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际零碳城市乡村与零碳建筑大会专题专栏

  • 专题专栏寄语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转型

    武涌;

    <正>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碳”战略,如期实现“30·60”目标,既需要推动城市层面、社区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也需要推动城市和农村建筑和建筑用能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建筑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健全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引导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监管评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合作体系”等七大体系。在推进的过程中,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

    2024年05期 v.52;No.39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多高层厂房绿色低碳技术分析

    艾荔;唐可峙;尹玉;苏跃;

    基于“工业上楼”背景,以多高层厂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潜在的建筑物理环境舒适度和能耗问题,尝试从绿色低碳维度,针对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风环境设计、热环境设计、可再生能源设计,从减少厂房建筑能耗、提升人员办公舒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多高层厂房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重庆地区的一栋标准多高层厂房建筑为分析对象,通过软件模拟分析上述绿色低碳技术的实施效果,以可视化的结果进一步验证技术措施的合理性。通过植入绿色低碳技术,多高层厂房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空间,而可以是舒适的办公活动场所,有利于促进多高层工业厂房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4年05期 v.52;No.399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 零碳目标下临时木结构建筑降碳策略与LCA碳排放研究——以2024世园会企业展园为例

    袁丹丹;曾良;曾丽雯;段璐瑶;刁思杰;

    以2024年世园会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企业展馆为例,探讨了基于零碳目标下小型临时木结构建筑如何采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消碳等三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碳排放核算研究,得出针对小型临时建筑,建材生产与加工环节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最大,占比约为50.30%~69.49%,其次是运行阶段,占比约为19.33%~30.91%。通过对比分析目标建筑与同体量的轻钢结构建筑,目标建筑在采取不同的措施下可实现减碳率约36.00%~68.41%,建筑全生命周期(5年)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可降低至382 kgCO_2eq/m~2。研究得出临时建筑各阶段融入降碳策略的重要性和运用LCA方法评估建筑碳排放的必要性,除运行阶段外,临时建筑需更加关注低碳材料的替代与拆除阶段材料的回收利用,为未来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2024年05期 v.52;No.399 11-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 基于BIM的装配式住宅建筑碳排放分析

    刘平平;王瑶;朱峰磊;姜立;雷阳;朱珍英;孙明;王孝祺;

    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研究了建筑节能水平和不同施工工艺对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探究分析建筑碳排放量以及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减碳量,基于BIMBase平台,依据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选择上海市装配式住宅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指标达到35.73 kgCO_2e/m~2,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32.95%,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63.64%;空调系统年碳排放量指标达到9.21 kgCO_2/(m~2·a),其中制冷碳排放占比达到61.35%;建材回收可实现8.93%的减碳强度;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执行的居建节能标准,降低10.17 kgCO_2e/m~2,降低比例为46.03%;3)本项目采用预制率30%的PC结构,建造阶段碳排放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降低比例为6.5%。

    2024年05期 v.52;No.39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安徽省居住建筑终端能耗及碳排放达峰研究

    胡浩威;章昱斌;叶长青;梁倩;朱曙光;方潜生;

    以安徽省既有居住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能源平衡表法、LEAP模型、碳排放因子法和STIRPAT模型等工具和方法,预测碳排放峰值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居住建筑实现碳达峰的最佳实施路径应采取蓝图情景。该情景下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025年达到峰值3429.29万t, 2060年回落至918.69万t。在影响因素方面,常住人口是居住建筑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大小为-2.646;能源结构也对居住建筑碳排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小为-1.465,这得益于安徽省建筑消费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因此,开展建筑电气化、发展可再生能源、限制一次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至关重要。

    2024年05期 v.52;No.39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双碳”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控制指标研究——以广阳岛功能建筑为例

    吴彦;周勤欣;罗德成;何开远;陈洁;

    近年来,我国公共建筑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同时公共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量也逐年升高。2022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与路线图,因此探究提高公共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探讨大型公共建筑减碳路径及评价减碳效果的差异性,以重庆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大的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范围,对两个阶段下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引入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法,试图找出影响其建筑碳排放各因素的敏感性系数,并判定其影响力大小。

    2024年05期 v.52;No.399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基于专利分析的建筑碳中和技术发展评估:现状、热点及趋势

    谢宗杰;潘毅夫;李凯健;令狐敏捷;

    建筑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促进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关键。通过对建筑碳中和技术进行专利分析,评估建筑碳中和技术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建筑碳中和技术专利授权大幅增加,表明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专利创新价值不足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电气化提升等相关技术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建筑碳中和技术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技术主流。未来建筑碳中和技术发展将更注重技术、产业与市场的交叉融合,以推动全行业模式变革。研究结果可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推进及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52;No.399 38-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外遮阳百叶智能控制对比分析

