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中国区域建筑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策略研究

    彭世红;蔡伟光;韦永斌;廖显东;韩建聪;赵伟;

    建筑业碳排放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之一。基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2005-2019年全国和四大区域(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的建筑业碳排放,分析区域建筑业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研究直接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经济活动强度、施工面积规模和间接碳排放强度等5个主要因素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区域建筑业的差异化减排策略。研究表明:(1)全国建筑业碳排放总体呈现先增后降再增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区域分布特征;(2)施工面积规模和经济活动强度是促进建筑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间接碳排放强度是促进建筑业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3)东部地区应控制建设规模以减少新建建筑面积规模,中部和东北地区应积极推动建筑业的节能降碳发展,西部地区应加强绿色转型以降低建筑业经济活动的排放强度。这些结果丰富了建筑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和碳减排策略的相关研究,为实现全国和区域建筑业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脱钩提供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2024年10期 v.52;No.40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基于全生命周期低碳的综合能源站建筑节能-光伏利用综合优化模型研究

    刘营芳;邹耀东;陈银辉;孙旻;黄子硕;

    为充分发挥综合能源站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光伏利用等方面的减碳能力,实现综合能源站在约束成本投入下的最大化减碳效果,探讨了建筑成本-能耗-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综合能源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综合能源站建筑节能-光伏利用配置全局最优化计算模型,结合典型的某综合能源站的案例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在哈尔滨、南昌、广州三个典型场景下各类减碳技术的优先级,给出了三种不同气候场景下的综合能源站最大减碳量和所需增量成本,以及不同增量成本约束的低碳综合能源站建筑围护结构-光伏系统综合优化配置方案,为综合能源站的低碳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52;No.404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 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

    王悦;刘冰;张吉强;朱丽;孙勇;

    为明晰碳排放约束对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影响及其供能优越性,提出了一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在构建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和常规分供式系统的结构框架基础上,考虑投资容量、设备运行、能量平衡与碳排放强度等约束,建立以全寿命周期经济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并分别对3种建筑负荷情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强度对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的设备容量、经济成本和能源性能影响均较大;与常规分供式系统相比,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更具经济节约、环境友好和节能高效的优势。

    2024年10期 v.52;No.404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封面故事

  • 多元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机融合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期刊2024年10期封面设计,聚焦多元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机融合,以“节能技术智慧的阴阳调和”为设计主题。设计突出多元建筑技术在同一建筑中的使用应该是有机融合的,而非简单堆砌。封面以一片茂密绿色森林和蓝天白云为背景,象征着在多元建筑节能技术有机融合设计理念的指引下,人类建筑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对低碳未来的美好畅想。

    2024年10期 v.52;No.404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绿色建筑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碳排放与热舒适度综合灵敏度分析方法

    肖敏;朱泓宇;张嘉敏;邓源清;杜思达;李洲;

    为减少建筑碳排放和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并探索建筑领域最优和最可靠的抽样与灵敏度分析方法,提出一种综合灵敏度百分比分析方法评估建筑参数对碳排放与热舒适度的影响程度。运用5种抽样方法和10种灵敏度分析方法组合成18种灵敏度分析指标,综合分析26个建筑参数对8个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建筑碳排放和热舒适度的影响。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制冷设定值、供暖设定值、渗透率、屋顶U值、外窗太阳得热系数、窗墙比等为影响建筑碳排放与室内热舒适的关键参数。F检验结果表明:拉丁超立方抽样(LHS,Latin Hypercube Sampling)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方法的F值为0.788,是最可靠的灵敏度评估方法;其次仅需270个样本的Morris方法亦能获得与综合灵敏度极为相似的值,并极大地减少仿真时间。

    2024年10期 v.52;No.404 24-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基于热环境实测的关中庭院气候适应性研究

    崔晓晨;刘衍;袁玮晴;杨柳;

