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 关于建筑围护结构中水分传递驱动势的讨论

    冯驰;

    建筑围护结构中的水分传递对围护结构的耐久、建筑物的能耗、室内的空气品质等均有重要影响,是建筑热工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在分析水分传递时,不同学者在驱动势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推导了基于不同驱动势的传递方程和守恒方程,明确了其相互转换的数学和物理关系,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基于不同驱动势的控制方程可以相互转换,其中以水蒸气分压力、毛细压力或材料含湿量为驱动势时控制方程的形式较为简单;以相对湿度或空气含湿量为驱动势时控制方程的形式较为复杂,在非等温工况下必须引入温度项。此外,选取水蒸气分压力和毛细压力作为水蒸气和液态水传递驱动势时,在物理过程的合理性、边界处的连续性、驱动势和传递系数的测量难度以及模型的拓展性5个方面有最佳的综合表现。同时指出,动态效应和毛细滞后效应是当前热湿耦合传递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2022年11期 v.50;No.38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建筑碳中和

  • 既有政策驱动下实现建筑碳达峰的不同技术组合减碳潜力比较研究

    王珂;张时聪;杨芯岩;徐伟;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建筑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梳理“双碳”目标提出后影响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政策文件中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目标,建立了建筑部门主要政策减碳综合影响评估模型,量化了各项技术措施减碳潜力和对碳达峰的贡献。结果表明:以2030年碳达峰为目标,对建筑减碳影响最明显的因素依次为电碳因子降低、节能标准提升、建筑光伏推进;基准情景下,2030年建筑运行碳排放为29.87亿tCO_2并将持续上升,通过不同技术组合,可将达峰时间范围控制在2026-2030年,峰值为24.74亿~27.41亿tCO_2;在不同电碳因子下降趋势下,建筑部门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自主贡献率为42.5%~74.5%,对应电碳因子降低的贡献为57.5%~25.5%。

    2022年11期 v.50;No.381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零碳社区等级划分和技术定义研究

    刘常平;吕燕捷;张时聪;徐伟;

    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推动低碳、零碳社区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在零碳社区的定义与分级方面还未形成共识。首先对国内外区域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提出了以实现零碳为目标,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控制指标,将社区分为两级或三级的分级建议,两级分别为低碳社区、零碳社区,三级分别为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零碳社区,并提出各级技术定义;其次,确定了社区碳排放计算边界,主要包括建筑、交通、废弃物、给排水、社区照明、可再生能源、碳汇,通过分析典型社区碳排放可知,建筑碳排放占比约70%,社区内交通、废弃物、给排水、照明碳排放总共占比约30%。

    2022年11期 v.50;No.38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绿色建筑

  • 基于Octopus和SVMs的住区强排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刘德利;王科奇;闫海燕;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分析和设计工具,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在住区强排设计中引入新的设计方法,在满足良好日照性能的前提下,增加项目的容积率,从而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日照参数和容积率是住区强排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指标,目前设计者为获得较高的容积率,多采用基于日照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多方案对比的方法,效率不高,而使用基于遗传算法和帕累托最优原理的Octopus求解器,对日照性能和容积率两个参数值进行多目标优化可以提升效率。但Octopus求解器进行多目标优化时需要进行多次迭代,每次迭代过程中需要进行日照仿真模拟,耗时较多,因此引入支持向量机,根据多次日照模拟结果数据训练出一个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然后用这个训练出的回归模型替代日照模拟软件,可以缩短每次迭代进程的时间,从而提高多目标优化效率。以两个不同的住区基地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住区基地,所生成方案的日照性能和容积率也达到较为平衡的最优解,能够满足设计师需求。

    2022年11期 v.50;No.38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面向室内环境品质提升的乡镇卫生院近零能耗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徐州市汉王镇中心卫生院为例

    姚刚;苗舒康;邵泽彪;

