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

  • 基于正交试验的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孙虎;王铭;郭文;高远;王沣浩;蔡皖龙;

    对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三维全尺寸数值传热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极差法,分析了入口温度、岩土热导率、地温梯度、埋深以及支管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这5项因素对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显著性依次为:埋深、地温梯度、入口温度、岩土热导率、支管间距。埋深、地温梯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近似于线性;岩土热导率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则接近于抛物线变化,随岩土热导率的增加,换热性能快速提升;当入口温度从15℃升高至20℃时,平均进出口温差迅速下降,换热量迅速减少,因此建议U型地埋管的入口温度应小于20℃。

    2024年11期 v.52;No.40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含多元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研究

    杨佳奇;周振玲;张顺禹;王绍琨;宁爱华;孟祥睿;吴迪;靳光亚;

    多元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的耦合可为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一种选择。然而,含多元储能的复杂综合能源系统的配置与运行缺乏成熟的优化方法,考虑氢能汽车作为负荷所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北京某社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含有储电、储热、储冷、储氢多种储能方式的综合能源系统。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性、环保性、能效三个目标,并采用NSGA—Ⅱ算法与TOPSIS法对系统配置进行优化,分析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多元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与参考系统相比,年碳减排量提升了53.23%,年总成本降低了4.43%,一次能源节约率达到了28.16%,说明了综合能源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特性与环保特性。

    2024年11期 v.52;No.405 6-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8K]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BIPV系统节能研究进展与前沿分析

    马添赐;陈湘萍;蔡永翔;孟庆东;

    近年来,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应用得到了极速增长。BIPV是一种实用、创新和有前途的零碳排放建筑技术,以BIPV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已成为新能源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软件工具CiteSpace,对BIPV领域的有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发文数量、国家、作者、研究机构、机构及作者合作关系、关键词聚类与突显等统计分析,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可得出结论:未来的研究热点是将从太阳能的能效方面进一步提升光伏建筑的性能,降低能耗。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形势良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BIPV对于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及PV-DSF(光伏双层幕墙)、PV-IGU(光伏中空玻璃)的能量性能等。

    2024年11期 v.52;No.40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绿色建筑

  • 光热性能目标下夏热冬冷地区中小学典型教室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

    徐燊;陈永忠;王思尧;李高梅;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教育建筑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与现代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其低碳、节能与健康的环境质量提升尤为重要。选取夏热冬冷地区中小学典型教室空间单元,以能耗、光舒适、热舒适为性能目标,基于参数化平台优化光热目标下典型教室空间的最优空间形态,分析不同类型下典型教室空间形态对光热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多种性能目标下的多目标优化及参数分析方法框架,通过多目标优化得出建筑能耗、室内光热舒适性能的最大优化率及综合性优化方案,其中最大能耗优化率可达28.01%,最大热舒适优化率可达5.54%,最大光舒适优化率可达44.62%,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教室空间形态参数对建筑光热能耗性能的影响特征及影响程度,为设计师提供方案参考及特征参数优化思路。

    2024年11期 v.52;No.405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6K]
  • 厦门典型“平改坡”农宅室内热环境实测对比与分析

    钟小兰;袁炯炯;李佳欣;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住房条件,厦门近年来将“平改坡”技术广泛运用于既有农宅的屋面改造。为定量分析“平改坡”对农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效果,采取热环境实测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厦门典型“平改坡”农宅与平屋顶农宅为测试对象,对比两种农宅顶层房间与坡顶通风层的热环境效应与热舒适需求。实测结果表明:“平改坡”增强了农宅顶层房间的保温隔热性能,对室内热环境具有积极影响,在过渡季与夏季分别降低顶层房间空气温度0.5~2.0℃、0.8~2.8℃,对顶层房间围护结构表面温度的影响程度为“平屋顶上表面>平屋顶下表面>顶层房间室内地面”。农宅“平改坡”后缩小了顶层房间中PMV的波动区间,在过渡季PPD减少4.7%,在夏季日间PPD减少0.3%但夜间PPD增加8.2%。坡顶通风层的室内热环境较差,可以通过优化构造材料、空间高度与通风形式的设计来提高“平改坡”屋顶的隔热性能,进而为提升夏热冬暖地区农宅的室内热环境品质并降低能耗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52;No.405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0K]
  • 以光伏集成性能为导向的建筑形体生成方法——基于参数化与形状语法的实现

