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运维

  • 基于二次分解和LSTM-MLR组合模型的建筑能耗预测

    邵必林;冉涛;赵威;张慧婷;

    针对建筑能耗数据存在的强波动性、高复杂性等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与变分模态分解(VMD)的二次分解策略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多元线性回归(MLR)的组合预测模型(CEEMDAN-VMD-LSTM-MLR)。首先,利用CEEMDAN算法对建筑能耗数据进行初次分解,并通过样本熵对各IMF分量进行复杂度评估与重构,形成高频、中频和低频3类时序子集。然后,采用VMD算法对高频分量进行二次分解,进一步降低能耗序列的复杂程度。具体针对不同子序列的数据特征,分别采用MLR模型与LSTM模型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一次分解预测模型(如CEEMDAN-LSTM-MLR)及单一预测模型(如CEEMDAN-VMD-LSTM),所提出的CEEMDAN-VMD-LSTM-MLR模型在预测精度上表现出显著优势。研究成果为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建筑节能减排、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v.53;No.41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能源策略协同在既有教育建筑更新设计中的应用——以德国罗斯托克“正能耗学校”为例(英文)

    李建斌;李媛;马丁·沃伦萨克;

    <正>公共建筑的能源更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教育建筑在公共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数量多、能耗大、增速快的特点,既有教育建筑被作为我国公共建筑更新改造的重点类型。目前我国针对该领域的设计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和整体协同的设计思想。2008年开始,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启动了“节能学校”的研究计划,其中最高等级是“正能耗学校”,评判标准是全年项目产生的初级能源多于该建筑用于采暖、通风、饮用水加热、照明和必要的辅助能量所需的能源总量。本文对德国罗斯托克市“正能耗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其能源策略协同的整体性设计理念和具体措施对我国的既有教育建筑的能源更新设计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025年09期 v.53;No.415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 基于办公建筑用电匹配的柔性用能策略分析

    付梦菲;常建国;潘玉勤;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的消纳率,基于建筑用电与光伏发电不匹配的现状,对建筑中存在的柔性可调节潜能进行挖掘。基于DeST软件模拟计算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的全年逐时用电量,采用PVsyst软件模拟计算建筑光伏的全年逐时发电量,通过两者数据耦合分析,对建筑用电与光伏发电的逐时、逐日及逐月实时电量匹配的自满足率(SS)和自消耗率(SC)进行计算评价。结果显示当建筑年用电与光伏年发电趋于一致时,应以改善建筑用电与光伏发电逐时功率匹配来满足日不平衡。基于评价指标的测算结果,对相关柔性用能策略进行分析,工程上可基于项目实际运行情况采取相应的用能调节措施,加快实现建筑零碳用能。

    2025年09期 v.53;No.415 21-2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42/suppl/C Volume342, 1September2025[OA](1)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neural network-based predic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bulk airflow rate by Jo ao Carlos Sim oes,Guilherme Carrilho da Gra?a,Article115871Abstract:To fully exploit natural ventilation(NV)as an energysaving strategy in mixed-mode buildings,accurate real-time prediction of NV airflow rates is essential. Current approaches for NV airflow rates prediction often rely heavily on expertise knowledge and computationally demanding methods such a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as well as expensive and complex direct airflow measurements.

    2025年09期 v.53;No.415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高校建筑能耗与光伏利用潜力参数评估方法研究

    崔艳秋;杨昊冉;陈正舒;

    高校建筑具有规模大、功能复杂和人员密集等特点,其制冷、供暖、照明及设备等系统的使用会造成能源消耗过高。在高校建筑表面安装光伏,通过太阳能发电可有效降低传统能源依赖,提升建筑能效。因此,采用参数化工具,建立了一种定量评估高校建筑能耗和光伏利用潜力及两者供需匹配关系的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山东大学,选取科研、教学、宿舍及公共服务4种功能各10栋建筑进行了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功能和形态对建筑能耗和光伏利用潜力的影响,最终分析了不同建筑类型的光伏替代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高校建筑能源使用情况及不同功能建筑用能特征,快速且准确地计算不同形态建筑光伏潜力,为设计人员开展绿色低碳高校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2025年09期 v.53;No.415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5K]
  • 高密度城市建筑屋面光伏应用潜力及其减碳效益评估