    关中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制,庭院是提高民居适应气候能力及提升热舒适的有效途径。前人虽已揭示庭院对气候的适应特性,但缺乏实测数据支撑,且庭院对热舒适的影响程度缺少量化研究。通过实地热环境测试,验证了庭院的气候适应特性,量化了庭院内气候要素与室内外舒适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冬季庭院主要通过温度缓冲和防冷风来提高热舒适,太阳辐射强度对热舒适的影响较为有限;夏季庭院主要通过缓冲极端温度、遮挡室外太阳辐射,并通过合理地开门通风时间来提高舒适度。为关中地区乡村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2024年10期 v.52;No.404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基于风环境响应的可变建筑表皮设计策略研究

    石峰;田琳琳;马用超;

    与传统静态建筑表皮相比,可变建筑表皮因具有动态适应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室外环境变化。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基于风环境响应的可变建筑表皮的研究较少。通过案例研究,将基于风环境响应的可变建筑表皮分为可变通风表皮、风动幕墙两类。可变通风表皮可以对室外环境因素进行实时响应以降低建筑能耗并提高室内舒适度,在国家大力提倡“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可以更好地满足低碳建筑要求。风动幕墙可以与风环境互动创造灵动的立面效果,提高立面视觉美学。分别从响应因子、运动方式的角度对两类表皮的设计策略进行梳理,为之后基于风环境响应的可变建筑表皮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52;No.404 43-4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双碳”背景下建筑节能设计分析——基于江西某高校宿舍运行阶段能耗模拟

    卢艺豪;吕辉;

    为降低江西省居住建筑能耗,助力江西省碳达峰实施,基于江西地区某高校新建学生宿舍,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从建筑运行阶段的角度对能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建筑朝向、建筑层高、屋顶形式、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五项因素进行能耗模拟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趋势以及其显著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朝向为正南方向,建筑层高2.7 m,屋顶形式为平屋顶,外墙传热系数为0.3 W/(m~2·K),窗墙比为0.3是最优节能组合方案,经过模拟确认了最优方案的单位面积能耗为52.64 kW·h/m~2,比当前建筑设计节能24.7%。结果为江西省宿舍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明确方向,对建筑碳达峰实施有一定意义。

    2024年10期 v.52;No.404 50-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暖通空调

  • 不同年限地铁车站的负荷实测及冷水机组能效优化研究

    曾骁晹;

    基于上海市不同运营年限地铁车站送回风温湿度、室外温度及送风量实测数据,对不同运营年限车站冷水机组节能潜力、地铁车站负荷与客流量、室外气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营初期的地铁车站平均负荷率偏低,可以通过卸载一台冷水机组来提高负荷率,冷水机组平均COP上升1.4,单个标准车站空调季冷水机组方面可节省约10 444.6元;运营年限更久的地铁车站由于在较高水平负荷率下运行,卸载冷水机组后冷水机组平均COP下降0.3,造成能量损耗;运营年限的4年地铁车站负荷与室外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工作日与非工作日车站实际冷负荷差距不大;早晚高峰时段的实际冷负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2024年10期 v.52;No.404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 高校研究生科研办公室冬季热舒适及供暖温度分析——以北京某大学为例

    赵淼;姬颖;谢静超;尹鹏;侯启贤;刘加平;

    高校研究生办公室作为学生科研的主要场所,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对于科研效率、学生健康有着极大影响。选取北京市某高校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实测方式探究高校研究生办公室的室内热环境和人员舒适性。结果表明:冬季被调研研究生的服装热阻平均值为1.07 clo,学生已不满足冬季18℃的设计室温,在集中供暖节能运行且学生可以自主调控分体式空调的情况下,科研办公房间的平均温度达到21.4℃,而室内学生的中性温度为21.9℃,热可接受范围为19.1~24.7℃,热偏好温度为24.0℃,热感觉投票为“稍暖(+1.1)”时学生舒适程度最高,学生仍偏向较暖的室内环境,学生积极和间歇地使用空调设备使供暖温度达到其满意的23.5~24.0℃。

