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 寒地综合型体育馆建筑能耗敏感性分析

    李岚;王超;黄勇;张龙巍;

    寒地综合型体育建筑作为典型的高大空间公共建筑,造型多变且能源消耗巨大。通过对大量寒地体育建筑样本的深度调研和相关规范资料的查阅,研究提取了体育建筑典型设计参数,借助Grasshopper平台下的Ladybug+Honeybee工具构建典型能耗参数化模型;通过模拟运算对提取的18项能耗影响因子进行局部能耗敏感性分析,得出每个变量设计因子的能耗影响曲线并对其节能贡献率进行整体排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7项能耗影响较为显著的设计因子,采用回归法进行全局能耗敏感性分析,获得其标准化系数SRC的权重百分比排序。基于以上分析,得出高侧窗窗墙比和建筑高度具有最高能耗敏感度的结论。

    2023年04期 v.51;No.38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2K]
  • 基于光环境质量模拟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外遮阳设计研究

    李弢;王旭;

    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合肥和芜湖两个城市的13所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图书馆南向阅览室单元进行实测调研,将调研阅览空间的基本空间尺寸进行整理分类,总结出基础阅览空间模型,阅览室所使用的不同遮阳形式进行体量遮阳和构件遮阳的分类作为室内光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利用性能化软件在全年动态光环境仿真模拟,以采光系数平均值和有效自然光照度时间百分比为室内光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得出自然采光高校图书馆外遮阳形式的不同设计影响因素下室内光环境的质量情况;初步得出体量遮阳和构件遮阳对于室内光环境的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水平出挑阳台遮阳结合水平百叶遮阳的体量遮阳中出挑阳台尺寸为1.2 m,水平百叶遮阳高度为1.2 m的遮阳形式整体的室内光环境质量表现较好,柱廊结合格栅构件遮阳中柱廊进深为1.8 m,方格格栅构件高度为1.2 m的遮阳尺寸表现较好,水平遮阳板采用多层板遮阳的整体表现较好,以上具体外遮阳形式尺寸可以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外部形式设计研究提供设计参考。

    2023年04期 v.51;No.386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重庆自然通风食堂的室内热环境评价研究

    翁季;高博;吴云涛;

    为了研究当前功能逐渐复合,但热环境普遍不容乐观的高校自然通风食堂建筑的热舒适水平,在夏季和过渡季分别通过现场环境参数实测和主观问卷结合的形式调查重庆地区高校餐饮建筑室内热舒适水平,将食堂建筑的热环境数据与主观投票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平均投票数TSV对PMV进行修正得出人群热舒适范围。研究表明:食堂内用餐与非用餐者对室内热环境评价有明显差别,中性温度前者低于后者,差值在2.1~2.8℃之间;前者热舒适范围上下限值也都低于后者,差值在1.7~3.4℃之间。实际热感觉投票结果同预测投票值之间有明显差别。由此得出室内热环境的研究数据及评价,以期指导将来的建筑设计和实践。

    2023年04期 v.51;No.386 19-2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内蒙古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呼和浩特乌素图村民居为例

    马雪纯;贺龙;

    我国内蒙古地区农村住宅受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建筑自身建造缺陷等因素影响,导致全年采暖能耗巨大,能源及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然而优先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措施来满足节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研究内蒙古地区独特气候对农村住宅能耗表现的影响,以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村典型民居为例,进行实测调研并利用Grasshopper软件搭建参数化平台对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窗墙比、建筑朝向等被动式节能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利用originLab函数分析软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归一化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不同因素对于建筑能耗的敏感性,同时进行节能潜力关系比较。结果表明,现有的农村住宅建筑中屋顶、东西墙、外窗的热工性能对该地区农宅节能影响程度较大,为我国内蒙古地区农村建筑节能设计及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v.51;No.38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主被动式结合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2020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一获奖方案为例

    宋彦星;贺龙;任赫龙;

