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涌;
<正>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碳”战略,如期实现“30·60”目标,既需要推动城市层面、社区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也需要推动城市和农村建筑和建筑用能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建筑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健全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引导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监管评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合作体系”等七大体系。在推进的过程中,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
2024年05期 v.52;No.39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艾荔;唐可峙;尹玉;苏跃;
基于“工业上楼”背景,以多高层厂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潜在的建筑物理环境舒适度和能耗问题,尝试从绿色低碳维度,针对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风环境设计、热环境设计、可再生能源设计,从减少厂房建筑能耗、提升人员办公舒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多高层厂房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重庆地区的一栋标准多高层厂房建筑为分析对象,通过软件模拟分析上述绿色低碳技术的实施效果,以可视化的结果进一步验证技术措施的合理性。通过植入绿色低碳技术,多高层厂房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空间,而可以是舒适的办公活动场所,有利于促进多高层工业厂房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4年05期 v.52;No.399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 袁丹丹;曾良;曾丽雯;段璐瑶;刁思杰;
以2024年世园会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企业展馆为例,探讨了基于零碳目标下小型临时木结构建筑如何采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消碳等三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碳排放核算研究,得出针对小型临时建筑,建材生产与加工环节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最大,占比约为50.30%~69.49%,其次是运行阶段,占比约为19.33%~30.91%。通过对比分析目标建筑与同体量的轻钢结构建筑,目标建筑在采取不同的措施下可实现减碳率约36.00%~68.41%,建筑全生命周期(5年)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可降低至382 kgCO_2eq/m~2。研究得出临时建筑各阶段融入降碳策略的重要性和运用LCA方法评估建筑碳排放的必要性,除运行阶段外,临时建筑需更加关注低碳材料的替代与拆除阶段材料的回收利用,为未来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2024年05期 v.52;No.399 11-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 刘平平;王瑶;朱峰磊;姜立;雷阳;朱珍英;孙明;王孝祺;
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研究了建筑节能水平和不同施工工艺对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探究分析建筑碳排放量以及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减碳量,基于BIMBase平台,依据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选择上海市装配式住宅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指标达到35.73 kgCO_2e/m~2,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32.95%,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63.64%;空调系统年碳排放量指标达到9.21 kgCO_2/(m~2·a),其中制冷碳排放占比达到61.35%;建材回收可实现8.93%的减碳强度;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执行的居建节能标准,降低10.17 kgCO_2e/m~2,降低比例为46.03%;3)本项目采用预制率30%的PC结构,建造阶段碳排放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降低比例为6.5%。
2024年05期 v.52;No.39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胡浩威;章昱斌;叶长青;梁倩;朱曙光;方潜生;
以安徽省既有居住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能源平衡表法、LEAP模型、碳排放因子法和STIRPAT模型等工具和方法,预测碳排放峰值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居住建筑实现碳达峰的最佳实施路径应采取蓝图情景。该情景下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025年达到峰值3429.29万t, 2060年回落至918.69万t。在影响因素方面,常住人口是居住建筑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大小为-2.646;能源结构也对居住建筑碳排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小为-1.465,这得益于安徽省建筑消费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因此,开展建筑电气化、发展可再生能源、限制一次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至关重要。
2024年05期 v.52;No.39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吴彦;周勤欣;罗德成;何开远;陈洁;
近年来,我国公共建筑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同时公共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量也逐年升高。2022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与路线图,因此探究提高公共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探讨大型公共建筑减碳路径及评价减碳效果的差异性,以重庆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大的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范围,对两个阶段下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引入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法,试图找出影响其建筑碳排放各因素的敏感性系数,并判定其影响力大小。
2024年05期 v.52;No.399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谢宗杰;潘毅夫;李凯健;令狐敏捷;
建筑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促进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关键。通过对建筑碳中和技术进行专利分析,评估建筑碳中和技术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建筑碳中和技术专利授权大幅增加,表明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专利创新价值不足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电气化提升等相关技术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建筑碳中和技术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技术主流。未来建筑碳中和技术发展将更注重技术、产业与市场的交叉融合,以推动全行业模式变革。研究结果可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推进及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52;No.399 38-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 李佳玥;赵立华;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建筑智能遮阳技术迅速发展,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成为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兴节能技术。通过建筑外遮阳百叶智能控制系统的对比设计,采用EnergyPlus的EMS模块进行模拟,比较东向百叶外遮阳不同智能控制方式对室内能耗的影响,对百叶最优倾角常开、入射角控制、冷负荷控制、综合控制进行能耗分析。研究结果发现:3种百叶控制方式与百叶最优倾角常开状态对比均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仅有入射角控制这一方式的总能耗最低,综合控制次之,仅有冷负荷控制的方式能耗最高。研究结果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关于东向百叶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设置的参考,通过优化入射角控制设置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2024年05期 v.52;No.399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 杨刚;付宇;徐鑫;夏茂钟;