    李佳玥;赵立华;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建筑智能遮阳技术迅速发展,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成为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兴节能技术。通过建筑外遮阳百叶智能控制系统的对比设计,采用EnergyPlus的EMS模块进行模拟,比较东向百叶外遮阳不同智能控制方式对室内能耗的影响,对百叶最优倾角常开、入射角控制、冷负荷控制、综合控制进行能耗分析。研究结果发现:3种百叶控制方式与百叶最优倾角常开状态对比均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仅有入射角控制这一方式的总能耗最低,综合控制次之,仅有冷负荷控制的方式能耗最高。研究结果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关于东向百叶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设置的参考,通过优化入射角控制设置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2024年05期 v.52;No.399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 基于“能+碳”双控的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方法研究

    杨刚;付宇;徐鑫;夏茂钟;

    研究构建了基于“能+碳”双控的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高性能围护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该评价指标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不同的建筑气候区,二级指标为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延伸的具体性能参数,并综合考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为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参考。随着社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高性能围护结构研究备受关注,该指标体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未来需深入研究和完善该指标体系,发挥其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并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4年05期 v.52;No.39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节能设计方法研究

    范宏武;杨霞;夏文丽;乔正珺;

    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其节能设计方法备受关注。等效热阻法是目前反射隔热涂料热工设计的标准方法,但相关文献研究指出,涂覆于非透明材料上的隔热涂料应采用太阳光直接反射比作为隔热评价指标,不宜用等效热阻来评价。通过上海某6层住宅建筑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采用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的节能效果及其传热系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和表面发射率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采用参数直接计算与等效热阻法计算能耗结果,结果表明:1)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隔热机理与反射隔热涂料差异明显;2)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节能效果不适宜采用等效热阻法进行节能效果评价;3)辐射型反射隔热涂料墙体冬季保温热阻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对墙体温度的负面影响。

    2024年05期 v.52;No.399 58-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 温和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改造方法研究——以云南建筑技术发展中心节能改造设计为例

    李宝明;

    20世纪末的既有公共建筑相对于参照建筑的节能率普遍较低,远未达到现行节能标准,使用时达到一定的舒适度需要消耗较多能源。为了推进云南省温和地区城市更新中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编制,进一步完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指南,通过对典型案例云南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办公楼进行了超低能耗改造设计研究,以模拟计算数据和实际检测数据为依据,系统地剖析了温和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改造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和独特构造设计措施。结果表明:云南温和地区的节能改造措施有别于其他气候区,改造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对外围护结构进行得当的节能改造和增强气密性,能耗指标将大幅度降低且舒适度提高,可以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准。

    2024年05期 v.52;No.39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寒冷地区典型办公园区室外热舒适研究

    苗时雨;郭飞;王小妮;宋忻航;龚志品;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类型,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室外热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办公园区的空间品质。选取大连市典型办公园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研究方法,以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与热舒适预测平均投票数(Predicted Mean Vote, PMV)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软件模拟不同围合度条件下办公园区热舒适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以平面围合程度作为划分依据,将研究样本按照围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点式、板式、L字型、U字型、庭院型、复合型六大类。(2)在建筑参数相近的条件下,随着建筑组团围合度的提高,办公园区建筑场地内的室外热舒适度越高,即场地热舒适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复合式>庭院式>U字型>L字型>板式>点式。在仅考虑室外热舒适度的情况下,寒冷地区办公建筑适合围合度高(复合型、庭院型、U字型)的建筑形式。

    2024年05期 v.52;No.399 67-7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 基于城市更新的“工业上楼”设计技术研究

    王宏彦;刘建钊;王雁飞;刁鸿鹏;彭添;张青华;

    随着土地使用效率低下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产业结构轻型化和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在产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工业上楼”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更新项目,集聚高端制造企业,其设计、建造、运营相比一般工业厂房在各方面的要求均更高。不同类型的厂房、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生产线集中在同一个楼栋中,各方对设计的要求均不相同。因此,构建“工业上楼”业态下的设计研究是亟需的。该业态需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进而需要对整体园区设计规划、空间布局、微观和整体交通疏导、厂房减振隔振技术、消防设计等内容进行更多细化调整。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以上的研究方向很值得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工业上楼”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做出贡献。

    2024年05期 v.52;No.39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BIM技术加速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胡志勇;王新槐;龚伶妃;易剑辉;刘子翔;

    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力量,也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和发展方向。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下,数字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数字建筑、智慧建筑、智慧工地均与“碳达峰”“碳中和”所指向的智慧、高效、高质量、低排放目标高度一致。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时代背景,分析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立足于BIM技术,探讨了将BIM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实现的引擎的可行性。以某企业为实践案例,总结其利用BIM技术开发应用的成果,探索BIM技术在驱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2024年05期 v.52;No.39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给水管道真空防冻阀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恩华;任其勇;谢卫云;孙占标;孙庆洲;王思娅;陈磊;

