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刊寄语 迈向零碳未来:城乡建设的绿色转型之路

    倪江波;

    <正>尊敬的读者朋友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城乡建设领域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碳排放总量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今年全国两会再次要求“培育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并首次将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绿色建筑培育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好房子”建设均被住建部列为重点工作,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周密部署,全面推进落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积极构建行业工作平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节能建筑和“好房子”建设,既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是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核心抓手。

    2025年08期 v.53;No.41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 基于BIM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光储直柔”能源监测系统

    李晓硕;何思思;王沁;郝楠;杨奕泓;朱峰磊;

    聚焦于“光储直柔”技术在绿色建筑能源管理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索光伏发电、储能调控、直流配电与柔性负荷协同优化的创新路径,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的能源监测体系。针对传统建筑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多能耦合效率偏低等问题,通过构建建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整合光伏组件性能、储能设备动态特性及建筑能耗特征,形成多维度的能源管理信息底座。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系统与虚拟模型的实时交互映射,依托物联网感知网络动态捕获光储系统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及负荷需求,并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能源配置策略与柔性负荷调控方案。研究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建筑能源自洽能力,增强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效率,降低配电损耗并改善供需动态响应性能。研究成果可为绿色建筑提供从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到消费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方案,其技术框架可扩展应用于多元建筑场景,为推动建筑领域低碳转型与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8期 v.53;No.414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成都地区“光储直柔”建筑电气设计思考

    殷健健;冯金博;袁丹丹;段璐瑶;

    “光储直柔”建筑作为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路径,可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碳排放。然而成都地区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不同于光伏产业发达地区,已建成的“光储直柔”建筑较少,该类系统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成都某办公楼屋顶光伏场景为案例,通过对设置的不同角度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观测及统计,结合光伏发电量计算公式,为成都地区光伏发电量理论计算提供部分参数借鉴。简要介绍“光储直柔”系统的原理及架构,并从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及柔性控制4个方面对“光储直柔”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为同行在类似工程设计过程中提供参考,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完成。

    2025年08期 v.53;No.414 7-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智慧建筑运维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

    宋爽;窦强;童漫漫;朱永磊;

    国内建筑业正经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转变,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建筑业的创新与发展,引领着智慧建筑从“量”的累积逐渐转向“质”的突破,也代表着建筑运维已从信息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大幅跨越。综合分析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智慧建筑运维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应用,探讨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如何驱动产业革新,探讨了在环境品质与舒适度、能源与碳智能分析、需求管理和运行调节、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等场景下建筑运维管理新模式的应用成效,还通过新技术的加持,助力建筑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进而展望了智慧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建筑运维数字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53;No.414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 自主BIM平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挑战与标准化发展路径研究

    樊金龙;韩伟涛;王琛;周硕文;

    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自主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及复杂动态网格建模,对BIM应用的现行标准及数据贯通相关文献进行多阶段量化研究,系统探讨了BIM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应用中的数据贯通瓶颈及标准化建设路径,并以某电厂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作为具体实践案例展开验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尽管BIM技术已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提质增效的显著优势,但跨系统数据孤岛现象与信息协同障碍仍制约着其应用效能。此外,标准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信息本土化适配困难、标准体系协调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通过研究揭示了BIM技术的演进趋势与核心问题,并提出了破解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困境的理论框架,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路径参考。

    2025年08期 v.53;No.414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冷热供需匹配方法综述——以减碳为目标

    龚健;李晓萍;张帅;

    为保障未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RIES)作为整合多种能源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载体,因其多能互补和梯级利用的特性,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能源界的关注重点,实现其冷热负荷的供需匹配,对消纳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系统能效有着重要意义,可极大提升系统的减碳效益。基于RIES的基本特征,分析实现其冷热供需匹配的难点,从冷热负荷预测、需求响应机制、能源组合形式、能源流转调度、能源智能管控这5种协助RIES实现冷热供需匹配的方法进行综述,分析其中可针对减碳发展进行改进之处,并对未来RIES冷热供需匹配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8期 v.53;No.414 28-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广州市居住建筑空调季节划分分析与模拟

    金莉娜;赵立华;