    黄凌江;张小虎;范超昌;

    光伏技术的应用对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巨大潜力,是推动可持续能源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以单位体积太阳辐射、建筑体形系数和能源覆盖率为性能指标,通过形状语法的参数化编译使之符合形状语法规则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筑形态生成方法。通过建筑形体生成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给定的简单初始形状基础上经过25代迭代计算均可生成一定数量且具有显著差异的建筑形体最优解集。可以根据特定性能对建筑形体的最优解进行排序为设计提供选择,也可以根据建筑密度或总建筑面积等的设计要求进行筛选。同时实验发现初始形状对建筑形体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实验显示本方法可以作为以太阳能辐射性能为导向的形体生成方法应用于早期设计阶段。

    2024年11期 v.52;No.405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8K]
  • 性能导向下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形式原型研究

    刘芸霏;成辉;李欣;

    传统庄廓民居积极响应严寒气候,以低能耗提供适宜的室内环境。从传统庄廓民居中汲取经验,是解决现代民居节能与舒适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原型”理论,以性能为导向,将传统民居遵循的经验式建筑形制集合描述为“性能-形式原型”。建立“原型的定性提取-原型参数的定量研究-原型关键参数的优化-性能优化策略的提出”研究路径。定性提取河湟地区传统庄廓民居的形式原型,并对各原型形制的设计参数进行基于实例的量化分析。运用敏感性分析法和参数化计算机技术评估各原型参数对建筑性能指标的调节作用,优化原型的参数取值。基于优化结果,为河湟地区的民居性能提升及低能耗新民居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2024年11期 v.52;No.405 58-6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 地下车库诱导式通风系统的研究

    郭海丰;杨钰杰;杨瑞妙;

    为了利用流体力学技术探讨诱导式通风系统在单车道出入口的地下车库的可行性问题,在入口坡道处设置诱导风机,从坡道入口引入新风,探究入口坡道处诱导风机的布置及车库内横、纵向间距的布置对车库内通风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原有的风管式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进行研究,在保证两种系统送风量相同的前提下,达到相近的通风效果,分析两种系统的经济能耗。结果表明:坡道处的诱导风机在风机尾部距离坡道入口位置为0 m,下倾角为10°时,引入的新风量最大为3119.3 m~3/h;在风机尾部距离坡道入口为3 m,下倾角为5°时,引入的新风量与风管式通风系统相同;同时,车库内的诱导风机的布置在横向间距为7 m,纵向间距为11 m时,与风管式通风系统效果相近,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之前的20%左右,运行经济,节省费用可观,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2024年11期 v.52;No.405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封面故事

  • 数智技术赋能建筑设计

    <正>《建筑节能(中英文)》期刊2024年第11期封面聚焦教室空间性能化设计,以“数智技术赋能建筑设计”为主题。耦合智能算法的性能驱动的建筑空间形态寻优生成技术,因其综合权衡多性能和自动寻优的特性,为建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2024年11期 v.52;No.405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 国外建筑企业的碳排放披露行动研究

    彭世红;蔡伟光;韦永斌;廖显东;韩建聪;赵伟;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作为建筑业的微观主体,建筑企业应当积极采取绿色转型措施,推动行业向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披露碳排放数据、碳减排目标以及碳减排行动,建筑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计划。在国外,已有许多建筑企业开始参与碳披露行动,其中一些典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研究、分析国外施工企业在碳披露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国外典型建筑施工企业碳披露行动的基本情况和排放特点,并为国内建筑企业在相关理念、碳披露及碳减排行动上提供借鉴与启示。