    2024年10期 v.52;No.404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GIL管廊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徐大坤;姜洋彬;王浩;马秀婷;张文科;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管廊的热环境对线路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具有直接的影响,有效排除线路的散热可保证管廊合理的温度分布。以青岛市某地下GIL管廊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GIL管廊的物理模型,设定机械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模式,分析冬夏两季正常工况以及非正常工况下管廊内温度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知:管廊受进风温度的影响较大,送风温度越高使得管廊整体温度越高;夏季非正常工况下,出现电缆周围的局部温度过高,不能满足规范“不能高于40℃”的要求,应及时检修维护,尽量避免这种工况发生。研究结果可为GIL管廊通风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2024年10期 v.52;No.404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主动式冷梁空调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诊断与改造

    卢毅;王昭;唐恒瑞;李萌;李震;韩随旗;

    某大型综合培训楼采用了主动式冷梁空调系统,但运行效果未达到设计要求。对该项目的空调系统进行了诊断与改造。首先制定诊断方案,对新风系统总风量、冷梁喷嘴压力、风管漏风量等指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现场检测,分析得出冷梁空调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原因,然后根据诊断结果提出整改方案,对管道井内漏风风管重新施工,并且应填补风管连接处的缝隙,对各支路重新进行风平衡调试。在整改完成后,又对该空调系统进行了复检,结果表明该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显著提升,室内温湿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系统的整改过程明确了冷梁空调系统施工过程关键要点,可为冷梁空调系统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2024年10期 v.52;No.404 76-7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可再生能源利用

  • 我国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现状与发展综述

    陈良奇;王江峰;娄聚伟;马青;

    交通运输领域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其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分析了各省市自治区政策制定的差异,展示了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多种低碳交通技术在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的技术方向,提出了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的发展举措及建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储能、污废资源化处理和植被碳汇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零碳运营的目标。

    2024年10期 v.52;No.404 80-8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的应用

    袁静静;刘俊红;

    学生公寓热水需求量大且用水时间较为分散,选择少污染且高效的热源形式,对高校的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水温恒定,可全天候供应热水,满足阴雨天及冬季使用热水需求,智能化程度高,节能效果明显且项目回收周期短,可以在高校中推广使用。介绍山东某高校公寓实际运行的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其控制原理;并通过对电热水器和单独采用空气源热泵制取热水方式的年耗电量计算,与实际运行项目的年耗电量比较,对其节能性进行分析。由于对系统各设备的启停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系统运行模式进行灵活调控,使得该系统比电热水器节电75%,比独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节电30%。根据2021年项目实际年收入,预计该系统回收周期为4.2年。

    2024年10期 v.52;No.404 88-9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成都市既有高密度居住区公共空间光伏改造设计

    陈倩颖;张文;程晓华;陈钰涵;贾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城市低碳发展与光伏能源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此背景下,我国所提出的“双碳”发展计划势在必行,尤其是既有高密度居住区低碳节能改造更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然而因为住宅楼屋顶产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城市既有高密度居住区光伏应用发展仍然是难点。研究团队以四川省成都市高密度居住区为例,从设计角度探讨既有高密度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光伏应用的潜力,提出了高密度居住区公共空间光伏应用范式。最终以一个既有高密度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高密度居住区公共空间光伏应用潜力以及减碳能力。通过实测数据发现,成都市典型高密度住宅区公共空间光伏应用可降低公共空间碳排放和物业运营成本约48%,基本能满足所有地上公共用电需求。

    2024年10期 v.52;No.404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生态·建筑·环境

  • 滨海寒冷地区零碳公寓负荷特征及实施路径研究

    蔡文博;王博渊;张昕宇;王萌;王广煦;刘洋;周剑;

    针对滨海寒冷地区公寓运行碳排放量高和建筑冷、热负荷差异显著等现状,为挖掘建筑节能潜力,采用DesignBuilder建筑能耗仿真软件对青岛地区某异形公寓开展建筑负荷特征及运行能耗模拟研究。结合地区气候特征及建筑用能特点,明确了建筑气密性、围护结构热工性、新风及热回收、机电系统优化等节能设计优先等级。为充分利用地区太阳能资源,采用TRNSYS软件对单晶硅光伏、碲化镉薄膜光伏开展发电性能测算,在建筑屋面、建筑立面等区域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同步探索“光储直柔”新型电力系统应用,实现全年光伏产能覆盖建筑用能。形成了以“被动设计优先,主动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补充”为原则的沿海寒冷地区零碳公寓设计策略,为同类工程开展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52;No.404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智慧运维