    现有标准规范对居住建筑能耗的计算均基于住户的全年固定作息,未能充分考虑季节差异,与湿热地区居住建筑实际使用场景存在显著偏差。以广州市典型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室内自然室温的季节划分方法,将其细分为通风、风扇、空调及除湿季节,旨在更精准地贴合当地居住建筑的实际运行状况。为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以适用于不同建筑条件,借助参数化建模与拉丁超立方抽样技术,自动批量生成不同建筑几何参数、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内热源参数及室内空气设计参数的模型组。通过对模拟生成的自然室温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后得出:10月31日至次年4月15日属于自然通风季节,4月15日-5月31日及9月15日-10月31日属于风扇季节,5月31日-9月15日属于空调季节。对比季节划分前后的能耗数据,清晰地揭示了科学合理的季节划分对于准确反映建筑真实能耗水平的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53;No.414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3K]
  • 空气源热泵在成都地区学生宿舍生活热水中的应用研究

    杜欣;彭雨薇;魏可馨;

    基于成都地区学生宿舍的生活热水系统在不同规模及竖向分区情况下的工程案例,分析了燃气、空气源热泵、太阳能3种热源集中热水系统的主要设备、系统形式、初始投资、运行能耗、全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量,研究了规模效应对人均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采用空气源热泵有显著经济优势,且当多层宿舍规模愈大,其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愈明显;而高层宿舍则因增压泵数量的增多导致空气源热泵能耗增加,初始成本略有增加,人均运行成本则显著增加,但全生命周期成本仍有相对优势。各种规模热水系统人均碳排放量均为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燃气。空气源热泵相对燃气的人均碳减排比例随宿舍规模扩大和分区增多明显降低,太阳能相对燃气的人均碳减排比例稳定在32%~36%。

    2025年08期 v.53;No.41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零能耗建筑中的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

    宋占寿;韩武松;郭然;郑坤;

    以北京某零能耗、零碳展览馆为例,探讨建筑围护结构负荷与新风负荷在公共建筑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增加新风全热回收,计算建筑全年冷、热负荷,对比零能耗建筑和参考节能建筑的空调能耗。介绍了零能耗建筑中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新风全热回收的两种方法和流程,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通过对零能耗建筑漏风量的计算,提出了空调回风机和全热回收设备参数的选型原则。总结了影响零能耗建筑的其他因素及其设计方法,为实现零能耗建筑的目标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为将来类似新建或改造项目及节能建筑中的全空气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v.53;No.414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追溯及供应链协同的低碳分析

    刘美霞;苏磊;杨思忠;张领军;刘步芳;王艳艳;龚志品;

    为促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剖析了预制混凝土(Precast Concrete, PC)构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垂直传递失真、信息横向传递受阻、数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等方面。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装配式混凝土主体结构构件质量追溯为主线,以建立质量追溯数据标准统一格式为手段,构建统筹兼顾PC构件质量追溯和优化供应链效率的流程,研发质量追溯及供应链智能协同系统。以北京燕通公司6家构件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项目为例,对应用质量追溯及供应链智能协同系统的科技示范项目经济效益和低碳效益进行了测算,重点分析了其低碳效益,提出了京津冀可逐步构建基于质量追溯的供应链智能协同模式的发展建议,以形成基于智能建造的功能聚合、资源聚合、网络聚合的质量追溯供应链智能协同模式。

    2025年08期 v.53;No.414 54-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外墙防雨隔热构造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

    郭永聪;徐雅淇;黄远洋;罗刚;董豫敏;

    城乡建设降碳是国家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任务,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进一步降低空调能耗,应对夏热冬暖地区潮湿多雨气候对墙面改造形成的挑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该地区的外墙防雨隔热一体化构造,并进行了物理性能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30 mm单面铝箔空气间层、20 mm酚醛板和1 mm铝合金构造一体化装饰板,可使墙体热阻增加约0.49 m~2·K/W,其水密性能达700 Pa,可满足该地区大部分现有墙面的改造与防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原墙体条件调整保温板厚度,这为夏热冬暖地区外墙节能改造提供了有效参考。但在实测中发现,装饰板实际热阻与理论值有差异,建议加强构造件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且在应用前进行样板测试以确保长期热工性能与水密性能的稳定。