    “主动式”与“被动式”并非背道而驰的概念,其均为建筑适应气候的手段,同时也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2020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一参赛获奖作品为例,探讨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和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方式,试图探索一种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舒适性的绿色路径。运用实地调研法和软件模拟的方法,从通风、采光、太阳能技术等设计角度为方案中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宜人的室内外环境。使新建的公共活动中心在建筑文化、空间、生态节能等方面具有地域特色,提高了使用人群在乡村中的生活品质,且对当地的环境及文化资源形成最低限度的影响。

    2023年04期 v.51;No.386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8K]

生态·建筑·环境

  • 天津市混合住区风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刘君男;陈天;

    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老城区中出现了大量高层与多层相邻的混合型住区,为应对混合住区复杂多变风环境带来的健康、安全与舒适性问题,依据天津市地理气候特征,构建基于行为舒适度、空气质量舒适度和热舒适度在内的风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计算得出天津市冬季舒适风速阈值为1.5~4.4 m/s,为定量化评价住区风环境舒适度提供依据。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技术,以天津市为例对3种工况下的16类典型混合住区进行风环境模拟。依据风环境评价体系,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定量化的对比分析,识别不同布局模式下的住区风环境特征与问题,研判空间布局对近地面风环境的影响机制。从空间布局与场地设计两方面提出混合住区近地面风环境优化策略,并构建风环境管控体系,以提升理论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

    2023年04期 v.51;No.38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静风环境下壁面热流对建筑热羽流的影响

    韩东亮;翟璐开;张甜甜;谭羽非;

    为研究静风环境下建筑立面的热羽流特性,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静风建筑实验平台,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50 W/m~2、100 W/m~2、200 W/m~2三种壁面热流密度下的建筑立面热羽流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加,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风速及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竖直方向上,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风速不断增大,而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离壁面距离的增加,风速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先急剧下降后保持不变。并且最大气流速度出现在近壁面区域的顶部,热流密度分别为50 W/m~2、100 W/m~2、200 W/m~2时,速度最大值分别为1.6 m/s、2.1 m/s、2.6 m/s,最高温度分别为37℃、43℃、52℃。

    2023年04期 v.51;No.386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暖通空调

  • 基于现场数据建模的冷机群控策略研究

    许晓群;王翠灵;侯忠平;库慧益;齐延会;王宝龙;

    冷站能耗在中央空调总能耗中占比大。通过优化冷机运行序列和负荷分配,可以在保证末端冷量需求的同时,实现节能。针对冷机性能主要受供冷量、蒸发器出水温度和冷凝器出水温度影响,设计了基于现场数据识别模型优化群控策略,同时以冷机现场可达到的实际最大供冷量和最小供冷量作为约束条件,缩小了冷机序列优化和负荷分配优化的搜索域,加速优化控制计算速度。同时,探讨了不同优化算法对寻优结果的影响。以武汉某烟厂作为案例,对冷机优化群控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冷机群控策略相比,采用基于现场数据识别模型的冷机群控策略均可以在整个制冷季实现约20%的节能率。

    2023年04期 v.51;No.38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 夏热冬冷地区加热座椅个性化研究

    冯爽;顾赵季;于国清;史傲峰;孙心雨;

    个性化供暖具有节能和控制微热环境的能力。采用加热座椅的个性化供暖方式,分别在座椅的两侧和背部敷设加热膜,测量不同加热功率下3片加热膜的表面温度变化。通过真人热舒适实验研究了夏热冬冷地区,在较低的室内温度(12~16℃)下,改变加热膜的功率对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热感觉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室内温度为12℃时,加热座椅功率为35 W+40 W,基本满足人体热感觉要求,此时加热膜表面温度为34℃左右;室内温度为14℃时,加热座椅功率为35 W+40 W,满足人体热感觉要求,此时加热膜表面温度处于36℃左右;室内温度为16℃时,加热座椅功率为30 W+35 W,基本满足人体各个部位的热感觉要求,此时加热膜表面温度约为36℃。