    主要针对徐州地区乡镇卫生院夏季空调能耗高、热舒适性差的问题,选取代表性案例——汉王镇乡镇卫生院门诊楼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软件模拟与正交实验的方法,以提升室内环境品质为导向,通过对门诊楼风、热、光环境分别进行模拟研究,总结其对室内环境和能耗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建筑布局、光伏遮阳构件、围护结构和室内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综合利用上述风、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对汉王镇门诊楼进行改造设计,基于软件模拟和能耗公式计算,可得建筑本体节能率为42.47%,综合节能率为60.91%,与改造前相比节能效果有明显提升,且满足近零能耗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产能与节能策略的综合利用,在提升室内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基于近零能耗建筑的规范要求,从宏观到微观分层次提出适用于徐州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近零能耗设计策略。

    2022年11期 v.50;No.381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 高层绿色办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潜力研究

    张进;罗康;郑林涛;陈思思;赵立华;

    在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升节能要求的背景下,以我国五个热工分区的高层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参数化建模和EnergyPlus软件模拟得到在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进一步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降低全年供暖空调负荷的贡献较弱。当围护结构性能提升20%,沈阳地区和广州地区全年供暖空调负荷降低率最大仅为5%,但已在所有热工分区中最高。敏感性分析结果也表明,继续降低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不大,而降低外窗太阳得热系数,适当优化严寒寒冷地区外窗的传热系数,是未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关键措施。

    2022年11期 v.50;No.38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绿色建筑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的本土化技术应用探讨——以福建为例

    穆艳娟;王建飞;彭军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已经进入更加广泛、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以福建地区为例,充分考虑福建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文环境等,结合“3060双碳目标”实现,就福建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的本土化地域化特点进行探讨,提出在新阶段背景下绿色建筑本土化设计和评价建议。通过对福建省已经竣工的25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后评估,得出福建地区应用频率排名前十项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出要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绿色建筑本土化技术体系应同时具备政策引导、技术低成本化、技术本土化和现代化三个条件。通过对福建省地理位置分析得出:福建绿色建筑发展和标准修编应考虑福建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的绿色建筑技术如防震、防台风、防洪涝、建筑防水等措施;通过对福建省气候环境分析得出应将具有福建本土化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墙体自保温、遮阳、通风等技术作为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要求重点;通过资源分析得出福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分区、分时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通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得出福建各地市经济发展不一,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鼓励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率先尝试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应用;通过对福建人文环境分析,提出应注意保护绿色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性。为福建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以及福建省绿标修编提供一些思路,推进福建省绿色建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期 v.50;No.38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夏热冬暖地区城市干道临侧地铁站口热环境实测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

    全兴旺;袁炯炯;

    为研究厦门市道路临侧地铁站口热环境状态,对厦门市地铁站口的建筑形态、位置、朝向及遮挡关系等因素进行了调查,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铁站内11个站口进行现场实测和分析。发现室外温度及朝向对站口温度影响显著,西南两侧朝向站口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北侧朝向可有效提高热稳定性,东侧朝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且为夏季主导风向,适宜的风速可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感;石墙和乔木的降温效果优于建筑遮挡,可有效改善站口热环境,玻璃幕墙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加剧站口的温度变化。在研究对比数据的前提下,对站口防热提出优化策略,这些结论对地铁站口防热和改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2年11期 v.50;No.38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直流建筑联盟之声

  • 直流柔性照明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刘章;张仲华;齐贺;袁媛;张一;周小力;陆韬;冯涛;孙国杰;程立;

    普及柔性直流建筑是实现碳中和的潜在方法与途径。为探索直流建筑中柔性照明对建筑节能的影响,针对直流照明柔性调节的可行性、输入电压及用电负荷与室内照度的关系、直流照明的柔性区间、直流柔性调节所能带来的“削峰”与节能效果进行了研究。深圳市某办公建筑开敞办公区域内的实际照明情况及我国现行照明标准被用来制定实验方案。一套集“光储直柔”于一体的全直流可调电压实验台被用以完成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1)电压调节是一种可行的用以调节室内照度的方法;(2)文中所采用的直流照明设备的柔性电压范围为25.5~36.0 V,对应的室内照度柔性范围为300.0~608.0 lx;(3)通过柔性控制可在用电峰值时段里为电网减少66.59%照明用电负荷;(4)对于某办公建筑在其每天运行8.5 h的情况下,通过柔性控制可节约39.16%的照明用能。研究成果可被视为实现建筑“光储直柔”过程中对直流电器“柔性控制的可行性”及其“柔性特征”的初步探索,并为后续相关研究积累经验。