    2025年08期 v.53;No.41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被动式超低能耗装配式钢结构外墙系统研究

    丁亚静;李云凤;李振兴;甘甜;

    装配式钢结构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两大方向。将两种技术进行集成,既是建造方式和建筑品质的有机结合,也是生产模式与高标准绿色建筑的创新性融合。这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具有可观的前景。在装配式钢结构中,外围护结构体系与被动式建筑技术紧密相连,深入了解外墙的种类与特点、外墙保温、外墙系统及连接形式,同时关注被动式技术下外墙的气密性、热桥防控等关键要素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对于促进两种技术的融合至关重要。基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和经济激励,不同地区建立了众多示范性项目,其中山东建筑大学的教学实验综合楼作为山东省率先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技术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典范,提供了诸多参照经验。

    2025年08期 v.53;No.414 68-7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实现零能耗办公建筑设计技术措施的工程实践

    付尧尧;冯琦;陈隆;

    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发布了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工作目标,以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探索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总结了实际完成的超低能耗、零能耗项目经验,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在打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为前提,以降低维护建筑运营使用的能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增加产能完成设计转化。除了满足传统办公这一基本功能要求外,结合项目案例的规划布局、造型设计、材料选型等,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设计,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提升建筑项目在能源需求方面的自给自足能力,完成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最终实现零能耗建筑。

    2025年08期 v.53;No.41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外遮阳形式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以成都市某商业综合体为例

    沈亚倩;袁丹丹;曾丽雯;段璐瑶;郑妉;

    以成都市某商业综合体为例,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建筑外遮阳形式对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对案例建筑的外立面分别采用水平遮阳、垂直遮阳、光伏玻璃垂直遮阳3种措施,在建筑能耗、运行碳排放计算方面与无遮阳工况展开对比。经分析,光伏玻璃垂直遮阳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且与无遮阳工况相比,可降低空调能耗比例约为19.95%,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比例约9.44%;垂直遮阳次之,与无遮阳工况相比,其可降低能耗比例约为5.43%,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比例约3.43%;最后是水平遮阳,与无遮阳工况相比,其可降低能耗比例约为1.68%,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比例约0.86%。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阳形式对建筑能耗、碳排放影响差异较大,尤其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提前考虑被动式设计手法(如建筑遮阳类技术)能有效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53;No.414 79-8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的多维度BIM应用研究——以重庆市观音桥电测村为例

    陈虹屹;陆志昊;唐世成;

    以重庆市观音桥电测村老旧住宅小区为例,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无人机3D扫描、实地激光测量等现代技术,对建筑进行精确建模,并对其节能改造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实施外墙、屋顶、窗户等综合改造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体改造方案包括外墙保温改造、屋顶绿化及喷涂反射涂料、窗户更换为断桥铝合金窗等。通过BIM技术的能效模拟和改造效果评估,为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节能改造措施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建筑的能效,还能够减少碳排放,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53;No.414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 办公建筑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改造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张达丰;杜欣;袁丹丹;黄志强;曾丽雯;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及“双碳”目标的推进,二次供水设备的节能改造需求日益迫切。以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改造效果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二次供水设备能耗计算方式,提出更换高效水泵与高能效电机的关键技术措施,推导出节能改造电耗差值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分类讨论计算方式。进一步探讨了改造的经济性与碳减排效益,提出静态投资回收期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及碳排放核算方法。结果表明,提升水泵与电机效率可显著降低能耗,且项目规模、电价及地区电力碳排放因子直接影响改造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为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改造的量化评估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v.53;No.41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利用自然能源降低施工临建能耗的技术研究

    彭添;谭泽珺;陈超;李煜麟;张青华;

    目前,施工现场能耗高已经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施工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建筑施工的节能问题。大多数的施工节能问题都聚焦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临建的节能问题有所忽视。借鉴永久建筑的能耗解决方法,墙体埋管技术和多源互补热泵技术是解决临建能耗的重要技术方向。嵌管墙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建中时,还需要对热工性能、系统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嵌管的布置策略、和常规材料的保温性能差异对比。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嵌管墙技术用来提升施工临建能耗效率的应用很值得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推动项目现场的节能减排。