    2023年04期 v.51;No.38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ISO 6级洁净室换气次数确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伊伟奇;李浩;李超;吴重纬;黄翠;黄晨;

    非单向流洁净室设计时,由于事先无法准确获得室内发尘量资料,一般按洁净度要求利用相关设计规范确定换气次数取值范围,但所选用的换气次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实际使用时是否能满足洁净度要求,是否会过大而造成能耗浪费。以一典型顶送侧回的ISO 6级非单向流洁净室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实验方法,获得对室内洁净度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影响程度排序:室内发尘量、换气次数、送风口尺寸、尘源高度。在此基础上,在送风结构与房间污染源位置固定的洁净室内,进行不同换气次数下室内发尘量对室内浓度变化的特性实验。通过实验结果获得不同换气次数、发尘量时的颗粒物浓度计算拟合式,以此确定了ISO 6级下选用换气次数的室内最大允许发尘量,即按规范选用50~60次/h换气次数时室内最大允许发尘量为7.4×10~4~8.9×10~4 pc/(m~3·min)。同样,还可确定在不同发尘量时需要的最小换气次数,比如室内发尘量为4.0×10~4 pc/(m~3·min)时,此时ISO 6级洁净室只需n_(min)=27次/h。因此,按洁净度确定非单向流洁净室换气次数的同时考虑室内发尘量的大小,可以在满足室内洁净度要求的同时节约能源。

    2023年04期 v.51;No.38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不同排列方式下多孔套管式换热器传热分析

    李文静;姚海清;赵树旺;张文科;孙文峰;孙知晓;

    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由于占地面积小、取热量高等优点被广泛使用。描述了中深层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建立了单孔、双孔及四孔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揭示了多孔地埋管传热研究中叠加降维方法的应用,基于相应的工程项目分析了模拟数据的变化情况。当多孔地埋管以对称方式分布时,对比了单孔、双孔和四孔之间取热量的变化,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的钻孔间距、大地热流、循环液流量、岩土导热系数、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及内管导热系数对套管式换热器名义取热量的影响和不同间距对进出口温度的影响。此外,对比了四孔非对称分布时不同排列方式对名义取热量的影响以及进出口水温的变化。其研究结果为多孔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工程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进一步促进中深层地热能的推广应用。

    2023年04期 v.51;No.386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 旁路系统在供热调峰下的综合应用

    王春雨;汪永生;张勇;王宇飞;窦逸伟;王世明;王志忠;孙柏岩;

    自东北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启动以来,对东北电网现役热电机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供热面积逐年增加,火电企业尤其是热电企业在保民生、保稳定和保盈利、保生存之间必须寻求合理方向。各火电机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既要进行供热能力扩容,又要进行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本研究介绍了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峰能源)#1机组高背压循环水供热及#1、#2机组高、低压旁路系统改造后联合供热进行深度调峰改造。改造分3个阶段进行,分别为高背压改造、旁路供工业抽汽改造、多级旁路联合供热改造。改造结果在供热期既保证了供热稳定(工业抽汽供应+居民采暖供应),又达到了调峰的目的。介绍了3个阶段的改造过程,并针对改造后的安全经济调整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经济分析,以该公司的机组改造为例,最终阐述150 MW汽轮机灵活性增容改造在深度调峰中的多级旁路在复杂供热工况下的技术路线。

    2023年04期 v.51;No.386 86-8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严寒地区中小学校冬季新风系统方案研究

    房天宇;马宏民;侯鸿章;刘嫣然;陈磊;

    开窗通风是中小学教室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无法保持开窗通风状态,导致室内空气品质下降,进而引发学生疾病传播、学习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机械通风作为提升中小学教室室内空气品质的有效手段一直被广泛关注,但由于新风量标准、运行费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被实际应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CO_2浓度为衡量指标,并运用集总参数法对不同形式下的新风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适用于教室环境的最小新风量。结合新风量要求,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和设置房间新风机组两类方案,通过对比各新风系统的运行费用和初投资,建议在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采用设置带变频调速功能的集中式新排换气系统。