    2022年11期 v.50;No.38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节能改造

  • 山西传统砖箍窑洞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研究

    李知昊;蒙慧玲;

    吕梁地区处于山西中西部的吕梁山脉之中,有大量基本完好仍在正常使用的传统砖箍窑洞建筑。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砖箍窑洞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吕梁地区孝义市的贾家庄村为例,在实地考察、居民访谈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传统砖箍窑洞在屋面、墙体、门窗、地面等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针对传统砖箍窑洞建筑的热工环境提出了节能改造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并利用软件模拟改造前后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验证改造方案的有效性。探讨传统砖箍窑洞建筑与现代节能改造技术的结合方法,为传统窑洞建筑的保护与节能改造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v.50;No.38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基于热舒适的冀东地区典型农宅节能改造策略研究

    朱赛鸿;邵世媛;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目标,促进了农村居民对高品质住宅需求的持续提高。然而冀东地区大量既有农村住宅基本没有进行过节能改造,并且在建造时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不够重视,造成农宅室内外功能流线混乱、采暖季室内热舒适度差、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推广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结合对现有冀东地区农村住宅的文献研究,了解冀东地区农村住宅用能基本情况、建筑形态、人口构成与居民热舒适现状,归纳现有农宅室内热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取典型农宅模型,以提升室内热环境和降低能耗为目标,分别从功能空间、外围护结构两方面进行可行性改造探究,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改造前后农宅采暖季室内热舒适及能耗,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价,从室内热舒适的角度为该地区农宅节能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1期 v.50;No.381 63-6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西安某供热项目节能运行实例分析

    董晓杰;郭瑞;

    基于西安某居民社区的供暖系统,在上一个采暖季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2020-2021年采暖季前对供暖锅炉进行了烟气改造,采用了烟气热泵机组,并结合上一个采暖季管网和换热站存在的问题,在运行中采取对二次管网和板式换热器进行清理和清洗的节能措施。经过改造和节能运行,根据锅炉运行情况,投运1台烟气热泵机组,并对系统的能耗、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烟气热泵改造项目在负荷配比上提供了经验数据,为后期进一步节能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本采暖季该项目的整体能耗同比上一个采暖季下降7.4%,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从上一个采暖季的26 W/m~2下降至本采暖季的24 W/m~2,节约生产成本3.35万元,同时减少了烟气的“白色污染”,降低了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2年11期 v.50;No.381 69-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基于TRNSYS的太阳能和电磁能联合供暖系统优化研究

    冯国会;王刚;赫娜;李奇岩;常莎莎;曹也;

    针对沈阳地区一典型农宅设计了一套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和电磁能联合供暖系统。为了实现系统关键参数的优化匹配,研究以费用年值为目标函数,基于TRNSYS动态模拟平台建立仿真模型,选择集热器面积、水箱体积及电磁能功率作为优化变量,在整个供暖季工况下,对满足室内热负荷情况下的配置采用费用年值法进行对比,并对最优配置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了相同水箱容积下耦合系统相对于电供暖系统的节能率。结果表明:在供暖面积为97.74 m~2、供暖末端为地暖盘管、满足室内主要房间供暖温度14℃的条件下,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面积取15 m~2,水箱体积为2 m~3,电磁能功率为12 kW时系统的经济效益最优,初投资较设计值可节省24.36%,供暖季的太阳能保证率为50.79%,该方案相对于电供暖系统可节省电能2344 kW·h。

    2022年11期 v.50;No.381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基于碳审计的珠三角高密度城市商业建筑太阳能应用优化设计研究

    李定鹏;彭惠旺;覃雪婷;梁辛浩;马鑫;黄宇;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珠三角城市典型商业建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空调系统进行碳排放审计,确定建筑中最优的太阳能集热器、光伏板的面积配比和空调系统。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板的最佳安装朝向为正南,倾角为21°,对于办公楼、酒店,最小安装间距为1.1 m,对于商场,最小安装间距为2.1 m;当办公楼、酒店集热器、光伏板的面积配比为10∶0时,太阳能系统碳回收年限最短且减少碳排放最多,当商场集热器、光伏板的面积配比为3∶7时太阳能系统碳回收年限最短,而配比为1∶9时减少碳排放最多;当系统运行至寿命结束,对于办公楼,辐射空调+新风系统与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组合使用碳排放总量最小,为14 975 t,对于酒店,最适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碳排放总量为5 899 t,对于商场,辐射空调+新风系统与全空气定风量系统组合使用碳排放总量最小,为13 779 t。