    余娇;罗雨佳;王欣宁;董楠楠;杨博;

    传统发电方式伴随着大量碳排放,在城市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清洁能源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帮助太阳能发电技术在高密度城市推广,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系统评估了高密度城市建筑屋面光伏系统的应用潜力及发电减碳效益,探讨屋面光伏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精确测绘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屋面光伏发电潜力分布概况,进而估算年发电量及其碳减排效益。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实证数据,强调在城市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整合屋面光伏系统的必要性,以促进高密度城市低碳转型。

    2025年09期 v.53;No.41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保温隔热

  • 辐射致冷涂料应用于粮仓的夏季降温节能效果实测研究

    路标;高姗;芮小明;邹亚年;曾诚;熊新红;冯驰;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被动致冷技术,辐射致冷通过反射绝大部分太阳光及透过大气窗口将自身热量散发到外太空以实现物体表面降温。为分析辐射致冷涂料应用于粮仓的降温节能效果,在湖州市通过实验测试对比了有无喷涂辐射致冷涂料的两个粮仓外墙内外表面温度、粮食温度及制冷控温系统的耗电量。结果表明:辐射致冷涂料应用于粮仓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可以使粮仓外墙外表面日平均温度、内表面温度和粮食最高温度分别降低5.4℃、1.1℃和2.4℃,有利于改善粮食的储存环境。此外,辐射致冷涂料的使用可有效降低粮仓制冷控温系统的耗电量,节电率高达9%,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025年09期 v.53;No.41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绿色建筑

  • 基于Morris法的郑州地区图书馆中庭建筑采光和能耗敏感性分析

    安静雯;韦峰;

    中庭作为图书馆建筑常见的空间形式,在改善室内采光等物理环境的同时易引发热工负荷的协同优化难题。以郑州地区图书馆中庭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Morris全局敏感性分析的参数敏感度分级方法,旨在为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变量筛选依据。通过Grasshopper平台构建包含空间形态、界面参数和围护材料3类变量的参数化模型,结合Ladybug Tools完成动态采光(DA_(300)、UDI_(100~2000))与能耗(EUI)模拟,利用SimLab完成152组Morris抽样计算。结果表明:(1)中庭平面形态控制点(F_1a_(1~4))、剖面展开角(Section)与立面窗墙比(WWR)、百叶角度(Angle)对采光-能耗目标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参数(μ排序前4位);(2)剖面展开角(Section)、立面窗墙比(WWR)与百叶角度(Angle)在光热性能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3)围护材料参数(传热系数、可见光反射比)的敏感度贡献度不足8%。提出了以平面形态控制点、剖面展开角、立面窗墙比及百叶角度为核心的多目标优化变量集,为寒冷地区中庭建筑的协同设计提供了参数化决策路径。

    2025年09期 v.53;No.41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典型案例技术路径与控制指标研究

    刘常平;张时聪;陈曦;王珂;吕燕捷;徐伟;

    我国近零能耗建筑由严寒寒冷地区发展起步,逐渐向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发展。如何基于夏热冬暖地区特殊的气候特点、结合“双碳”目标,更加科学地制定该地区的近零能耗建筑控制指标,引导工程发展,是行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夏热冬暖地区22栋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近零能耗公共建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工程的技术措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路线与能耗控制指标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夏热冬暖气候区示范建筑的光伏应用技术合理且使用普遍,其使用率达到100%,建筑隔热、遮阳、自然通风、高效制冷设备也是重要的技术措施,使用率均高于65%。基于示范建筑案例情况,夏热冬暖地区对《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中夏热冬暖地区相关指标进行细化,建议超低能耗建筑与该国标保持一致;在近零能耗建筑方面,大型公共建筑、小型公共建筑的综合节能率均不低于60%,大型公共建筑本体节能率需不低于30%,小型公共建筑本体节能率不低于2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分别达到10%、20%;在零能耗建筑方面,建筑本体节能率与近零能耗建筑的指标一致,建筑综合节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2025年09期 v.53;No.41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主被动技术有机协同下的建筑绿色低碳路径探析——以成都市某绿色三星公共建筑为例

