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静雯;韦峰;
中庭作为图书馆建筑常见的空间形式,在改善室内采光等物理环境的同时易引发热工负荷的协同优化难题。以郑州地区图书馆中庭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Morris全局敏感性分析的参数敏感度分级方法,旨在为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变量筛选依据。通过Grasshopper平台构建包含空间形态、界面参数和围护材料3类变量的参数化模型,结合Ladybug Tools完成动态采光(DA_(300)、UDI_(100~2000))与能耗(EUI)模拟,利用SimLab完成152组Morris抽样计算。结果表明:(1)中庭平面形态控制点(F_1a_(1~4))、剖面展开角(Section)与立面窗墙比(WWR)、百叶角度(Angle)对采光-能耗目标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参数(μ排序前4位);(2)剖面展开角(Section)、立面窗墙比(WWR)与百叶角度(Angle)在光热性能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3)围护材料参数(传热系数、可见光反射比)的敏感度贡献度不足8%。提出了以平面形态控制点、剖面展开角、立面窗墙比及百叶角度为核心的多目标优化变量集,为寒冷地区中庭建筑的协同设计提供了参数化决策路径。
2025年09期 v.53;No.41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刘常平;张时聪;陈曦;王珂;吕燕捷;徐伟;
我国近零能耗建筑由严寒寒冷地区发展起步,逐渐向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发展。如何基于夏热冬暖地区特殊的气候特点、结合“双碳”目标,更加科学地制定该地区的近零能耗建筑控制指标,引导工程发展,是行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夏热冬暖地区22栋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近零能耗公共建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工程的技术措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路线与能耗控制指标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夏热冬暖气候区示范建筑的光伏应用技术合理且使用普遍,其使用率达到100%,建筑隔热、遮阳、自然通风、高效制冷设备也是重要的技术措施,使用率均高于65%。基于示范建筑案例情况,夏热冬暖地区对《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中夏热冬暖地区相关指标进行细化,建议超低能耗建筑与该国标保持一致;在近零能耗建筑方面,大型公共建筑、小型公共建筑的综合节能率均不低于60%,大型公共建筑本体节能率需不低于30%,小型公共建筑本体节能率不低于2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分别达到10%、20%;在零能耗建筑方面,建筑本体节能率与近零能耗建筑的指标一致,建筑综合节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2025年09期 v.53;No.41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杨飞宁;孙宇;李磊;张钰;
建筑的绿色低碳化发展对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目前绿色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重主动、轻被动”和“重设计、轻运维”现象,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梳理与总结既有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尝试探索一套“被动优先、主动提效、智慧协同”的绿色低碳实施路径。并以四川成都地区某公共建筑为例,在建筑形体、围护结构、设备选用与控制、建筑能耗管理等方面应用多种节能策略。结果显示,该项目综合节能率为63.06%,本体节能率为39.0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35.67%,节能效果显著,符合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要求,验证了路径实施的有效性。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提供可行参考。
2025年09期 v.53;No.415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7K] - 张毅;王元珍;熊唱;崔航;
考古工作站是文物研究和遗址保护的重要场所,然而传统工作站在设计与建造中存在材料不利环保、施工垃圾污染、能耗高、资源浪费、室内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与所处遗址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符。因此需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以满足工作站环保、节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四川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为例,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五方面,探讨绿色建筑技术在考古工作站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实现工作站建筑与遗址环境的协调统一和节能降耗,以期为同类工程的绿色设计提供参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53;No.415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 徐洲;马卫东;
当前机场货运区的屋面和地面面积大,汇集雨水多及受暴雨影响较大,鉴于以上特点,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货运区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屋面采用虹吸雨水管道系统高效收集雨水(降雨初期40~50 s内可以快速启动虹吸排水),收集后的雨水通过弃流过滤的预处理和一体式深度水处理的方式净化水质,在去除雨水中固体杂质的同时大幅提高对雨水利用的时效和范围。处理后雨水的氨氮(NH_3-N)、悬浮物(SS)、氯化物(Cl~-)的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8 mg/L、4 mg/L、18.1 mg/L,其中SS的平均去除率为9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回用于货运区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或建筑内部,实现了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各项LID设施的布控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1.5%,污染物控制率为58%,满足绿色低碳节水型建设目标的要求。
2025年09期 v.53;No.41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陈雨佳;王洁;包琦;陈美静;韩韦吾;