    2024年11期 v.52;No.40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装配式混凝土与现浇建筑碳排放对比及减碳潜力分析

    郑彬;黄昌钦;刘仲辰;刘亮俊;刘青;范蕊;

    装配式建造作为新型智能化建造方式,有利于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建造、建筑运行、建筑拆除5个阶段,因此应建立全生命周期计算模型来研究碳排放。以福建某项目为例,比较分析装配式建筑和现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在建材生产阶段,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增排457.18 tCO_2e;在建材运输阶段,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增排51.41 tCO_2e;在建造阶段,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减排39.07 tCO_2e;在建筑运行阶段,7#楼装配式建筑与5#楼现浇建筑相比年碳排放基本相同;在拆除阶段,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减碳量多367.85 tCO_2e;全生命周期范围内,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增排209.35 tCO_2e。通过优化措施后,7#楼装配式建筑比5#楼现浇建筑可实现减排354.07 tCO_2e。这一研究为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计算与减碳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024年11期 v.52;No.405 80-8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 建筑用电力电缆碳排放因子研究

    林国峰;王舜;孙娟;蔡耀;宁延;

    建筑碳排放测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而建材碳因子更是碳排放测算的关键输入。目前,钢、铁、砖与砌块等基础建材已有国家规范层面的碳因子,但某些关键材料,如电线电缆的碳因子仍处于缺失状态,这些关键建材碳因子的缺失降低了建筑碳排放测算的准确度。考虑到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电线电缆生产和消耗大国,研究电线电缆的碳因子意义重大。基于排放因子法,以YJV铜芯电力电缆为例,测算了建筑用电力电缆的碳排放因子,并提出了铜芯截面积与碳排放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有助于各规格型号电力电缆碳因子的快速查询,同时研究方法可为其他建材的碳排放因子测算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52;No.40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直流建筑技术

  •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光储直柔”能源系统仿真研究

    蒋泽智;梁利霞;王建奎;

    “光储直柔”技术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当前该技术仍面临电网负荷峰谷差所带来的用电风险,需求侧响应可以有效平抑峰谷差,但与此同时也给“光储直柔”能源系统带来了不稳定性因素。为了探究不同需求侧响应的柔性用电策略对于“光储直柔”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光储直柔”能源系统动态仿真模型,以某办公建筑的用能需求为实例,对该能源系统模型在不同阶跃负荷的扰动下母线电压的偏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imulink的仿真系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光储直柔”能源系统性能预测,在余电上网以及电网供电两种状态下,负荷阶跃变化量的极限值分别为13.5 kW和13.7 kW。

    2024年11期 v.52;No.405 91-9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智慧运维

  • 数字孪生系统在建筑智能运维中的运用

    李翠环;程训建;

    以全球先进的开发引擎——虚幻引擎5为开发平台,开发数字孪生软件。以实验室行业的使用、运行、维护作为技术切入点,数据以Json数据类型为软件,读取数据进行读取写入,各厂家设备数据传输协议进行互联,以参考基准进行主要涵盖的系统的开发:新排风系统、试剂管理系统、VAV控制系统、安防系统、冷热源系统、气路系统、低温冰箱、报警管理、实验仪器管理系统等。精细化地将现实系统全面搬运至软件中,仿真运行;利用现实数据传输信号生成虚拟模型进行数字化模拟,主要用于监控范围内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查看整个监控范围运行的情况,将现实投射至虚拟软件中。

    2024年11期 v.52;No.40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3K]

保温隔热

  • 冷屋顶和外遮阳改善夏季建筑热环境效果的实验研究

    朱邵辉;王博;李龙飞;何召飞;李生;李永财;