    杨飞宁;孙宇;李磊;张钰;

    建筑的绿色低碳化发展对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目前绿色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重主动、轻被动”和“重设计、轻运维”现象,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梳理与总结既有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尝试探索一套“被动优先、主动提效、智慧协同”的绿色低碳实施路径。并以四川成都地区某公共建筑为例,在建筑形体、围护结构、设备选用与控制、建筑能耗管理等方面应用多种节能策略。结果显示,该项目综合节能率为63.06%,本体节能率为39.0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35.67%,节能效果显著,符合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要求,验证了路径实施的有效性。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提供可行参考。

    2025年09期 v.53;No.415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7K]
  • 绿色建筑技术在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张毅;王元珍;熊唱;崔航;

    考古工作站是文物研究和遗址保护的重要场所,然而传统工作站在设计与建造中存在材料不利环保、施工垃圾污染、能耗高、资源浪费、室内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与所处遗址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符。因此需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以满足工作站环保、节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四川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为例,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五方面,探讨绿色建筑技术在考古工作站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实现工作站建筑与遗址环境的协调统一和节能降耗,以期为同类工程的绿色设计提供参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53;No.415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 重庆机场货运区大面积雨水回收利用工程技术研究

    徐洲;马卫东;

    当前机场货运区的屋面和地面面积大,汇集雨水多及受暴雨影响较大,鉴于以上特点,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货运区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屋面采用虹吸雨水管道系统高效收集雨水(降雨初期40~50 s内可以快速启动虹吸排水),收集后的雨水通过弃流过滤的预处理和一体式深度水处理的方式净化水质,在去除雨水中固体杂质的同时大幅提高对雨水利用的时效和范围。处理后雨水的氨氮(NH_3-N)、悬浮物(SS)、氯化物(Cl~-)的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8 mg/L、4 mg/L、18.1 mg/L,其中SS的平均去除率为9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回用于货运区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或建筑内部,实现了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各项LID设施的布控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1.5%,污染物控制率为58%,满足绿色低碳节水型建设目标的要求。

    2025年09期 v.53;No.41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基于形体变量聚类的新农宅原型构建

    陈雨佳;王洁;包琦;陈美静;韩韦吾;

    当前夏热冬冷地区农宅建筑用能增长显著,农宅建筑节能的潜力与挑战并存,有必要从农宅形体节能优化设计视角构建建筑原型,为新建农宅的节能设计提供指导。基于文献梳理出与农宅能耗相关的形体变量,以杭州地区的新建农宅为例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建筑占地面积、面宽进深比、面形系数、檐口高度、层面积比和各朝向窗墙比等9个形体变量作为聚类的关键变量,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出4个新农宅建筑原型。使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得到空调制冷和采暖负荷,验证了4个原型的能耗差异。提出一种针对新建农宅的原型构建方法,获得的原型及其性能模型可用于该地区的新建农宅性能评估,为设计阶段的形体节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v.53;No.415 89-9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1K]

封面故事

  • 绿色校园的未来路径

    <正>2025年9期《建筑节能(中英文)》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蓝色地球为背景,展现出人类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共同使命。地球边缘升起的曙光,象征着清洁能源为未来发展注入的新动力。自地球向上延伸的六束光柱,化作承载数据与图表的“信息气泡”,它们不仅代表着建筑能耗与光伏潜力的关键参数,更象征着能源利用的透明化与数字化趋势。

    2025年09期 v.53;No.415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暖通空调

  • 寒冷地区航站楼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研究

    张卫;罗小龙;刘佳星;陈会宁;文达;董昱龙;