当前夏热冬冷地区农宅建筑用能增长显著,农宅建筑节能的潜力与挑战并存,有必要从农宅形体节能优化设计视角构建建筑原型,为新建农宅的节能设计提供指导。基于文献梳理出与农宅能耗相关的形体变量,以杭州地区的新建农宅为例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建筑占地面积、面宽进深比、面形系数、檐口高度、层面积比和各朝向窗墙比等9个形体变量作为聚类的关键变量,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出4个新农宅建筑原型。使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得到空调制冷和采暖负荷,验证了4个原型的能耗差异。提出一种针对新建农宅的原型构建方法,获得的原型及其性能模型可用于该地区的新建农宅性能评估,为设计阶段的形体节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v.53;No.415 89-9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1K]
- 张卫;罗小龙;刘佳星;陈会宁;文达;董昱龙;
航站楼室内微气候与旅客的出行舒适性密切相关,应用实地测试的方法对航站楼冬季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参数进行了研究。门斗内平均温度比室外平均温度高8.2℃,门斗内湿度平均值比室外湿度平均值低16%,门厅内风速最大值比门斗内风速最大值低1.46 m/s。结果表明,航站楼门斗能够起到较好的微气候缓冲作用,其对温度、湿度、风速等均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航站楼大厅中心区域温湿度等参数较为稳定,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团队应用实测数据建立了航站楼垂直方向温湿度回归模型,模型能够为预测航站楼冬季室内温湿度提供模型支撑,也为同纬度地区航站楼预测室内温湿度提供模型参考。
2025年09期 v.53;No.41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高飞;邹秋生;吴银萍;
公共建筑中存在一些大面积的高大空间常常有明显的内外区,给空调系统设计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大面积高大空间内外区的空调负荷分布特点,对空调送风口均匀布置的常规空调形式采取多个不同风量分配的方法进行空调送风方案的优化研究,研究过程借助气流组织模拟手段。通过分析得到:空调系统在常规均匀送风形式下,室内人员活动区在1.1 m高度的温度分布并不均匀;在系统送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房间内侧送风量并增加房间中部或外区送风量,均能使房间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其中增加外区送风量对温度均匀性分布的作用更大,而增加房间中部的送风量使房间整体降温效果更明显。
2025年09期 v.53;No.415 101-10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 向昕;彭小勇;刘佳勇;叶美宏;
以S1210型翼型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基于科恩达效应的捕风器,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通风性能。研究表明,来流在流经翼型壁面时,由于通道面积收缩,来流在捕风器四周贴附壁面运动,速度得到了提升,并产生了有利于空气流动的负压区。当自然风速为1~9 m/s时,对捕风器两侧翼型间距450~650 mm的通风量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翼型捕风器通风量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当两侧翼型间距为550 mm时,来流的速度提升率最高,通风效果最好。当来流速度为3 m/s时,与两种传统捕风器进行了对比。与塔式捕风器相比,翼型捕风器当风速为1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最低,提升了57.1%,翼型捕风器当风速为9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最高,提升了65.6%,平均通风量提升率达到了60.3%。与伞形捕风器相比,当风速为1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为84.6%,当风速为9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为86.5%,平均通风量提升率达到了85.4%。表明基于科恩达效应的翼型捕风器对于通风量提升有效果。
2025年09期 v.53;No.41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0K] - 肖剑仁;陈震宇;曹华明;刘智航;
在国家“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推动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综合能效评价势在必行。通过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关于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评价标准的特点,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常见的冷热源形式,指出了高效水冷冷水机组+风冷热泵耦合的冷热耦合式集中空调系统有利于电气化热泵供暖方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是实现夏热冬暖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低碳、低能耗的重要技术路径。通过对2个具体的应用工程范例进行数据采集及关键技术指标分析,着重介绍了福建省地方标准《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能效评价》(DB35/T 2130—2023)的编制思路和应用要点。
2025年09期 v.53;No.41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刘小倩;夏博;蒯鸿钰;
以西安市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体育馆为例,通过实地微气候测试结合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运动类型的热环境及热舒适状况,为后续体育馆热环境设计提供参考。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体育馆内部不同运动场地的空气温度存在明显差异,乒乓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8.98~13.3℃,篮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7.18~10.52℃,羽毛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2.72~5.92℃。问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场地的热舒适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篮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为81%,乒乓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为70%,羽毛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仅为41%。通过对标准有效温度SET~*与平均热感觉投票MTSV回归分析可知,乒乓球场中性温度为10.8℃,篮球场中性温度为10.1℃,羽毛球场中性温度为11.2℃;乒乓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7.5~14℃,羽毛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8.7~13.7℃,篮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7.5~12.8℃。在后续设计体育馆时,应考虑到不同类型场地的热舒适范围不同进行精细化设计,从而更好地节约能源,满足舒适要求。
2025年09期 v.53;No.415 117-12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