    在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采用简单的被动冷却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冷负荷,从而降低夏季空调能耗。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对综合应用两种被动技术的降温和热舒适改善效果进行评估和量化。通过现场测试研究同时使用冷屋顶和外遮阳措施对室内温度、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和玻璃温度的影响,以评估这两种措施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对比房间的屋顶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出约5.3℃,而冷屋顶可以将屋顶外表面温度降低到低于环境空气温度;使用遮阳百叶可以将玻璃外表面温度降低11.4℃左右。当两种冷却技术同时使用时,室内温度降低了2℃(从30.7℃降至28.7℃)。这种综合系统对于提高建筑能效、改善室内热舒适度并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4年11期 v.52;No.40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气密性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柳昊哲;江琬莹;欧长红;殷翠平;梁建国;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导致的开裂会影响建筑节能,因此有必要对其气密性进行检测评价以及提出有针对性的气密性检测方法。8块预制混凝土夹心外挂墙板拼接成试件,对其水平接缝和垂直接缝内外两侧均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并在两道密封中间留置常压防水空腔。采用建筑围护结构试验检测设备,分别在150 Pa、240 Pa、300 Pa和400 Pa四组正负压差的作用下进行气密性试验。结果表明,压差小于300 Pa时,混凝土外挂墙板墙体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随压差增加呈线性增加,建议标准检测方法采用压差为150 Pa进行气密性试验,以10 Pa压力差作用下的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作为气密性分级评判指标,并按此指标提出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墙体的气密性分级标准。

    2024年11期 v.52;No.405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生态·建筑·环境

  • 冬季地铁PM_(2.5)和PM_(10)动态分布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新如;裴斐;常利;

    近年来,可吸入颗粒物(PM_(2.5)和PM_(10))污染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站内PM_(2.5)和PM_(10)的污染情况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地铁车站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研究,缺乏对其动态变化以及其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针对某车站的站台、站厅和车厢内的PM_(2.5)和PM_(10)进行连续性测试,对于不同位置的PM_(2.5)和PM_(10)的动态变化和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站外PM_(2.5)浓度值低于200μg/m~3时,车站内的PM_(2.5)和PM_(10)的浓度值比站外高,但当站外PM_(2.5)浓度值超过200μg/m~3时,车站内的PM_(2.5)和PM_(10)的浓度值比站外低。站厅和站台的PM_(2.5)和PM_(10)的浓度值呈现周期性波动,周期时间为列车的频次时间即7 min。由于车站构造的原因,站厅的波动比站台幅度小,且时间上要迟缓3 min。经过相关性分析,站外环境对站内的PM_(2.5)和PM_(10)的浓度变化有显著性影响(R~2=0.897)。但站内的温湿度以及客流量对其没有显著性影响(R~2=0.245和R~2=0.138)。该研究为将来研究地铁内PM_(2.5)和PM_(10)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2024年11期 v.52;No.405 116-12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基于多维空间构成特征的城市混合功能街区负荷特性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侯丹;

    需求侧能源管理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降低负荷强度、平滑峰谷波动是其中两个重要目的。由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负荷时变特性,理论上而言,混合功能街区在上述两个目的上均具备一定潜力。在街区尺度下,作为影响负荷特性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构成优化是需求侧能源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构建了可实现形态与功能多维特征变化的参数化模型,对由此生成的混合功能街区样本集进行全年负荷模拟,从负荷强度与负荷波动性两个方面评估样本集的多元负荷特性及其分布,并建立空间构成特征与负荷特性指标的相关性矩阵。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构成优化在降低街区负荷强度、提高负荷平准化率与稳定性方面的潜力,并从高效用能角度为低碳街区规划提供指导和定量依据。

    2024年11期 v.52;No.405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0K]
  • 局地气候尺度下城市空间要素对热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孙杰;陈怡娜;刘盛源;王燕飞;王江丽;于春;桑鹏辉;

