能效果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研究结果为严寒地区文物建筑的低干预、高能效改造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对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25年10期 v.53;No.416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住宅建筑防水工程墙面“渗水”原因及其实证研究

    李永生;潘菲;周恩泽;陈子灏;

    建筑防水失效引发的墙面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与耐久性。针对山东沿海某住宅项目9#楼厨房及卫生间墙面“渗水”现象,采用环境模拟试验与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渗漏成因。通过在卫生间进行加湿试验,对西山墙进行喷淋试验(持续8h),结合红外热成像监测,确定了墙面“渗水”原因。结果表明,剧烈天气变化引发室内温湿度失衡,丙纶材料的毛细结构作为凝结核,促使墙面水汽凝结并向周围扩散,这是引发“渗水”现象的主因。通过改变相关条件,成功处理了此次“渗水”事故,为沿海地区冷凝型渗漏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程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v.53;No.416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 ol/344/suppl/CV olume344, 1October2025(1) [OA]( 1)Energy impact of integrative lighting:as 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y Marziyeh Taghizadeh,Niko Gentile,Pimkamol Mattsson,e t al,Article115920A bstract:Integrative lighting promoting circadian health hasr ecently gained attention due to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nonvisual effects of light and advancements in lighting technology.However,reaching both visual and non-visual circadian targets inb uildings may be challenging when considering energy use.

    2025年10期 v.53;No.416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l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p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 "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 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 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 "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since 2013 and the "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 h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o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5年10期 v.53;No.416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High-quality Sci-Tcch Journal of Building Science,ccrtificated by CAST and AS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certificated by ISTIC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常设专栏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建筑、保温隔热、暖通空调、负荷调节、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运维、节能改造、标准规范、生态·建筑·环境、电气与智能化、光储直柔、AI应用、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建材

    2025年10期 v.53;No.416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