    2023年04期 v.51;No.386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的方案比较

    顿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随之不断提高,空调系统所承担的任务不单单只是制冷制热,更承载着节能、节水、环保、舒适等更多的属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节能环保更是成为了重要的任务。目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形式新颖,使用节能效果显著,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将详细阐述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原理、优点及其组成设备,并以实际项目为案例,通过运行能耗模拟测算,分析了3种不同末端系统对环境及能耗的影响,并将3种不同系统所形成的能耗成本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

    2023年04期 v.51;No.386 95-9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辐射空调系统耦合建筑热环境的动态仿真研究

    袁永莉;

    辐射空调系统耦合在建筑内部作为参与房间换热过程的一部分,显著地影响着房间各内壁面的温度变化。采用多节点网络法建立描述结合辐射末端的房间热过程模型。将整个房间视为一个系统,房间围护结构内、外各表面及房间内空气作为网络节点。其中,房间围护结构外表面节点通过导热作用房间内表面节点,再通过辐射换热与其他内壁面实现热量的传递和联系,同时各内壁面与空气节点通过对流换热形成流体网络。通过建立基准模型来描述带辐射系统的室内各表面温度热响应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准确性,为分析实际过程中的房间内空气温度及围护结构各内表面温度热响应特性提供基础。

    2023年04期 v.51;No.38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南京某住宅小区温湿度独立空调系统设计应用

    姜秀鹏;

    基于南京市一个采用温湿度独立空调系统的住宅项目,对此系统的热湿平衡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冷热源系统和末端系统从节能经济性、运行特性、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壤热平衡模拟结果,采用适当的调峰措施,对地源侧需要设置冷却塔及开启热回收模式制取热水来辅助散热,以保证土壤总体热平衡进行了分析。对毛细管和新风系统各自承担的室内负荷比例计算和实施方式,根据项目每户每室实际可敷设毛细管面积,及毛细管管间距对单位面积的换热量影响,结合具体技术措施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同时跟常规多联机+燃气热水器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为业内同行在选择空调系统形式时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v.51;No.38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保温隔热

  • 新型钢-混凝土夹芯模块墙体系围护结构关键节点热工分析

    王若琪;贾怡红;乔文涛;孟丽军;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行与支持下,装配式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随着绿色建筑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节能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围护结构的热桥问题。故针对新型钢-混凝土夹芯组合模块墙装配式建筑体系中的热工关键节点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以达到“被动房”标准为目的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当墙体使用250 mm石墨聚苯板作保温层时,H型钢梁、外墙与楼板连接节点以及拉结件等关键部位处均可满足“被动房”的无热桥要求;在此基础上,对T型连接节点以及L型连接节点进一步计算,发现分别使用80 mm厚的聚氨酯及50 mm厚的聚氨酯作保温即可满足“被动房”对结构性热桥传热系数的规定。这为此类新型装配式体系在建筑节能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3年04期 v.51;No.386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节能改造

  • 基于补气增焓技术的复合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性能研究

    张展;杜永恒;张超;刘寅;孟照峰;闫俊海;张亚南;

    针对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制热效果不佳的现象,搭建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补气增焓空气源热泵”复合热泵系统,选取哈尔滨某地区冬季典型气象日进行实验,测试复合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并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复合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热泵系统受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在冬季典型气象日的实验中,系统制热量与COP最大值均出现在辐射强度最大的时刻,与常规补气增焓系统相比,制热量与COP最多增加24.9%和12.53%。当室外温度为-1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出口热风温度为40℃时,复合热泵系统COP最多提升11.1%,复合热泵系统制热性能最好。该复合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效果好,在寒冷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2023年04期 v.51;No.386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绿色宜居村镇能源基础设施技术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

    张成昱;尹波;李晓萍;成雄蕾;