    针对严寒、寒冷地区城乡供水管网、阀门水嘴、水表等设施冬季冻堵、冻破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并且造成大量保温材料和淡水资源浪费的行业普遍性问题给出技术方案。通过管道控制阀门内部优化,利用流体力学理论,将流场环境、流量、流速、压力等综合因素有效利用,采用阀门内部流场结构动态化设计,实现液体气泡集聚、爆破、弹射产生叠加次动力,通过正向增压增程和反向真空负压防冻,实现管阀内流体在低温环境下形成旋流虹吸泄空防冻功能,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居民用水提供安全保障。减少保温材料和电热带的应用,降低管阀冻堵几率,减少因管道冻破冻裂产生的水资源和相关材料的浪费,对建筑给排水管道保温节能防冻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v.52;No.39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ww. sciencedirect. 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10/suppl/C VolumeO310,1May2024[A](1)Opening the Black Boxterpretable energy data imputation m:Towards inherently inodels using building physics insight by Antonio Liguori,Matias Quintana,Chun Fu,et al,Article114071Abstract:Missing data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by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building energy modeling community. In this regard,advanced data-driven solutionsodsf these,are typically required to ref,such as Deep Learning methlect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anomalies. As an ongoing research question related to Deep Learningan be explored,a model by introd’s applicability to limited data settings cucing prior knowledge in the network.

    2024年05期 v.52;No.399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绿色建筑

  •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绿色设计对于运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雄安城际站为例

    孙永强;李晋秋;贾康阔;郝光;卢晓虎;

    大型铁路客站作为典型公共交通类建筑,其绿色化设计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对降低运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雄安城际站为例,基于项目实际情况,采用碳排放软件模拟计算的方法,对铁路客站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探究绿色设计和不同技术措施,如提升建筑围护结构参数、采用高性能冷源用于空调制冷、降低供暖及空调系统水泵耗电输冷(热)比EC(H)R、降低空调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Ws、提高排风热回收效率、降低照明功率密度、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对其运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今后大型铁路客站的绿色设计及节能降碳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05期 v.52;No.399 89-9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光驱动下的低碳化技术应用——以雄安站为例

    曹建伟;谷一弘;冯天圆;伊文婷;林波;王芳芳;聂明;

    建筑碳排放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向。可分为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建筑运营及维护阶段碳排放、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其中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的50%以上,因此狠抓运营阶段碳排放是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关键。高铁站房作为大型交通建筑,因其客流量大、运营周期长、系统复杂、设备众多等原因,在其运营期间不仅能耗高而且碳排放量巨大,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对铁路站房的减碳研究尤为重要。以雄安站为例,定量分析“光驱动”下的站房减碳效果,进而为同类型建筑的减碳工作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52;No.399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陕西典型城市商业建筑屋顶绿化参数减碳研究

    张梓钰;闫增峰;张君杰;倪平安;

    建筑部门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部分,其中商业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较高,而屋顶绿化技术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建筑碳排放,但对其减碳的量化效果尚不清晰。运用正交试验及软件模拟的方法对陕西典型城市(榆林、西安、安康)商业建筑中屋顶绿化关键参数的减碳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全年碳排放和覆盖率、土壤基质厚度呈负相关,与植物高度、太阳能吸收率呈非单调规律;西安市供暖期减碳量最大,占整个供暖期碳排的3.7%。屋顶绿化参数对商业建筑碳排放影响显著,夏季温度越高、冬季温度越低时屋顶绿化层减碳效果越好,正交试验组中编号34的日减碳量约为编号1的2~5倍。为商业建筑减碳和屋顶绿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建议与依据。

    2024年05期 v.52;No.399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4K]
  • 超高层绿色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方法研究

    葛鑫;

    超高层建筑因特殊的物理形态和体量,直接导致其能耗相较常规建筑更大。依据“被动式设计优先、主动式设计优化”理念,需要优先考虑被动式技术措施降低能耗,但由于超高层建筑高度导致的风速、风压增大以及体量大导致的造价高等一系列问题,使常规措施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均较差。通过案例调研及项目经验总结,提供了超高层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窗墙比控制、玻璃幕墙热工参数选取、遮阳设计、通风设计、采光设计的协同优化解决方案,并通过2个绿色建筑案例具体介绍了围护结构优化设计过程及设计新思路,为今后其他超高层建筑的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借鉴及指导。

    2024年05期 v.52;No.399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西海固地区新旧民居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

    张新雨;夏博;严舸飞;赵奂琛;康宇;