    2025年08期 v.53;No.414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6K]
  • 基于绿色建筑检验机构技术能力评价的创新尝试

    孟扬;李昂;马捷;窦维薇;

    绿色建筑检验工作主要围绕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5方面性能展开,由专业检验机构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及配套指标体系,采用审查、核查、计算等技术手段,对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营进行的等级符合性评估。通过引入“能力验证”+“人员考核”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针对我国绿色建筑检验机构的技术能力缺少有效评价方法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中国建筑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积极作用。围绕绿色建筑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和绿色建筑检验人员能力考核两部分展开介绍,并向相关从业机构提出技术建议。

    2025年08期 v.53;No.414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碳排放量化方法与决策支持技术研究进展

    罗业欣;周海珠;张帅;谢琳娜;

    低碳建筑是推动城市建设领域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建筑设计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具有决定性作用,建筑设计阶段碳排放的量化分析与建筑设计创作割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通过梳理方案设计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量化工具、减碳支持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计算碳排放需制定适当的简化策略。参数化工具适用于方案设计前期的碳排放快速比选分析,而BIM技术在设计深化阶段进行精确量化更有优势。目前尚未明确建筑碳排放关键参数,缺乏设计参数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建议,未来需厘清设计参数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建立碳约束的建筑设计理论,提高辅助计算工具的计算能力,为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提供理论指导和工具支持。

    2025年08期 v.53;No.414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基于AHP分析法的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路径构建探讨

    袁丹丹;曾丽雯;段璐瑶;沈亚倩;陈迎九;

    在全球探索碳中和目标实践背景下,零碳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涵盖能源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系统、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五大准则层的零碳园区关键技术路径体系。通过专家问卷与改进的德尔菲法确定准则层权重(B_1:0.29,B_2:0.27,B_3:0.18,B_4:0.12,B_5:0.14),结合工业制造、商务办公、农业科技、仓储物流4类园区的差异化场景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案例分析表明,实施技术路径后碳排放降幅达到60%~80%,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为零碳园区规划提供了量化决策工具,推动多系统协同优化与低碳转型。

    2025年08期 v.53;No.414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低碳视角下回收构件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以重庆朝天门为例

    杜永亮;景泉;黎靓;

    以重庆朝天门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通过实际项目探讨回收构件在城市更新低碳转型中的应用策略。针对建设阶段建筑材料的减碳路线,采用碳排放因子法计算回收构件应用项目在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再与未采用回收构件的方案进行比较,计算结果显示前者显著优于后者,建设阶段整体减碳率为6.76%,其中木材减碳达到5.78%,石材减碳达到23.25%,从而得出该策略有利于城市更新项目低碳转型的结论。这在当下广泛开展的城市更新低碳转型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供了减碳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更新场景的设计实施策略,为回收构件的再次活化利用提供了设计、加工和安装方面的建议。

    2025年08期 v.53;No.41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低碳工业园区发展及建设策略研究

    王引生;刘婕;孙家振;李敏;于贵;张悦;

    低碳工业园区作为实现工业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工业生产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归纳总结低碳工业园区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阐述了其规划原则和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典型低碳园区案例,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鄂尔多斯产业园,学习了其先进经验和低碳发展模式,同时指出了低碳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政策体系不完善、资源要素制约、技术创新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深入总结了具体的建设策略,政策支持是低碳园区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规划是前提条件,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三者协同发力是推动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的关键。

    2025年08期 v.53;No.414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北京某住宅小区锅炉烟气深度余热回收实例分析

    马龙;董千帆;杨圆;吴一超;杨雅婷;

    锅炉烟气中蕴含着大量的热量,通过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某住宅小区进行技术改造,利用间壁式烟气冷凝器和喷淋塔加热泵系统对其锅炉房烟气进行余热深度回收,探究了改造后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改造后系统烟气热回收量达到9000GJ以上,节省了至少280 000 Nm~3的燃气,每个采暖季稳定节省11%的燃气用消耗量,且该系统静态投资回收周期仅为2.36年。说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实现锅炉烟气的深度余热回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5年08期 v.53;No.414 140-14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检测鉴定在城市更新与改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邓瑞;唐元丽;崔雪婷;吴桐;黄栩帆;