  • 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

    马文韬;刘兴成;

    建筑能耗预测是建筑能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设备高效运行具有指导价值和必要作用。因此建筑能耗预测是节约能源与低碳环保要求大背景下的重要研究部分。设计了一种多输入多预测输出的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利用Transformer网络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对数十个不同的建筑能耗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并得到不同类型能耗情况。通过对气候条件、建筑物特性、设备使用行为等因素进行能耗相关性分析与数据标准化操作,利用整理后的数据驱动预测模型进行特征分析,最终获得各项能耗与各个因素间的预测函数。此外,通过对划分的测试集时间序列进行实验,得到其温度决定系数R~2、各项能耗决定系数R~2、温度MSE、各项能耗MSE分别为0.980 80、0.881 13、0.000 211、0.000 89。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证明了模型的先进性。

    2024年10期 v.52;No.404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电气与智能化

  • 双碳智慧园区高效节能新型设备应用探讨

    裴元杰;樊金龙;欧阳东;韩帅;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团标《双碳智慧园区规划与电气设计导则》(T/IGEA001-2022)中对12种双碳智慧园区建筑电气高效节能新型设备进行了介绍。设备的功能属性是产品选择的首要条件,低碳属性则是实现园区低碳运维的必要条件。通过实际案例提取具体数据,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采用节能设备前后项目的耗能对比,体现设备的节能优势。选取其中5个典型设备即智能中压配电柜、智能低碳节能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低压配电装置、低碳节能大功率高频UPS系统,从功能选型、应用案例、功效优势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示其在具体项目中低碳增效应用情况,为业主及设计人员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52;No.404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保温隔热

  • 轻钢龙骨复合外墙热工性能模拟与实测对比研究

    许景峰;段笔馨;王金霞;谢垚;

    轻钢龙骨复合外墙由于热桥及多层非均质结构的影响,其传热机理复杂,特别是含空气间层的墙体存在导热、对流、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耦合效应,其热工性能难以采用传统计算方法进行精确求解。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从基本传热原理出发,对4种不同构造组成的轻钢龙骨复合外墙的热工性能进行多场耦合模拟,并采用防护热箱法对模拟值进行实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软件COMSOL可以准确可靠地模拟分析出此类复合墙体的热工性能,其模拟值与测试值(偏差在2%以内)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在空气间层内完全填充岩棉类保温材料比50 mm空气间层的保温性能好;粘贴聚乙烯隔热胶带等断热材料可有效改善轻钢龙骨处的热桥效应。

    2024年10期 v.52;No.404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 寒冷地区关于75%节能率居住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研究

    梅国永;李萌;李震;邵士伟;李迪;王昭;

    在近零能耗建筑评估工作中,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建筑整体外围护结构如果有气密性渗漏情况会增加建筑物能耗。目前国内对普通建筑没有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的指标要求,但是随着国家节能标准不断提升要求,普通建筑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在不断提升,如果普通建筑内部不增加机械通风装置,室内的空气质量是否合格存疑。采用压差法对济南市长清区某新建75%节能率居住建筑的整体气密性能进行了实际测试和理论分析计算,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与国外气密性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寒冷地区75%节能率居住建筑整体气密性的现状及机械通风的必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年10期 v.52;No.404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银川市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朝向及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研究

    芦伟;李中义;