    2022年11期 v.50;No.381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保温隔热

  • 面向碳达峰的保温装饰一体板外墙节能策略比较研究

    黄章来;曾理;郑许冬;戴其刚;施文;

    目前,关于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内容较少,对于未来的建筑节能减碳工作缺少相应节能策略支撑。因此,以保温装饰一体板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结合温州地区的工程实例,与以往常见的外墙保温隔热做法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升需求,计算整理保温装饰一体板中真空绝热板、岩棉条、泡沫玻璃板、G型热固改性聚苯板、发泡陶瓷板保温材料的厚度,为后期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碳排放分析软件CEEB2022,对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碳排放计算。并结合市场信息价,分析不同保温做法的工程造价差距。分析结果表明,保温装饰一体板在安全耐久、提升外墙热工性能、减少建筑运行碳排放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2022年11期 v.50;No.381 88-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新型防火保温装饰一体板在建筑外墙保温中的应用研究

    曹玉柱;李晓梅;

    保温装饰一体板是近年来外墙外保温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及建设单位的青睐,但是传统的一体板容易出现基板开裂、破损、起皮、板材翘曲、渗漏甚至脱落造成安全事故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公司研制的新型防火保温装饰一体板,综合考虑了环保、防火、节能、适用等各方面因素,采用全新理念,全部使用A级防火的无机材料为主要原料,从产品制作到现场施工,方便快捷,实现了产品防火、保温和饰面层耐久系统化的构建,为提高保温装饰板一体化的实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2年11期 v.50;No.381 94-9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暖通空调

  • 基于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的空调负荷预测

    陈文成;陈楚夫;陈玉凌;

    建筑空调负荷预测对于节约建筑能耗、维持设备稳定负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故研究建筑空调负荷预测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建立建筑模型,利用EnergyPlus负荷模拟软件得到建筑空调负荷数据,采用MATLAB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遗传算法(GA)引入BP神经网络,建立改进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使用两种不同的神经网络对建筑的空调负荷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得出两种网络模型预测数据的平均误差皆低于20%。其中,BP神经网络负荷预测的决定系数R~2为0.714,GA-BP神经网络负荷预测的决定系数R~2为0.948,故后者的负荷预测性能更好。由此可见,改进人工神经网络对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及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2年11期 v.50;No.38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土壤源热泵模型实验及土壤热平衡研究综述

    朱伟;吕超;吴子龙;

    土壤源热泵的实际工程投资较高,在研究阶段采用模型实验的方法更具优势,而目前尚未检索到对土壤源热泵模型实验的相关综述,因此整理了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相似理论将模型实验分为相似模型实验与非相似模型实验,对其特点、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得出模型实验能以较小的成本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仍需完善实验参数的设计及相似理论的研究。土壤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时应保持土壤热平衡,以往这方面的综述介绍不是很全面。对缓解土壤热不平衡的主流方式进行了分类讨论,包括增加辅助冷/热源、优化运行策略、地埋管分区布置及运行等,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土壤源热泵系统可以更高效地运行。可为土壤源热泵的研究提供参考,也期望促使模型实验和土壤热平衡这两方面研究能够有机结合。

    2022年11期 v.50;No.381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数据中心机房平推式无地板送风的应用

    陈栋;

    新建数据中心普遍要求PUE不低于1.3,采用传统冷冻水房间级精密空调系统的数据中心主要是选用高效制冷设备和运用冬季免费制冷的措施。由于受到所在地区冬季免费制冷可用时间限制、架空地板高度限制、末端空调尺寸等因素的制约,传统下送风数据中心的PUE基本达到瓶颈。通过对空调送风方式的调整,无地板侧送风设计,降低空调风阻。结合热通道封闭与回风吊顶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空调制冷效果。同时热通道封闭的应用可以在确保制冷安全与满足国家规范的送风温度下大幅度提升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提升冬季冷却塔免费制冷对应湿球温度,获得更多的免费制冷可用时间。通过实际案例并结合CFD模拟的方法阐述侧向无地板送风的优势,为数据中心空调解决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v.50;No.381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1K]
  • 冷梁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李成志;