    随着城镇化进程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市更新已成为解决“城市病”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聚焦检测鉴定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技术参数对比,揭示了检测鉴定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业遗产转型、老旧小区整治等城市更新与改造场景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各类研究报告,总结出检测鉴定在城市更新与改造中现行标准体系滞后、存在技术代际差、数据孤岛及成本效益失衡是制约检测鉴定发挥效能而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可通过智能检测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绿色低碳评估体系构建、全周期数据链整合、跨学科创新应用,形成标准化、动态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更新决策机制、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8期 v.53;No.414 146-15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新疆零能耗建筑设计及实施路径研究

    孔维亮;陈宁;郭海;谷成;张旭龙;包胜辉;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的节能低碳发展,以新疆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的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地探索了严寒地区零能耗建筑的设计与实现路径。创新性地结合了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可再生能源系统,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气密性、降低热桥效应,并集成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低碳技术,显著降低了建筑能耗。基于TRN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设计建筑综合节能率达101.12%,超额满足了零能耗建筑要求。同时,针对新疆地区推广应用零能耗建筑的技术难点提出了钢结构连接气密性、材料本地化供应等改进建议,为推动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v.53;No.414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 ESG视角下都市田园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以宁波月塘东片区为例

    钱阔;

    以宁波月塘东片区“中央梦想田园”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ESG(环境、社会、治理)框架,探讨都市田园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融合路径。分析项目在环境维度(E)面临的农田资源开发粗放、生态空间碎片化等挑战,社会维度(S)存在的劳动力空心化、产业断层等困境,治理维度(G)遭遇的投入产出失衡、政策工具脱节等矛盾,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科技赋能、协同治理”四位一体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以ESG框架为核心,实现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带动农民增收,平衡多方诉求,为长三角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ESG实施方案,为都市田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治理创新价值。

    2025年08期 v.53;No.414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成都市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策略研究

    冯利华;陈宸;游韬;

    成都作为特大型城市,近年来能源消费总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其中80%的电力供应来源于水电。2022年四川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降水量大幅减少使得水力发电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短期内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来应对用电压力。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化石能源供需矛盾、能源通道建设不足、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充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挑战依然不容小觑。通过探讨国内外先进城市在面对能源安全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建议成都市灵活改造传统煤电、提升新能源的供应占比、加快完善输配体系建设、构建能源储备保障体系、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深化落实能源安全应对策略。

    2025年08期 v.53;No.414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 “全功能场景装配式浮筑楼地面系统”创新实践

    谢丹;闯险峰;吴志锐;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与“双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楼地面系统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多功能、智能化的需求。融合新型硅木复合材料与模块化装配体系,研发出全功能场景适用的装配式浮筑楼地面系统。该系统采用双腔构造,使隔声保温节能性能显著提升,高频声改善量可至55 dB,热传导系数低至0.039 W/(m·K)。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安装,便于后期维护。浮筑与饰面层可分离设计,灵活适应多样需求。预设智能模块接口,可实现与智能家居、信息化楼宇、智能化社区等系统联动,扩展功能升级。依托技术创新与绿色低碳理念,该系统在功能集成、施工效率与可持续性上取得突破,满足消费者期待,可为建筑行业提供绿色可持续的综合解决方案。

    2025年08期 v.53;No.414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一种新型基于烧结空心条板的硅晶石复合墙板研究

    谢贵全;颜春旺;苏天童;姜东;

    近年来,随着建筑建成面积的增加,建筑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以2018年为例,全国建筑运行阶段能耗达到10亿tce,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1.7%。怎样使建筑在实现更好的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对能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外墙作为分隔室内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对建筑能耗有很大的影响。硅晶石复合墙板是一种基于新型烧结空心条板的装配式外墙板,原材料主要为固废再利用,其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施工便捷性和成本优势,为建筑外墙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在建造运行阶段的耗能与碳排放,在建筑的使用周期结束后,其材料可以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新的压力。

    2025年08期 v.53;No.414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t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o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since 2013 and the"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b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u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5年08期 v.53;No.414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5年08期 v.53;No.414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