研究构建了基于“能+碳”双控的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高性能围护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该评价指标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不同的建筑气候区,二级指标为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延伸的具体性能参数,并综合考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为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参考。随着社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高性能围护结构研究备受关注,该指标体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未来需深入研究和完善该指标体系,发挥其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并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4年05期 v.52;No.39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范宏武;杨霞;夏文丽;乔正珺;
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其节能设计方法备受关注。等效热阻法是目前反射隔热涂料热工设计的标准方法,但相关文献研究指出,涂覆于非透明材料上的隔热涂料应采用太阳光直接反射比作为隔热评价指标,不宜用等效热阻来评价。通过上海某6层住宅建筑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采用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的节能效果及其传热系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和表面发射率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采用参数直接计算与等效热阻法计算能耗结果,结果表明:1)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隔热机理与反射隔热涂料差异明显;2)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节能效果不适宜采用等效热阻法进行节能效果评价;3)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墙体冬季保温热阻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对墙体温度的负面影响。
2024年05期 v.52;No.399 58-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 李宝明;
20世纪末的既有公共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的节能率普遍较低,远未达到现行节能标准,使用时达到一定的舒适度需要消耗较多能源。为了推进云南省温和地区城市更新中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编制,进一步完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指南,通过对典型案例云南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办公楼进行了超低能耗改造设计研究,以模拟计算数据和实际检测数据为依据,系统地剖析了温和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改造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和独特构造设计措施。结果表明:云南温和地区的节能改造措施有别于其他气候区,改造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对外围护结构进行得当的节能改造和增强气密性,能耗指标将大幅度降低且舒适度提高,可以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准。
2024年05期 v.52;No.39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苗时雨;郭飞;王小妮;宋忻航;龚志品;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类型,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室外热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办公园区的空间品质。选取大连市典型办公园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研究方法,以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与热舒适预测平均投票数(Predicted Mean Vote, PMV)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软件模拟不同围合度条件下办公园区热舒适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以平面围合程度作为划分依据,将研究样本按照围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点式、板式、L字型、U字型、庭院型、复合型六大类。(2)在建筑参数相近的条件下,随着建筑组团围合度的提高,办公园区建筑场地内的室外热舒适度越高,即场地热舒适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复合式>庭院式>U字型>L字型>板式>点式。在仅考虑室外热舒适度的情况下,寒冷地区办公建筑适合围合度高(复合型、庭院型、U字型)的建筑形式。
2024年05期 v.52;No.399 67-7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 王宏彦;刘建钊;王雁飞;刁鸿鹏;彭添;张青华;
随着土地使用效率低下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产业结构轻型化和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在产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工业上楼”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更新项目,集聚高端制造企业,其设计、建造、运营相比一般工业厂房在各方面的要求均更高。不同类型的厂房、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生产线集中在同一个楼栋中,各方对设计的要求均不相同。因此,构建“工业上楼”业态下的设计研究是亟需的。该业态需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进而需要对整体园区设计规划、空间布局、微观和整体交通疏导、厂房减振隔振技术、消防设计等内容进行更多细化调整。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以上的研究方向很值得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工业上楼”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做出贡献。
2024年05期 v.52;No.39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胡志勇;王新槐;龚伶妃;易剑辉;刘子翔;
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力量,也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和发展方向。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下,数字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数字建筑、智慧建筑、智慧工地均与“碳达峰”“碳中和”所指向的智慧、高效、高质量、低排放目标高度一致。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时代背景,分析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立足于BIM技术,探讨了将BIM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实现的引擎的可行性。以某企业为实践案例,总结其利用BIM技术开发应用的成果,探索BIM技术在驱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2024年05期 v.52;No.39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石恩华;任其勇;谢卫云;孙占标;孙庆洲;王思娅;陈磊;
针对严寒、寒冷地区城乡供水管网、阀门水嘴、水表等设施冬季冻堵、冻破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并且造成大量保温材料和淡水资源浪费的行业普遍性问题给出技术方案。通过管道控制阀门内部优化,利用流体力学理论,将流场环境、流量、流速、压力等综合因素有效利用,采用阀门内部流场结构动态化设计,实现液体气泡集聚、爆破、弹射产生叠加次动力,通过正向增压增程和反向真空负压防冻,实现管阀内流体在低温环境下形成旋流虹吸泄空防冻功能,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居民用水提供安全保障。减少保温材料和电热带的应用,降低管阀冻堵几率,减少因管道冻破冻裂产生的水资源和相关材料的浪费,对建筑给排水管道保温节能防冻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v.52;No.39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