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宁;李洋;杨子学;
介绍空调系统风量调节的方法,重点是变风量空调系统,其控制方面包括定静压、变静压控制等方法。分析变风量末端的控制方式压力无关型和压力有关型,同时又讨论了空调系统中的阀门、风机与管路性能对控制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控制方法的节能性能。
2007年11期 No.20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马玉奇;刘学来;李永安;薛红香;
传统的空调系统普遍采用温湿度耦合的控制方法,存在能源利用品位上的浪费、难以适应温湿度比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品质差等问题,针对我国日益高涨的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和降低建筑能耗的大好形势,介绍一种高效节能的室内环境调节系统:毛细管平面空调系统,分析了其具有的优点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007年11期 No.20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孔凡红;郑茂余;雷帮伟;
由于民用建筑空调用电量峰谷差很大,小型冰蓄冷系统的研究使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影响它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冰蓄冷系统即户式盘管直接蒸发动态冰蓄冷系统,在盘管上加纵向肋片。对蓄冰、脱冰、储冰及融冰取冷工况进行实验研究,对各部分特性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重要结论:周期性的蓄冰、脱冰避免了热阻的逐渐增加,致使蒸发温度降低;片状冰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热交换性能好,释冷速率高且稳定。本蓄冷系统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紧凑、蓄冷取冷方便,在盘管上加纵向肋片的方法解决了盘管无法脱冰的难题,提高了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和蓄冰率。
2007年11期 No.20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杨新才;田开成;于天明;井亮;
空气调节是智能建筑创造舒适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智能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耗电量约占全楼总耗电量的50%以上。由此可见,空调系统的节能对于降低整幢建筑的能耗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推广采用当今最先进的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产品和技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07年11期 No.201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胡爽;
综合分析了评价螺杆式冷水机组性能和运行效率的四个原则,包括压缩机的可靠性原则,机组的节能装置效果以及在部分负荷下的能效,制冷剂,噪声以及经济性四个基本综合评价原则,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对螺杆压缩式制冷机组的两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可为螺杆压缩式制冷机组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技术选型依据。
2007年11期 No.201 14-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肖力光;王雪;吴光瑞;徐翔;
聚苯乙烯超轻混凝土(EPS超轻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轻骨料混凝土,它以其优越的热工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系统分析了聚苯乙烯超轻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性能和相互作用原理,并根据聚苯乙烯超轻混凝土结构上的要求和组成材料的特点确定了该混凝土的基本配比。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PP纤维、可再分散乳胶粉、纤维素醚对聚苯乙烯超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界面结构的实验和分析,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分析了各因素对聚苯乙烯超轻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007年11期 No.20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王旭东;魏学艳;侯蕾;
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深入贯彻以及人们对室内热环境、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已被广泛地认为是最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改善大气环境,发挥投资效益强有力的手段。论述和分析了美国欧文斯科宁的XPS外墙外保温技术,并总结XPS应用在外墙保温系统中的技术要点。
2007年11期 No.201 32-3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孙海英;崔雪峰;孙诗兵;田英良;许威;
建筑外窗节能成为建筑外墙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大窗墙比的建筑尤其重要。分别采用白玻璃(普通平板玻璃)、离线单银Low-E玻璃和离线双银Low-E玻璃制成中空玻璃(6+9A+6),安装成2 m×2 m×2 m带有空调的玻璃房,检测空调开启状态下与玻璃房的温度分布状况,统计了三种玻璃组合的中空玻璃房的耗电量情况,证明双银及单银Low-E玻璃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并且隔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2007年11期 No.20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李显宇;
结合国内外水泥和混凝土发展现状,论述了21世纪初期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水泥混凝土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几种有发展前景的硅酸盐水泥和混凝土,说明了水泥混凝土使用数量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几点关于水泥混凝土发展方向的结论。目前水泥性能改善的重点是"绿色化"和"耐久性"方面;混凝土的发展趋势为:高强化、高性能化、绿色化、高技术化。水泥消耗量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当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水泥消耗量不再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
2007年11期 No.20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杨建坤;张旭;李峥嵘;
通过对不同供热模式评价指标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评价小城镇供热模式优劣的社会成本指标计算模型,以我国不同地区的6个县级小城市为例,利用所建立的社会成本计算模型,对目前8种常见的采暖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指标及环境指标的分析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出了小城镇供热模式的优化方案。
2007年11期 No.201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张世红;石远方;张杰;周琦;王燕京;
通过在催化燃烧炉Ⅲ型上燃烧特性研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催化剂表面温度的研究,发现催化剂温度影响污染物排放。当催化剂表面温度在1525 K左右,可达到近零污染排放。通过分析催化剂的寿命问题和催化燃烧炉的燃烧特性问题,得出了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规律,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催化燃烧炉的工业化步伐。
2007年11期 No.20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宋若生;陈维军;马吉涛;
主要对换热站的分类、分汽缸、循环水系统等相关问题做了阐述,对不同换热形式和不同循环水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探究,介绍了汽水换热的除垢,如果汽水混合换热时在集水器加设与水箱连接的泄水管道,去掉分汽缸底部疏水器仅设DN40蒸汽阀及管道,并合理选择水泵可达到节能的目的。最后对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见解。
2007年11期 No.201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赵磊;李满;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城镇和乡村的使用率逐年提高,这就为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状况,减少大气污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根据太阳能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热等待(即冷水)问题,系统地分析了产生热等待问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
2007年11期 No.201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魏欣;张迪川;李威;
介绍了沈阳市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水文地质概况,分析了国内及沈阳市地源热泵推广应用情况和沈阳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同时,对沈阳市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并提出沈阳市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2007年11期 No.20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