    在城市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形态对城市热环境影响变化的特征更加复杂,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具有尺度效应,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局地气候尺度。通过梳理该尺度城市热环境研究特征、空间要素在不同城市单元的形态、空间要素与热环境作用方式、相关研究方法、评价指标和研究成果,归纳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营造美好城市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多尺度空间单元热环境研究特征不同,涉及抽象形态与具体形态;城市空间要素主要通过自身形态与物理性质这两种方式影响城市热环境;根据研究尺度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涉及热环境变化评价时,热岛强度与热舒适指标被广泛使用。目前研究不足是由于城市形态与热环境研究中未充分考虑人为热因素与夏季高温热浪对人行为活动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以期为城市局地气候尺度热环境研究与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11期 v.52;No.405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停暖对寒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热舒适影响研究

    唐山;夏博;周赛赢;

    以寒冷地区西安市某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主观问卷调查和客观热环境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图书馆阅览室室内热环境和停暖前后学生室内热舒适、热感觉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停暖前图书馆室内热环境比停暖后偏暖;停暖前学生的热感觉投票值比停暖后偏高;停暖前后热满意度均达到80%目标满意度;建立停暖前后热感觉投票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获得停暖前学生热中性操作温度为19.33℃,停暖后为20.90℃。停暖前寒冷地区图书馆阅览室内80%的学生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为16.0~25.8℃,停暖后为16.4~25.3℃。研究结果可以为寒冷地区高校图书馆方案设计及其阅览室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52;No.405 141-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节能改造

  • 上海数据中心能效现状诊断与优化研究

    艾传国;沈巍;袁潇洋;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同时能耗问题和环境问题也伴随凸显,数据中心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证数据中心网络运行安全稳定的同时,解决数据中心高能耗和对碳排放的影响问题,是当前构建新一代绿色低碳数据中心面临的一大课题。选取上海地区115个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学统计与分析,对各数据中心的能效现状进行宏观诊断,总结了目前上海数据中心存在的能效共性问题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痛点,展望了上海数据中心能耗发展的趋势,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能效优化的主要措施和策略。

    2024年11期 v.52;No.405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 沂蒙山区既有农房附加阳光间设计优化策略与效益分析

    管振忠;张文馨;薛一冰;王崇杰;仝晖;商丽华;徐翔;

    农房中建造的附加阳光间以其建造方便、经济实用、效果明显而深受农民喜爱,尤其是寒冷地区,附加阳光间后可显著提升农房冬季室内热环境,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减少冬季燃煤量;同时,夏季附加阳光间后的农房室内温度也会有所提升,造成夏季室内过热、舒适度降低、制冷能耗增加。针对此问题,通过Design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对沂蒙山区典型既有改造后农房附加阳光间的主屋进行能耗及自然室温模拟,结果显示其在冬季能显著提高室内温度并降低采暖能耗,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即夏季室内过热且能耗较高,对此,提出针对性的附加阳光间优化策略并进行模拟验证,分析其经济及环境效益。

    2024年11期 v.52;No.405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暖通空调

  • 活塞风对地下平台颗粒物动态分布的影响分析

    甘嵩;李慧星;冯国会;靳佳路;

    随着地铁客流量的急剧增加,地铁乘车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现有相关文献研究只注重地铁站台整体颗粒物平均浓度,局部位置颗粒物浓度研究较少。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地铁站台颗粒物分布规律,利用CFD模拟软件模拟分析列车进站时,活塞风产生的诱导气流对颗粒物分布特征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进站,站台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不同位置颗粒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地铁站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颗粒物浓度与屏蔽门上方风口诱导气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靠近列车进站一侧的颗粒物浓度偏高且变化较大。了解颗粒物浓度在不同位置的浓度变化,能够针对局部通风提出更好的颗粒物控制策略。

    2024年11期 v.52;No.405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征稿简则

    <正>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High-quality Sci-Tech Journal of Building Science,certificated by CAST and AS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ource Journal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certificated by ISTIC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China Core Academic Journal of RCCSE《建筑节能(中英文)》杂志,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相关出版工作获得了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2024年11期 v.52;No.405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 下载本期数据