    为了了解西海固地区新旧民居冬季室内热湿环境情况,2021年冬季在当地选取了两栋代表性新旧民居,分别进行了现场测试及问卷情况调查,分析不同类型民居的热环境状况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西海固地区冬季传统民居室内热中性温度为19.12℃(SET*),现代民居热中性温度为19.48℃(SET*)。以80%的可接受和舒适标准得出该地区的热可接受度区间,冬季传统民居在17.45~20.8℃之间,现代民居在17.26~21.54℃之间。同时分析了西海固地区冬季的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情况,与其他地区民居进行热舒适对比,为提高西海固地区冬季室内热舒适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4年05期 v.52;No.399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0K]

节能改造

  • 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云机房节能改造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褚赛;刘启明;魏俊辉;鲍超;许抗吾;刘嘉;

    以北京市朝阳区某云机房为例,调研机房现状空调情况,分析电量电费数据。针对系统存在的制冷能效低、运行费用高、通风散热差等问题,提出加装6个制冷量为50kW的风冷氟泵冷却模块及采用高压雾化喷淋系统两项改造措施,并基于15年期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计算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评判项目投资回收风险。测算结果表明,机房年均节电量306.55 MWh,节能率35.25%,减排二氧化碳93.06t,改造后机房PUE值由1.82降至1.58;工程投资额151.8万元,年均节约费用26.98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13.18%,动态投资回收期7.22年;节能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较好,以期为园区乃至北京市类似机房升级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05期 v.52;No.399 124-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基于AH理念的寒冷地区工业厂房改造设计研究——以2022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获奖方案为例

    徐宗武;潘少成;刘可心;

    在“碳中和、碳达标”的时代目标下,工业厂房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环,绿色低碳应作为其改造原则予以重视。总结2022年第三届AHA中国区竞赛获奖作品“穿廊叠拱,绿厂新生——北京市大兴区天普东厂区改建方案设计”的设计构思,针对北京夏热冬冷的特定气候,方案以主动式建筑理念为出发点,在设计层面对其功能和空间更新解析后,从适度合理的主动性、以人为本的舒适性、高效率的能源手段和可持续的环境措施四个角度,对建筑的弹性设计、引导用户行为、自然采光与通风、太阳能多维利用、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为我国寒冷地区的工业厂房的绿色低碳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2024年05期 v.52;No.399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4K]

暖通空调

  • 绿色低碳城轨通风空调节能措施探讨

    王晗旭;

    城市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功能配置、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居民出行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作为“用能大户”城市轨道交通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发展绿色低碳城轨成为人们的共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约占地铁车站运营能耗的50%~60%,其节能措施研究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低碳城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工程设计经验,分析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大系统、小系统、多联机系统及空调水系统的具体节能设计方案,从设备和系统配置方面探讨了主要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2024年05期 v.52;No.399 136-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超高层办公楼空调系统设计实践

    陈震宇;肖剑仁;黄静妍;

    以地处夏热冬暖地区的福建省某超高层办公楼为例,阐述了以高效的一体化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结合灵活、便捷的风冷多联式空调所构建的复合型空调系统。在冷水机组、管道及其连接方式的承压能力范围以内,空调水系统结合新风系统竖向分区进行设置,避免采用二次换热方式。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提高了冷水机组的水温,有效地提高了能源效率。结合空调冷负荷分析、典型年室外湿球温度频数统计结果可知:采用高温工况的一体化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作为新风冷源,较常规的冷水机组、风冷多联式室外机作为冷源的方式,节能和减排的幅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示范价值。

    2024年05期 v.52;No.399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标准规范

生态·建筑·环境

  • 不舒适热单元影响公共空间整体热舒适的时间累积效应

    石瑶;王一;黄子硕;

    对于由多个空间单元组成的室内外空间,由于使用者不同行为选择(路径、停留时长等)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热经历,并导致具有差异性的整体热舒适体验。其中某些特殊的热单元(停留时间特别长、特别不舒适等)足以对整体热舒适产生全局性的影响,需要予以专门关注。但目前的研究较少,特殊热单元影响整体热舒适的规律尚待深入探讨。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某大学建筑学院进行现场实验、问卷调研、环境实测等方法,重点探究不舒适热单元对整体热舒适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当不舒适热单元的停留时长进入稳定状态之后,不舒适热单元会对整体热舒适产生不可忽视的不利影响;在不舒适热单元中停留的时长占整体活动时间的比例越大,对整体热舒适的影响越大;在不舒适热单元的停留时长未进入稳定状态时,停留时长越趋于稳定状态,其对整体热舒适的影响越大;不舒适热单元对于整体热舒适的影响也同其不舒适的程度有关,当PET≤9.23℃时,不舒适热单元对整体热舒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开展了对热舒适时间累积问题的研究,同时可为既有空间的热环境优化提供依据和更有针对性的思路。

    2024年05期 v.52;No.399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