    基于非平衡保温理论,以银川市居住建筑为例,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南偏东20°至西偏南20°朝向范围内的居住建筑全年太阳能辐射强度进行了模拟分析。基于结果分别对各朝向建筑进行了基准传热系数为0.45的平衡和非平衡保温设计,通过对各朝向建筑的全年能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数值拟合计算得到了两种保温结构下建筑的最佳朝向关系,以及银川市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的最佳朝向,并以该朝向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各朝向窗墙比以及外窗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对非平衡保温及建筑能耗的影响,得到了银川市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的最佳窗墙比组合,以及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川市平衡和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的最佳朝向之间并无明显差别,均为南偏西8°左右且各朝向建筑全年总能耗受供冷能耗影响较大。窗墙比和屋面及外窗的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的偏重点不同,其分别通过影响建筑的供冷和供暖能耗进而对总能耗造成影响,并且对建筑总能耗影响最明显的分别是北向窗墙比和南向外窗传热系数。为实现建筑总能耗最小,银川市非平衡保温居住建筑各朝向窗墙比的最佳组合可取东向0.2、西向0.2、南向0.4、北向0.15。

    2024年10期 v.52;No.404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国际文摘

  • Energy and Buildings

    侯恩哲;

    <正>https://w w 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ergy-and-buildings/vol/320/suppl/C Volume 320,1 October 2024[OA](1) Energy ratings as drivers of energy sufficiency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by Marta J.N.Oliveira Pana o,Article 114583Abstract:A balanced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renew ables,energy efficiency,and energy sufficiency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climate neutrality and sustainability.Residential buildings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context,as occupants’lifestyles shape energy demand.The review starts w ith an overview of energy sufficiency in building science.It then narrow s its focus to investigate how energy ratings enhance energy sufficiency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This is done by addressing three key questions:w hat examples of energy sufficiency actions are referenced in the literature,and how can they be categorized;

    2024年10期 v.52;No.404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节能改造

  •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乡村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蒋丰蔚;洪燕;王萌泽;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农村建筑的节能工作起步晚,能耗问题大。为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以夏热冬冷地区乡村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仙居县上林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农宅节能发展现状,总结该地区典型住宅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DeST-h软件进行能耗模拟,探寻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墙、屋顶的保温材料及其经济厚度,以及外窗经济性的保温形式。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外围护结构的综合改造方案。结果表明,此类住宅最具经济性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为:外窗采用低透型镀Low-E玻璃,外墙保温层采用30 mm厚XPS板,屋顶保温层采用50 mm厚XPS板,节能率为38.9%。以期为后续实际的节能改造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经验。

    2024年10期 v.52;No.404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 考虑经济性的北方农村地区低碳清洁取暖策略研究

    张紫涵;邓高峰;晁双双;张伟荣;关运龙;杨震;李永福;

    大力推广清洁取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然而清洁取暖不是单纯的能源替代,特别在农村地区,同时需要考虑经济性和可推广性等。为此,提出了加装保温窗帘降低建筑整体热负荷,利用符合生活习惯的电热炕来满足局部热舒适需求,以及引入热泵热风机进行总体环境控制的策略。以山西农村某典型农宅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对提出的清洁取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取暖初期、室外温度最低时、取暖末期3个典型日均能够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在整个取暖期年运行费用可节约37.9%,费用年值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SO_2、NO_x、PM_(2.5)和CO_2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9.1%、92.1%、98.9%、89.4%。可为北方农村地区推广清洁取暖提供路线指导。

    2024年10期 v.52;No.404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绿色建造

  • 基于模块化建筑的机电技术应用研究

    刘静静;刘砚文;杨波力;俞超;顾景景;

    模块化建筑是将建筑分割为模块单元,在工厂将拆分模块进行预生产再到现场进行组装,通过结构连接形成有机的建筑整体。为适应模块化建筑的理念,机电系统模块化水平也有待提升,模块间的机电管线连接是关键。为提升机电系统与建筑的匹配度,更好发挥模块化建筑的优势,提升模块化建筑安装效率,针对目前模块化建筑快速施工中遇到的机电安装问题和建筑功能提升需求,依据现有行业规范导则,梳理了模块化建筑机电设计方案可行性、预留预埋的注意事项,并从管线材质和连接方式的选择、给排水设计方案及模块内机电敷设方式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可为今后模块化建筑机电系统设计与施工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10期 v.52;No.404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