    冷梁是一种具有辐射能力的诱导式气水换热末端装置。冷梁与传统强制对流传热空调在系统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相比于传统的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冷梁空调具有舒适性高、节约能源、外型美观、施工方便、日常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介绍了冷梁和传统风机盘管的区别,从冷梁技术的气流组织、水系统匹配、技术特点、耗能设备等方面对冷梁空调系统进行了应用节能研究。针对冷梁运行时的结露隐患,对新风处理过程各阶段的空气参数进行了计算复核,并从冷梁系统的负荷占比、冷梁设备的平面布置、新风机组的设计除湿量和防结露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冷梁空调系统技术新颖、优势明显、结露隐患控制措施安全有效。

    2022年11期 v.50;No.381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274/suppl/C Volume 274,1 November 2022(1) Incorporating two-dimensional condu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into an energy simulation program:The EnergyPlus radiant system example,by Richard K. Strand,Article112405Abstract:Due to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multi-dimensional solutions for transient conduction in a multilayered building element,most heat balance-based algorithms assume that conduction occurs only in one dimension—through the building element betw 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s.

    2022年11期 v.50;No.38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标准规范

  • 基于焓值法的风机盘管机组热工性能分析

    包继虎;曹晨;丁辉;徐军;陆磊;刘骏亚;赵宗彬;

    基于GB/T 19232—2019《风机盘管机组》的热工性能试验方法,应用焓值理论推导了风机盘管机组换热量计算公式,对风侧和水侧换热平衡性进行分析,详细解读了风机盘管机组的风侧系统和水侧系统的热工性能,指出水侧换热量与辅侧换热量存在本质区别,为使空气侧供冷量计算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试验结果,建议从供冷量的计算公式中减去冷凝水带走的热量。归纳了风机盘管机组性能测试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即性能测试均依据标准静压进行测试,性能测试时的风量和静压均指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风量和静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正确理解标准中性能计算公式、准确检测风机盘管机组的性能提供指导。

    2022年11期 v.50;No.38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JGJ/T 253—2019《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标准》解读

    葛晓丽;

    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在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广泛。新修订的建筑工程行业建设标准JGJ/T 253—2019《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标准》已于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为贯彻执行新标准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加深标准使用者对该标准的理解,从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界面层、保温层、抗裂层等几个方面,对新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主要条款的变化内容及原因,包括适用范围、环境控制、检测参数、试验方法、技术指标等。根据自己的检测工作经验,对新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为该标准以后的修订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v.50;No.381 129-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面向城市住宅的健康建筑评价体系

    刘依明;许沛琪;杨珺涵;施海茵;刘念雄;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下,我国新版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针对我国城市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依托《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和WELL V2,从评价对象、评价流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4个方面,对比各评价体系的差异和特点,并阐述了简明的评价流程对标准推广普及的推动作用,权重体系对住宅设计和健康性能优化的引导作用,评价内容差异为健康性能优化提供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而评价底线要求对住宅健康综合性能提升的保障。《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在深化健康住宅设计理念、普及和提升社会认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推动我国健康住宅建设等方面,将成为指导城市住宅设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助力。

    2022年11期 v.50;No.38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8K]

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

  • 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高效机房建设机制探索——上海长宁400米林带文体用房高效机房建设实践

    冒勤;

    建筑建造跨越立项、设计、施工、运行等多个阶段,由于各阶段节能措施相对独立,且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导致部分新建建筑暖通系统节能目标和实际运行能效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运行能效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对能效有明确高要求的高效机房项目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基于高效机房实际建设案例,对能效保证型的新建高效机房建设机制进行了探索,以结果为导向,通过合理的商务机制设计,将大型公共建筑空调实现运行能效目标的责任落实到空调设备分包商,有效解决了新建建筑暖通系统设计与运行能效脱节的问题,给出了由空调设备分包商保证机房运行能效的管理机制和实施路径。

    2022年11期 v.50;No.381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