    航站楼室内微气候与旅客的出行舒适性密切相关,应用实地测试的方法对航站楼冬季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参数进行了研究。门斗内平均温度比室外平均温度高8.2℃,门斗内湿度平均值比室外湿度平均值低16%,门厅内风速最大值比门斗内风速最大值低1.46 m/s。结果表明,航站楼门斗能够起到较好的微气候缓冲作用,其对温度、湿度、风速等均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航站楼大厅中心区域温湿度等参数较为稳定,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团队应用实测数据建立了航站楼垂直方向温湿度回归模型,模型能够为预测航站楼冬季室内温湿度提供模型支撑,也为同纬度地区航站楼预测室内温湿度提供模型参考。

    2025年09期 v.53;No.41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高大空间空调送风气流组织的优化研究

    高飞;邹秋生;吴银萍;

    公共建筑中存在一些大面积的高大空间常常有明显的内外区,给空调系统设计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大面积高大空间内外区的空调负荷分布特点,对空调送风口均匀布置的常规空调形式采取多个不同风量分配的方法进行空调送风方案的优化研究,研究过程借助气流组织模拟手段。通过分析得到:空调系统在常规均匀送风形式下,室内人员活动区在1.1 m高度的温度分布并不均匀;在系统送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房间内侧送风量并增加房间中部或外区送风量,均能使房间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其中增加外区送风量对温度均匀性分布的作用更大,而增加房间中部的送风量使房间整体降温效果更明显。

    2025年09期 v.53;No.415 101-10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 基于科恩达效应的风压驱动捕风器通风性能研究

    向昕;彭小勇;刘佳勇;叶美宏;

    以S1210型翼型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基于科恩达效应的捕风器,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其通风性能。研究表明,来流在流经翼型壁面时,由于通道面积收缩,来流在捕风器四周贴附壁面运动,速度得到了提升,并产生了有利于空气流动的负压区。当自然风速为1~9 m/s时,对捕风器两侧翼型间距450~650 mm的通风量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翼型捕风器通风量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当两侧翼型间距为550 mm时,来流的速度提升率最高,通风效果最好。当来流速度为3 m/s时,与两种传统捕风器进行了对比。与塔式捕风器相比,翼型捕风器当风速为1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最低,提升了57.1%,翼型捕风器当风速为9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最高,提升了65.6%,平均通风量提升率达到了60.3%。与伞形捕风器相比,当风速为1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为84.6%,当风速为9 m/s时通风量提升效率为86.5%,平均通风量提升率达到了85.4%。表明基于科恩达效应的翼型捕风器对于通风量提升有效果。

    2025年09期 v.53;No.41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0K]
  • 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能效评价与应用分析

    肖剑仁;陈震宇;曹华明;刘智航;

    在国家“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推动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综合能效评价势在必行。通过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已发布的关于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评价标准的特点,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常见的冷热源形式,指出了高效水冷冷水机组+风冷热泵耦合的冷热耦合式集中空调系统有利于电气化热泵供暖方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是实现夏热冬暖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低碳、低能耗的重要技术路径。通过对2个具体的应用工程范例进行数据采集及关键技术指标分析,着重介绍了福建省地方标准《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能效评价》(DB35/T 2130—2023)的编制思路和应用要点。

    2025年09期 v.53;No.41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寒冷地区高校体育馆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

    刘小倩;夏博;蒯鸿钰;

    以西安市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体育馆为例,通过实地微气候测试结合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运动类型的热环境及热舒适状况,为后续体育馆热环境设计提供参考。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体育馆内部不同运动场地的空气温度存在明显差异,乒乓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8.98~13.3℃,篮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7.18~10.52℃,羽毛球场空气温度范围为2.72~5.92℃。问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场地的热舒适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篮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为81%,乒乓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为70%,羽毛球场热舒适投票中舒适及以上比例仅为41%。通过对标准有效温度SET~*与平均热感觉投票MTSV回归分析可知,乒乓球场中性温度为10.8℃,篮球场中性温度为10.1℃,羽毛球场中性温度为11.2℃;乒乓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7.5~14℃,羽毛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8.7~13.7℃,篮球场舒适温度范围为7.5~12.8℃。在后续设计体育馆时,应考虑到不同类型场地的热舒适范围不同进行精细化设计,从而更好地节约能源,满足舒适要求。