    村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村镇绿色宜居目标的关键举措。针对我国村镇能源基础设施与当地资源特性匹配性差、清洁能源占比低、技术选用盲目等现状问题,构建了我国绿色宜居村镇能源基础设施技术适应性评价体系。涵盖资源适用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以及技术匹配性四个一级指标,以及资源丰富度、初投资费用等12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最终权重,为我国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借鉴。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镇为例进行试评价,得出各类能源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综合排序,研究结论表明:依兰镇为代表的黑龙江省适宜发展和推广集中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以及小型生物质颗粒加工燃烧装置,与当地的发展现状相契合,验证了提出的技术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023年04期 v.51;No.386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绿色建造

  • 细微钢纤维增强RAC强度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李晨星;

    细微钢纤维作为再生混凝土性能增强材料,在提升再生混凝土强度和韧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对不同细微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以及单轴受压下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入不同体积掺量的细微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韧性等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特别是掺量在细微钢纤维体积掺量1.5%时增强效果最明显;分别建立了细微钢纤维特征值与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关系,确定一些参数;此外,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推导了损伤本构方程,并且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模型参数,并且将损伤本构方程作出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拟合度较好。

    2023年04期 v.51;No.38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

  • 民用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误差研究

    顾丽韵;何晓燕;

    民用建筑碳排放在我国全社会总量占比为21.9%,准确掌握其能源消耗状况对该领域碳达峰期限预测、碳中和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尊重国家统计数据权威性为前提,以明确数据应用价值为目标,对我国民用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中的两项关键指标——总消耗量和单位消耗量开展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全国及部分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公共机构建筑能耗强度为对象,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识别、分析、改进、控制误差,系统解决了不同来源、层级能耗数据的量化质量特性表征及质量提升方案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数据质量保障及数据有效合理利用提供方法支撑。

    2023年04期 v.51;No.386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城镇化视角下我国产业化住宅节能减排模型研究

    张爽;黄志烨;

    为了找到推进国内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政策导向与战略推进思路,通过对产业化住宅中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混凝土住宅与传统现浇剪力墙结构住宅的对比,构建在物化阶段产业化住宅节能节材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货币化收益模型。同时利用城镇化视角构建3~5年内国内人口与住宅存量影响下的住宅需求量模型,并与产业化住宅物化阶段节能减排收益模型相结合,形成“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化住宅在物化阶段节能减排收益总模型。并对模型使用者在分析城际之间的产业化住宅节能减排收益差异、分析不同预制化率与费用标准对节能减排收益的影响方面提供使用建议。

    2023年04期 v.51;No.386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佳音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编委会9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

    侯恩哲;

    <正>2023年3月28日,爱思唯尔(Elsevier)重磅发布2022 “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共有5216名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上榜。《建筑节能(中英文)》(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BEE)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颖心教授(清华大学)以及土木工程、建筑学相关专业的8位资深编委——杨旭东教授、李先庭教授、张寅平教授、燕达教授、刘晓华教授、林波荣教授、杨柳教授、连之伟教授,共9位学者入选该榜单。

    2023年04期 v.51;No.386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行业资讯

  • 第十九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圆满落幕

    <正>4月1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九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公开论坛在京举办。本次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白荣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一级巡视员倪江波,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2023年04期 v.51;No.386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284/suppl/C VolumeP284,1April2023(1)ower consumption of model houses with and without PCM plaster lining using different heating methodsNémeth,Aurél Ujhidy,Judit Tóth,et al,by Bence rmal behaviour and power,ArticleAbstract:Thedemand o1f1 2tw84o5container model houses were studied. One of them was equipped with plaster lining with incorporated PCM microcapsulesrence during two successi,and the second one served as refeve winter periods. In the first winter period ofthe houses d2u0r1in9/g 2t0h,an electric radiator was applied for heating e daytimefrom evening to the next mor,and then they were let cool down ning.

    2023年04期 v.51;No.386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