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利;王科奇;闫海燕;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分析和设计工具,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在住区强排设计中引入新的设计方法,在满足良好日照性能的前提下,增加项目的容积率,从而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日照参数和容积率是住区强排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指标,目前设计者为获得较高的容积率,多采用基于日照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多方案对比的方法,效率不高,而使用基于遗传算法和帕累托最优原理的Octopus求解器,对日照性能和容积率两个参数值进行多目标优化可以提升效率。但Octopus求解器进行多目标优化时需要进行多次迭代,每次迭代过程中需要进行日照仿真模拟,耗时较多,因此引入支持向量机,根据多次日照模拟结果数据训练出一个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然后用这个训练出的回归模型替代日照模拟软件,可以缩短每次迭代进程的时间,从而提高多目标优化效率。以两个不同的住区基地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住区基地,所生成方案的日照性能和容积率也达到较为平衡的最优解,能够满足设计师需求。
2022年11期 v.50;No.38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姚刚;苗舒康;邵泽彪;
主要针对徐州地区乡镇卫生院夏季空调能耗高、热舒适性差的问题,选取代表性案例——汉王镇乡镇卫生院门诊楼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软件模拟与正交实验的方法,以提升室内环境品质为导向,通过对门诊楼风、热、光环境分别进行模拟研究,总结其对室内环境和能耗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建筑布局、光伏遮阳构件、围护结构和室内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综合利用上述风、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对汉王镇门诊楼进行改造设计,基于软件模拟和能耗公式计算,可得建筑本体节能率为42.47%,综合节能率为60.91%,与改造前相比节能效果有明显提升,且满足近零能耗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产能与节能策略的综合利用,在提升室内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基于近零能耗建筑的规范要求,从宏观到微观分层次提出适用于徐州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近零能耗设计策略。
2022年11期 v.50;No.381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 张进;罗康;郑林涛;陈思思;赵立华;
在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升节能要求的背景下,以我国五个热工分区的高层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参数化建模和EnergyPlus软件模拟得到在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进一步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降低全年供暖空调负荷的贡献较弱。当围护结构性能提升20%,沈阳地区和广州地区全年供暖空调负荷降低率最大仅为5%,但已在所有热工分区中最高。敏感性分析结果也表明,继续降低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不大,而降低外窗太阳得热系数,适当优化严寒寒冷地区外窗的传热系数,是未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关键措施。
2022年11期 v.50;No.38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穆艳娟;王建飞;彭军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已经进入更加广泛、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以福建地区为例,充分考虑福建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文环境等,结合“3060双碳目标”实现,就福建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的本土化地域化特点进行探讨,提出在新阶段背景下绿色建筑本土化设计和评价建议。通过对福建省已经竣工的25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后评估,得出福建地区应用频率排名前十项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出要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绿色建筑本土化技术体系应同时具备政策引导、技术低成本化、技术本土化和现代化三个条件。通过对福建省地理位置分析得出:福建绿色建筑发展和标准修编应考虑福建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的绿色建筑技术如防震、防台风、防洪涝、建筑防水等措施;通过对福建省气候环境分析得出应将具有福建本土化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墙体自保温、遮阳、通风等技术作为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要求重点;通过资源分析得出福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分区、分时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通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得出福建各地市经济发展不一,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鼓励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率先尝试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应用;通过对福建人文环境分析,提出应注意保护绿色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性。为福建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以及福建省绿标修编提供一些思路,推进福建省绿色建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期 v.50;No.38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全兴旺;袁炯炯;
为研究厦门市道路临侧地铁站口热环境状态,对厦门市地铁站口的建筑形态、位置、朝向及遮挡关系等因素进行了调查,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铁站内11个站口进行现场实测和分析。发现室外温度及朝向对站口温度影响显著,西南两侧朝向站口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北侧朝向可有效提高热稳定性,东侧朝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且为夏季主导风向,适宜的风速可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感;石墙和乔木的降温效果优于建筑遮挡,可有效改善站口热环境,玻璃幕墙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加剧站口的温度变化。在研究对比数据的前提下,对站口防热提出优化策略,这些结论对地铁站口防热和改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2年11期 v.50;No.38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