    2025年09期 v.53;No.415 117-12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节能改造

  • 天津市某集中供热系统智慧节能改造研究

    许娜;柳亚楠;王照波;郜鹏飞;盛洁;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规模逐渐扩大,供热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传统供热运行及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用热需求,城市集中供热的智慧改造及节能降耗已然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关键。以天津市某智慧供热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智慧供热分期改造的内容,并评估改造效果。基于清洁热源改造、换热站智慧化改造和智慧供热平台建设,实现了自动监测与分析、预测和优化调度、异常检测和诊断、用户服务和交互等。供热系统实施改造后,不舒适度日小时数明显降低,用户舒适性提升,日平均室温保持在23℃左右。2022-2023年采暖季节能率达到11.06%,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减少了7%,每一万平方米维修工单量减少了7.08%。

    2025年09期 v.53;No.415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上海市长宁区公共建筑能效和碳效公示政策研究与实践

    张灿;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及相应的碳排放在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中占比将越来越大。对于高密度城市,减少大型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以大型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上海市长宁区有关部门在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双碳”目标要求,以实际结果为导向及时作出政策响应。基于自愿填报的原则,组织大型办公建筑在长宁区能耗监测及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填报能源数据,开展了碳效公示实践。通过持续的对标与公示,建筑填报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逐步提高,参与对标的建筑数量逐步增多,建筑业主对于对标结果的认可度和关注度逐步提升,可比年份建筑能耗逐步下降。

    2025年09期 v.53;No.41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汉中地区高校教学楼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减碳策略研究

    张琪;朱菊梅;王垚;

    为助力汉中地区高校教学楼低碳减排,选取汉中地区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楼进行调研,获取建筑相关信息数据,采用清单分析法对该建筑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得出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为27.44kgCO_2e/(m~2·a)。针对碳排放量占比较大的建筑物化阶段及建筑运行阶段提出适宜汉中地区建筑气候环境的具体减碳策略,重点对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增设主动能源控制系统等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计算明确了在满足建筑安全使用的前提下,适当提升建筑使用年限对减碳有利,当建筑使用年限由50年变为100年时,该建筑碳排放强度能够降低22.74%。

    2025年09期 v.53;No.415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绿色建材

  • “双碳”目标下建筑业从业人员对绿色建材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世明;张翠翠;

    为了研究“双碳”目标下建筑业从业人员对绿色建材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绿色建材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所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政策因素及技术因素对促进绿色建材的选择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政策因素中的相关性指导政策、技术因素中的房地产发展水平在影响因素中占比较高,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正向影响绿色建材的选择。研究结果为构建影响绿色建材选择的因素提供实证支持,帮助供应商和政府科学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推动绿色建材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53;No.415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综述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秸秆类建筑材料研究进展

    贺龙;侯佳锐;武志欣;吕保;马佳乐;

    在能源危机的现实背景下,秸秆类建筑材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建筑领域对于秸秆类建材的研究进展,对WOS核心数据库、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中的秸秆类建筑材料相关论文进行了全面统计。运用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共现、热点、聚类和突现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阐明国内外秸秆类建筑材料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集中在秸秆类建筑材料的耐久性能、抗折性能及导热性能等方面,同时发现国内外对于秸秆种类的选择与地域性紧密联系。最后对国内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促进秸秆类建筑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025年09期 v.53;No.415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正>Descrip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monthly),initiated in October 2006,supplies a platform for architects,mechanica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s,energy researchers,energy policy makers and building industry to communicate on investigations,innov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The Journal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he"Catalog of 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s of Building Science(2020,T3)"by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ASC),certificated as the"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by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since 2013 and the"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by Library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cooperating institutes since 2014.

    2025年09期 v.53;No.415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5年09期 v.53;No.415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